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服务业的发展与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
——以安徽省为例

2014-04-07 17:24涂文婷
关键词:口译会展英语专业

涂文婷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会展口译发展与研究现状

会展是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体育等集体性赛事和节事活动的简称,是按照社会的需求,通过物品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直接展示来传递和交流信息,使观者做出购销、进行投资决策或从中学习和受到教育等的社会服务活动。[1]会展口译是指在会展活动中为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口头上的语言传译服务,以实现双方或多方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为目的口译形式。会展活动的服务性决定了会展口译不同于一般的会议口译,它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

会展口译,是商务口译中的一个实际应用分支,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兴起、日具规模。但是,目前口译研究界对会展口译的研究甚少。首先,会展口译的专业教材稀缺,目前市面上只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吴云教授编的《英语会展口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吴云教授编的《会展实用英语(听说、口译篇)》以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黄建凤编的《会展英语现场口译》三套教材。其次,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现阶段只有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和会展策划与实务考核办公室于2007年12月联合推出的“会展外语口译考试及培训项目”,向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会展外语口译岗位资格(等级)证书》。再次,专门的会展口译研究较少。迄今为止,根据中国知网CNKI网站关键词搜索,专门探讨会展口译并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只有18篇,硕士毕业论文5篇,会议论文1篇。其中,绝大多数文章探讨的是会展口译人才培养,只有少数文章探讨会展口译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已有的会展口译研究颇有见地,尤其是以黄映秋[2]和郭琳[3]为代表的广西高校教师研究者,以东盟博览会为依托,专门探讨广西的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给口译教师和研究者很大的帮助与启发。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会展口译研究,口译人才培养也未能与本省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相结合。本文就是以安徽会展经济为研究对象,结合省内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特色,探讨应用型会展口译人才的培养。

二、安徽会展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有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前景,是未来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上海、北京、广州为一级会展中心城市,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以及东北、中西部会展集群共五大会展区域。[4]安徽位于五大会展区域中最成熟的长三角会展经济产业带,该集群以上海为龙头、沿江沿海为两翼,辐射南京、苏州、合肥、杭州、宁波等城市。近几年来,位于中部地区的安徽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会展服务业发展迅速。安徽的合肥、芜湖已经初步奠定宁汉之间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在地位,并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起位列全国30个会展中心城市。[5]随着会展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展城市内部场馆之间、会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明显。近几年一到旺季,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大型城市的会展接待能力趋于饱和,交通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而安徽在这些方面相对宽松,办展成本也低廉不少。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富余展览向安徽转移的迹象。

安徽会展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克服了起步阶段的困难,呈现出日渐繁荣的景象,在安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已形成以合肥为中心,集合芜湖、马鞍山、池州、铜陵、蚌埠、阜阳的会展城市梯队。[6]会展规模数量逐年递增,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发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安徽省政府对会展业很重视,将会展业的发展写入安徽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据有关部门测算,2006年合肥市会展业拉动第二产业收入增长约11亿元,综合经济拉动效益达到1:7;“十一五”期间芜湖市会展经济总量有望翻两番,为第三产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间接效益达30亿元。[7]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积极发展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安徽会展业必将迎来重要的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然而,不可否认会展服务业在安徽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会展业专业人员数量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安徽会展业市场上,直接从事会展业的专业人员仅有600人左右,相对全国10万人左右的会展从业人员来说,安徽会展人才总量偏少。[8]国际上通常把会展人才分为会展核心型人才、会展辅助型人才和会展支持行人才三类。[9]其中,会展支持型人才需求量大,专业分布最广,根据会展种类的不同而要求各异。高级翻译人才作为重要的会展支持型人才,大约占人才需求比例的3%,未来大约需要200-300人。[10]随着国际性会展业务与日俱增,安徽会展市场迫切需要高质量的会展口译服务。但是,目前安徽会展市场上的口译从业人员专业背景复杂,资质良莠不齐,鲜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会展口译人才,而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熟悉会展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安徽要借长三角地区经济转移的契机大力推动会展服务业的发展,专业的会展口译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推手之一。所以,有必要专门针对安徽会展服务业发展,研究如何培养为本省会展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三、应用型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策略

