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14-04-07 17:24
关键词:歧义现代汉语语言

李 桦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00)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兼有工具、理论和实践三方面的性质,它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和表达、应用现代汉语的能力”[1]为主要目标,在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是,在学习过程中,比起文学类课程,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缺乏兴趣,正如周国光先生所说:“在大学课程中,语言学方面的课程是既不好教、也不好学的课程。教师教起来很费力,学生学起来没兴趣,教学的效果也不明显。”[2]

究其原因,现代汉语课在教学中存在着四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例如胡裕树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使用说明》中就明确指出:“现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教授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虽然也提出“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但却把它放在了次要地位;二是教材内容陈旧,例句不鲜活。有些知识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了,教师又没有及时补充新内容,炒冷饭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三是教学方法不当。教师以讲授为主,以为这门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记笔记,而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气氛沉闷;四是学生对现代汉语学科的特点不了解,学习方法不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理性思考和分析,机械使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平时只是上课听一听,课后很少花时间认真研读所学内容,临考前“突击”记忆一下,自然无法学好。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现代汉语课的教改之道,采取了相应的改革举措,也取得一些成效。现将这些探索与实践的体会总结如下,以就教于同行。

一、转变教育观念,拓展和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就要明确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传授基本知识为前提,以掌握分析方法为主线,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就明确告诉学生现代汉语课的指导思想,方法比知识更有用。概念和术语不必死记硬背,要求真正理解,关键是要熟练地掌握各种分析方法,掌握了分析方法则受益无穷。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邵敬敏先生认为,就语法部分教学而言,应抓住以下几种分析方法:(1)功能分析法,以确定词性;(2)层次分析法,以分析结构;(3)句型分析法,以了解句子的生成;(4)复句划线法,以理解复句的关系;(5)成分简缩法,以修改病句。此外还有歧义分化法、比较鉴别法等。[3]这些分析方法要结合实例讲透、讲活,并将重点放在分析原则、分析方法的讲授上,使学生掌握方法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习惯。当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分析种种语法现象时,也就掌握了理解、分析汉语的一把钥匙。

转变教育观念,就要确立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听课没有积极开动脑筋,没有主动参与语言分析,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汉语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理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变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中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拓展和更新教学内容,以便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想教好现代汉语,不能停留于教材内容,要广开思路,通过广泛收集和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开发课程教学新资源,以拓展、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更新教材的旧例证、旧分析,以增加教学信息量。在这方面,既不能脱离教材另起炉灶,又要注意联系教材而又超越教材,尽量做到以教材为纲,重点发挥,不断汲取新的研究成果,经常修改、更新和充实教案和课件。要花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多收集一些资料,多研读一些文章,多开展相关研究,在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多进行新的教学设计,特别是要加强课堂语言训练设计和课后探究题型设计,下足工夫备好课。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有益的。例如近年来,从认知的角度去解释语言现象,在语法学界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教师在备课时如能在认知解释方面多下点工夫,就能在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又如“歧义现象分析”,教材重点说明了句法结构中由于层次不同和结构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现象,但是随着歧义现象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产生歧义的原因相当复杂,歧义的类型也是多样的,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也可以解释某些歧义现象,它们都具有相当强的解释力。课堂上,教师不仅介绍了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类型,还补充介绍了由于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而产生的歧义现象的语例,并讲清产生歧义的条件,这使学生对汉语句法结构复杂性、语义的精细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学生从形式和语义入手去把握歧义现象很有帮助。再如,在讲到动词的语法特点时,教师补充介绍了“心理动词”与性质形容词的区别:它们都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区分的方法是看被程度副词修饰时能否带宾语,能带宾语的是心理动词,否则为性质形容词。教师讲的新鲜内容是书上没有的,就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认真听课,积极探索。这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学术界新的研究动态是十分有益的。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几千年前的《礼记》中的《学记》就主张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儒家的这一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在千百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代汉语课的教学要灵活采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现代汉语课理论性较强,与文学类课程相比趣味性和形象性相对较少,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要想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寻找一定的教学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容易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也就能把课上活上好。亮点是指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思考和挖掘,“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和方法”[4]。如果我们能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中寻找一些亮点,就能调节情绪,活跃气氛。问题是启发思维的钥匙,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则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现代汉语的热情。我们的做法是:采用教师设定情境,按照“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答——教师总结归纳”的互动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而展开,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要有趣味性、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从而发现汉语的妙处。

