肖秀显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下称社体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审批开设的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社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备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体育指导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接受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活动基本能力。本文力求从“双能力”培养模式入手,立足于社会需求,探索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双能力”是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社体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就是应用体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际体育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际、实践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就是在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础上如何开发、发展、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双能力”培养模式通常指在完成基本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基本的专业能力训练的同时 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单位的培养规格和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相一致的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社体专业实施“双能力”培养模式,更加利于该专业服务于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经营开发体育市场等社会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较早,教学体系较为完善,社体专业设立较晚,从事社体专业教学的教师多是由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所以,目前各大高校的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沿用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方式。
社体专业现有的课程情况如下:主干课程: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保健学、体育产业经营、体育旅游概论、形体训练学、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篮球、排球、羽毛球。实践课程: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
现有社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该专业的专业定位不清,主干课程没有针对性,没能很突现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内容较少,缺少各课程的实践环节。
表1 现有人培实践性教学环节汇总表
由表1可见,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项目有:军事技能训练、公益服务、社会调查、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期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共计12周,是接触社会和用人单位最长的时间,安排是第七学期 3周,第八学期 9周,实习环节不足一学期,社会调查仅为1周,而且还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其实际执行度就很难控制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少,主要都是在校园内从事学习活动。
主干课程:体育社会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社区体育指导与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学、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体育市场与营销、体育传播学、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实践课程:专业实践、公益服务(劳动)、社会调查、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双能力”的专业定位是:社体专业面向社区体育指导管理、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从事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体育产业的营销与开发等。因此开设了突出专业的:体育俱乐部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学、社区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主干课程。从实践教学环节上,增加了专业实践、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比重。
表2 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表
表2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应的学期的安排情况。在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都安排了专业实践部分,就是将前一个阶段的理论与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学会总结于贯通;第七、八学期进行了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即是顶岗实习阶段,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特点,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通过前三年的专业实践积累,到了大四可以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另外,一周的“社会调查”实践内容能够很好地了解专业发展的社会现状。
“双能力”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专业知识保持着高度的延续性和相关性,增加知识的掌握程度,利于后续学习的跟进。“双能力”使得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增加学习的动力,缓解理论学习的空洞感。
“双能力”培养模式从第二到第八学期都有实践环节,将校园学习植入实践环境和实践单位的工作状态,淡化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的界限;让学生也是员工,融教学、实践、实习于一体,满足了学校育人、企业用人的需要。实现教育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时调整人培规格,对学校的专业定位、培养规格、就业指导都提供了较好的依据。用人单位实时塑造符合单位发展需求的实习者,减少了招聘新员工岗前培训环节,实习结束后一步到位完成就业,降低用人成本。实现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教育部先后推出了:高教[2006]16号文件、教办[2010]3号等文件。从政策上为“双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强化专业建设的教学改革,探讨本专业办学层次,细化专业方向。确立“双能力”可执行方案。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课程、选修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培养特色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门人才,更加科学和理性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主管部门加强监管,教学部门紧抓落实,保证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切实保证“双能力”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的提高。
调整师资结构,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建立起适应社体专业发展需求的和“双能力”培养模式开展的师资队伍的结构。
教学单位与用人单位、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共建关系。积极开发企事业单位、社区、健身场馆、体育产业经营等社会机构的实习基地,组织管理、技术指导等。
以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为主线,夯实基础理论、强化实践操作技能,切实履行“双能力”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克服社体专业学生文化方面薄弱和滞后的不足。通过实习、实践过程,实现专业通用技能与行业特殊技能的综合提高。
[1]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2]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4).
[3]童莹娟.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成因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
[4]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
[5]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6]姚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7]王飞,耿廷芹,陈勇芳.对我国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