2000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口译课定义为高年级英语专业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共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的进行汉英对译。[11]目前,安徽本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基本都在高年级阶段(大三、大四)开设口译课程,由于受到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一般为一年)的限制,口译教学较多的侧重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没有时间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本科教学阶段培养的口译人才因为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学生自身双语水平、受到的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的限制,一般很难胜任比较高端的会议口译任务,而比较适合本科阶段口译人才承担的陪同联络口译(会展口译主要就是采用陪同联络口译的形式),由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高,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口译任务。安徽会展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会展口译人才作为支撑。但是,目前省内各高校英语专业还没有专门针对会展口译的教学和训练。学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会展口译实际应用能力和会展译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此外,虽然近几年安徽已有本科高校开办了与会展有关的专业,如淮南师范学院和合肥学院,但是,会展专业的学生多数外语基础比较薄弱,依靠这些学生从事专业性会展口译可行性也不大。因此,安徽各本科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优势,重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会展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一)结合实际,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国内口译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1)高级口译人才主要从事国际会议中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这个层次对译员的准确性、流利性等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相对人才需求量较小。(2)中级口译人才主要从事国际贸易、谈判等过程中需要的商务口译。比国际会议口译的要求稍低一些。主要负责商务谈判、商务接待等经济类活动的翻译工作。人才需求量较大。(3)初级口译人才主要从事企业和政府机构中的外事接待、联络安排和陪同参观等翻译工作。[12]这类人才需求量最大,对口译的要求相对较低一些。最高端的高级口译人才一般由诸如北外、上外、广外等专门外语类院校开办的高级翻译学院培养,每年各个院校的毕业生一般不超过两位数;而由于受到学生的双语水平、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市场需求和区域优势的限制,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则主要负责为外向型企业以及外贸公司输送外事接待、联络陪同、文秘等市场需求量更大的中低级口译人才。所以,我省各本院校的外语专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初级和中级口译人才为目标,以普及和提高本科生口译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使培养出来的本科阶段口译人才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工作、旅游及商务活动中所需的一般交替传译能力,进而为本省会展市场提供较为合格的会展口译人才。

(二)发挥优势,培养对象多元化

会展口译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同时可以鼓励英语水平较高、语言能力较好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尤其是经贸和会展专业的学生参与选修和培训。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究其原因,首先是各高校争相开设英语专业,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专业内部外语人才竞争加剧;其次是专业方向过窄,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不适应;再次,随着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加强,专业优势逐渐减小。[13]加强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会展口译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会展口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行业广泛,涵盖农业、化工、机械、纺织、食品、科技等诸多领域,对口译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所以,除了可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掌握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还可以鼓励非英语专业学生接受会展口译训练,掌握口译技巧,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口译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强势专业打造“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应用型口译人才。如工程类院校可以开设口译公选课,鼓励机械、车辆、电气等专业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选修口译,这些学生以后可以在各自专业领域中从事口译工作,提升职业竞争力。已经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可以通过一定的测试,在会展专业学生中选拔一部分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专业的会展口译课程选修,掌握一定的会展口译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胜任以后的会展工作。

(三)师资队伍双师化

随着口译被定为高年级英语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口译课程,然而很多外语院系的口译师资质量不尽如人意。不少从事口译教学的老师并未经过系统的翻译师资培训,有些接受过系统培训的老师又缺乏口译实战经验。应用型口译人才的培养,对口译师资提出更高要求。口译教师队伍要“双师化”,要求应有一定数量既从事过口译工作、具有实战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语教学经验丰富,同时还获得相关口译资格证书的一线口译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加强符合“双师”要求的人才引进,但是这种人才较少,想要通过人才引进解决大部分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比较困难;第二种是加强现有口译教师队伍的在岗培训,如有计划地安排素质较高的教师到专门的高级翻译学院进修或参加暑期短期口译师资培训,邀请职业译员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讲座和短训,派遣一线口译教师去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外事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只有高素质的口译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四)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条件