第二,善于提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在关键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趣性问题“多是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提出。其主要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5]提问的方式可以用直陈式,用精彩的语例来引发思考。例如在词类学习中,向学生发问:“名词不受副词修饰 ,我们语言中却有‘走在最前面’‘放在最下层’‘昨天已经中秋了’‘今天才星期三’之类的说法,应该如何解释?”请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出这种语法现象的特点及其存在的理据,使人们认识其特殊性,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再如:“口语中常有‘很淑女、很绅士、很个性’一类的说法,这能否说明名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否定‘程度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这一判断名词的必要条件呢?”提问的方式还可以用合理联想式,从教材中比较有趣的问题入手,联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来提出问题。目的是开拓思路,以激发学生对周围生动活泼、变化多端的语言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歧义现象分析是语法部分很有趣味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句法歧义,进一步联想到语用歧义。如在介绍了汉语中“有时肯定的说法和否定的说法,意思都一样”这个特点以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免不犯错误”和“难免要犯错误”意思一样,“好容易”和“好不容易”意思一样,“他差一点儿摔倒了”和“他差一点儿没摔倒”意思一样。为什么“他差一点儿结婚了”是指没有结婚,而“他差一点儿没结婚”就有歧义,有时候指没结婚,而有时候却指结婚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问题一经提出,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全被吸引住了,学生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各执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第三,在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学生由依赖老师被动地学习一下子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能出现,控制不好就容易偏离所讨论的问题。”[6]这时教师如果对学生放任自流,缺乏指导或引导不当,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启发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研究问题或矛盾的关键之处,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学生进行省查、反思,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语法知识、语言规律的认知。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如在让学生思考“很淑女、很绅士、很个性”一类说法成立的原因时,可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形容词”是具有普遍性的结构规则,一些名词进入了这个结构规则,占据了形容词的位置,是因为这些名词都具有某种人或事物的性质特点。学生们明白了这种语法现象的特点及其存在的理据后,认为:“淑女”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柔、文静;“绅士”是成年男子中最宽容、最有风度、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人;“个性”是不同于一般的性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请学生寻找出一些“程度副词+名词”组合的词语,学生们议论纷纷。“很中国”“很风度”“很青春”“很学生”“很雷锋”“特知音”“特现代”“最喜剧”“更男人”“非常学问”“挺女人”“超大款”“巨好心”等等。又如在让学生思考“他差一点儿没结婚”产生歧义的原因时,教师对难点可适时点拨:“差一点儿没VP”格式之所以产生歧义,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

