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思政教研室,福建 厦门 361021)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研究式教学”。[1]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体验式教学即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和人格需要,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实现教育的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的宗旨就是让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实践证明,缺乏体验只采用传统灌输教学方法的基础课,是达不到道德成长的实效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体验式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或创设或模拟或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学生个体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思考总结,把知识规范内化成为个体的情感经验及素养品格,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显著特点是体现时代性,符合90后大学生学习特点;突出实效性,把实践体验与“基础课”教学有机结合,寻求高质量的运作方案;富含生活性,探索适合学生的富含生活意义的教育理念,实践方式,构建有益实效的体验方式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路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因而,社会、生活的实践是人获得真知,获得生活阅历与技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格、使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和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基础课的体验式教学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摆脱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功能和道德规范的教条传授的传统方法,注重人文认知感悟功能的发挥,“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建构学生精神世界”[2]也是对学生有目标有系统施加教育影响和人格陶冶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当前我国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为思政教育课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基础课教学,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培养的基本立场、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内容。
体验式教学的方法、途径和载体应紧紧围绕着“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对象变化和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在体验式教学方法、途径和载体方面不断丰富、创新和完善,以提升体验式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充分挖掘城市公共资源,利用城市医院、公园等公共平台,积极构建青年学生公益义工活动等道德培养的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吸纳德育实践活动为阵地,以自我体验为出发点,完善一体化的体验系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就是经验不断改造积累的过程,是教育对象与人、自然、社会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经验不只是一种认识,更是人对周遭的体验、喜悦、崇拜、忧虑、探究、反思的整合,即形成对环境的体验过程。加强城市、学校、个人三位一体的体验系统建设,是长期开展基础课体验教学的基础保障。
基础课包括对自我、社会、职业、家庭、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律思维的培养。“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3]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培养与切身的体验相结合融入是达到教育的实效的最佳途径。在课上和课外运用适当的体验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体验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生命意识,化为生命给养,在体验中使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体验的设计分为非介入式体验模式和介入式体验模式。
非介入性体验,即并不介入实际认知客体,而是通过各种间接的方法模拟实际生活,通过构象的形式建构认识的方式,如访谈、角色扮演教学法、游戏等虚拟情境体验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1.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章节: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展开“人物访谈”模式的非介入式体验。学生五至六人为一小组,访谈对象为本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高校所在地区优秀人才或优秀职场人士等谈谈他们大学的经历,规划及过程,学生从寻找采访对象到采访过程到采访总结都亲历亲为,体验他人的大学经历和成功过程。
2.第四章节: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第五章节: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展开“道德、法律情景剧”模式体验道德、法律实践生活。情景剧模式,让学生以五至六人为一小组,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扮演剧中角色,演绎社会现象,亲身体验他人在各中情景下的行为态度、情感表达,从中感受他人道德选择,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社会问题的根源、解决方式。如在提升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时,可挑选合适的案例在课堂上举办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扮演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各自角色的体会,这样让学生亲自感受法律的权威、公民道德等。最后教师提升理论层次并总结反思的教学过程。
介入性体验,指认识主体实际面对认知客体,通过主客体互动而获得知识的方式,主要包括以实践教学法为主的真实情境体验方法。
1.第二章节: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展开“学生家乡”介绍,PPT制作、讲解。介绍学生家乡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让学生们共享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风土人情。实践证明,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时饱含爱乡之情,这种情感体验由教师理论升华,能取得较好的教学实效。
2.第三章节: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展开“公益助学”“义工服务”体验式教学模式。我国台湾地区,志愿者服务制度起步早、发展快,其中高校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发展尤为突出。我国大学所在地区与城市相对地理位置较好,义工服务的发展也在逐步提升与完善,很多城市都有义工协会、义工组织等等,在公园、医院、公交系统均有义工实践基地,各大高校的可以此作为资源平台,长期坚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义工服务,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感受到人生价值。
3.第六章节: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旁听真实法庭庭审活动。大学生旁听真实的庭审过程,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对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和尊严的更直观更生动的体验。
4.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展开社会调研类体验活动。学生以五至六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调研所在城市文明状况、不文明现象、公共服务、所在城市职场职业道德、大学生恋爱观,大学生行为规范等等,调研现象,获得第一手体验数据,形成方案,解决问题。
通过搭建体验平台的非介入式、介入式体验,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知识获取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知识经验、它是“以自己需要、认知结构、价值取向、情感因素等已有的自我经历去感受、建构,生成自己对事物的个体的情感感受、领悟及意义”。[4]从而使学生从高层次、多维度及真实的社会角色身份上去认知、感受、判断、领悟、思考道德和规则,从而提升其行为的道德性,真正内化为道德自觉。
体验式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展开,对基础课教学队伍建设提出了综合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体验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专业知识、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热忱。教师要精心创设符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良好教学情境,“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5]帮助学生在社会、学校的实践平台上积极投身体验活动,加强对学生正确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思考,总结反思,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参与。这其中的过程都需要教师综合素质的运用,需要教师专业而又丰富的知识基础的指导。因而在基础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前提是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验式教学队伍,才能保障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展开。
学生在课堂完成知识体系的课堂学习任务之外,在体验式教学设计中择其一二展开体验式活动。基础课体验式教学的评价应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体验过程中,应坚持过程跟踪和用心观察、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个体的关注。体验式教学评价目的不是区分出学生的好坏,而是让学生都体验到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体验的快乐、道德法律内化成为素养外化为行为的愉悦。这是体验式教学评价的关键。体验的成绩作为基础课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成绩。
基础课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道德和法律素养的内化。但强调体验式教学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讲授,恰恰相反教师的讲授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庸》里认为学习是自我反思与提升的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是学、问、思、辨、行的统一,每个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反省与提升,通过“思、辨”的组织与开展,最后上升到“行”,随后内化为个体素养,外化为行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体验过程进行“思、辨”分析,帮助学生知识的梳理、铺层、总结,提升理论层次,建构好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最终将所学的道德规范与法律基础付之实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统一。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54.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1.
[4]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王丽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探讨[J].理论高地,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