传统的口译课堂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的“知识轰炸”和机械训练,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对口译学习失去信心。会展口译尤其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课堂知识传授和模拟训练要以课外实战练习为重要补充。课堂上口译教学应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穿插模拟各种会展活动的主题口译训练。课外,可以依托学校所在地的会展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重要会展活动,推荐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会展项目中较为简单的口译实践工作,为素质较高的学生提供在当地企事业单位外事部门实训的机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锻炼,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带到课堂上和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并加以改进。这样课后学生既能积极复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主动发现问题带到课堂来和教师探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习兴趣,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

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对教学条件也提出很高要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逐步建设专业口译实验室、国际会议模拟实验室,给口译教学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此外,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将课堂内容同步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使课堂上未完全被理解的内容可以在课下得到充分消化吸收;配备较全面的口译音视频和文本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外自主下载练习,丰富学生课外练习的内容;提供师生在线交流渠道,让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下交流,极大地弥补了课堂教学训练时间有限的问题。

(五)教材本土化,考核多样化

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口译教材,但是很多学校只选取一本教材作为唯一的教科书,会造成教材单一,选材实用性不强的现象,有必要实行教材本土化。一本教材能够涵盖的技能和知识有限,可以选取一本教材为主,结合多本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编写的讲义为辅。还有很多不同类别的院校采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特色,师资水平,学生能力不同,同一本教材可能适用于某个院校,但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院校。所以,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的教材。教材本土化,除了是指教材要适用于本院校的教学目标、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和学生水平,还指教材内容要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以安徽省院校的口译教材要适当增加对安徽本省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的普及和训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应对在本地市场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可以搜集本省往届大型会展活动的开闭幕式、祝酒词、主题演讲的相关文稿和录音录像,进过整理编辑后,作为重要的辅助教材。本土化的口译教材可以让学生具有更高实际应用能力,在本地各类口译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

应用型口译人才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水平,所以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尝试“以证代考”和“以赛代考”。“以证代考”是指学生在经过比较完整的课堂学习和训练之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口译职业资格考试,如上海市的中高级口译考试、国家人事部的翻译资格考试等,在备考的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完善课堂学到的知识,充分练习课堂上传授的技巧,这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如果学生通过了相应的口译资格考试,可以申请这门课程免试。“以赛代考”是指,学生在经过比较完整的课堂学习和训练之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口译技能比赛的选拔,如“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和“高教社杯”全国口译大赛等,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会集中精力对所学的口译知识和技能进行高强度的练习,如果以较好的成绩通过选拔或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与课程考核的目的一致,也可以申请这门课程免试。“以证代考”和“以赛代考”可以丰富课程考核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 语

安徽会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口译人才,本省各高校要依托区域优势,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大胆改革创新,通过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材和考核方面的革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服务本地经济。

[1]涂文婷,吴赟.会展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初探[J].上海翻译,2011(4).

[2]黄映秋.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口译人才培养[J].语文学刊,2011(7):74-75.

[3]郭琳.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口译障碍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2-124.

[4]方忠权,刘松萍,林瀚.会展经济研究回顾与未来方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49-52.

[5]王唤明.对安徽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思考[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6b1a9096c85ec3a87c2c581.html 2011-02-05.

[6]潘峰,回声.凸显会展文化底蕴,拓展二线城市会展创新之路—兼谈安徽会展创新道路 [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5-37.

[7]李德明,谭德建.安徽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EB/OL].http://www.docin.com/p-109238071.html2012-07-12.

[8]静安.安徽会展业规模发展迫在眉睫[N].中国贸易报,2012-12-11.

[9]余向平.会展专业人才结构及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10]潘峰,回声.安徽会展人才需求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4(3):38-40.

[1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邓建华,张金玲.口译教学目标定位与多层次口译人才培养[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4):172-174.

[13]马霞,冯雪红,季传峰.苏锡常地区高级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4):112-116.

猜你喜欢
口译会展英语专业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
会展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