第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小结。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归纳或小结,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或系统的知识。如对“很淑女、很绅士、很个性”的说法教师进行小结:能够进入“程度副词+名词”格式的名词大多是一些表示社会角色、特征属性等一类的普通名词、抽象名词和一些专有名词。这种格式的语用功能在于突出该类人或事物的内在性质,它的语用价值是使语言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是受形容词影响而衍生出的一种特殊用法。又如对“他差一点儿没结婚”产生歧义原因,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归纳:通过大家的解答,我想同学们已经领略到了认知解释的独特魅力。这是由于说话人的心理预设不同造成的。“结婚”这件事,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是说话人期望发生的,也可能是说话人不期望发生的,这句话因此就有可能产生歧义。如果说话人心里不希望结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没结婚”,如果说话人心里是希望结婚的,这句话的意思则是指“结婚了”。“差一点儿没”的使用,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启发式教学法提出了较合理的学习与成就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尊重与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采用比较法教学,便于学生把握语言的规律和特性。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相异点,以便把握语言的规律和特性,这是学好现代汉语知识、培养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将几组需要进行辨析的“语例”展示出来,按照“语例——概念——规律”的归纳式教学程序,请学生通过几组“语例”的相互比较,从中找出“概念”(不同点),然后再总结出“规律”(区别的方法)。当学生们经过相互比较、相互交流、热烈讨论,并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一致意见时,教师再对辨析的方法作系统总结,最后让学生利用总结出的“规律”作辨析练习,通过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比较教学法,有利于对语言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特别是针对有细微差异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运用,更是要通过一系列比较辨析训练,使学生于比较中迅速把握其本质,明白其差异。当然,采用比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最好运用对话式、讨论式,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带动学生共同思考。另外要注意的是,运用比较法教学应具备一定前提,即学生对比较的内容所涉及领域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语法修辞部分的比较分五个层次:(一)词类部分辨析:①易混词类辨析:动词与形容词、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形容词与副词、动词与介词、介词与连词、兼类词与同音词等;②同形异类词的词性辨析:动词“没有”与副词“没有”,时态助词“了”与语气词“了”,动词“是”与副词“是”,助词“的”与语气词“的”,形容词“一样”与助词“一样”等;(二)句法成分的辨析:如宾语和补语的区别等;(三)句型的辨析:如兼语句和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子的区别、连动句与紧缩复句的区别、单句与复句的区别等。(四)辞格的辨析:如借喻与借代、比喻与比拟、对偶与对比、排比与层递、顶真与回环的区别等。通过比较,便于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选择精当新颖的范例,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要义及细微差异。精彩的语言事实背后往往隐藏着无穷的道理。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一个精彩的例子胜过许多解释的道理。所以,教师需要在平时广泛收集、积累精彩的典型例子。例如我们在讲助词“的”时举了“‘一斤鱼’和‘一斤的鱼’含义不同”,讲语法的语序变化时举了“‘人来了’不同于‘来人了’”,讲歧义现象分析时举了“鸡不吃了”“咬死猎人的狗”等例,很受学生欢迎。用例不仅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求新,还要注意生活化。汉语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新生的语言现象,是教材中所没有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富有新意的语言现象。例如讲修辞部分时,我们注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寻找大量的例证,以引发学生兴趣。讲“新造词”时,我们尽量举社会上近几年新产生的词:作秀、蚁族、博客、秒杀、给力、愿景、拼爹、裸婚、裸退、房奴、车奴、范跑跑、楼脆脆、官二代、富二代等等,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新现象。不仅如此,我们还吸收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成果,向学生介绍一些旧词新义现象。如“山寨”的新义随着语用场合的不同发生了三种分化:一为“仿冒、伪造”,适用于商品制造领域,如“山寨手机/电脑”;一为“仿造、模仿”,运用于非商品领域,如“山寨鸟巢/文化”;另一种则指价格低廉,如“山寨价格”。这些新出现或新流行的词语,形象、简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把它们作为范例讲解时,学生们热情高涨,注意力很快就集中了。总之,汉语知识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只有采用来自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才会鲜活有趣,容易接受和理解,才能避免抽象乏味的理论说教。

五、加强语言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现代汉语课应用性很强,如果不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语用训练,学生就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采取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如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方音实际,边讲边练,做到发音与听音、辨音、正音相结合,书面练习与口头练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练习相结合。学生发音正音训练放在课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具体指导;朗读、说话训练放在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每节课后都选择一部分练习让学生进行训练,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较多错误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各种错误的类型,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指出改正的方法。如修改病句,教师先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做,针对学生练习和作业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加以讲解,边练边讲,才能引起重视。有时还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和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练习,以启发学生独立思维,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反复操练,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分析方法。如短语结构层次的划分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不仅要讲原则、讲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强化课堂训练。我们把精心设计的一些练习题拿出来,让学生课堂进行思考和分析,最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他们的分析结果,讲解他们的分析思路。只有通过课内训练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失误所在,才能共同寻找出纠正错误的方法。经过几节的训练,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布置一些带有素质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外完成。汉语学习不能囿于课堂和学校,其学习范围的外延是生活。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我们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语言调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例如:汉字的规范问题,我们让学生寻找出公共场所中若干汉字不规范的用法,学生发现了街头招牌条幅、小广告、报纸书刊、网络信息、电视节目中等存在着字形错用、滥用繁体字、异体字、字义或词义混淆而导致写别字、字音错读等不规范用字现象;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的问题,我们请学生找出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的用词现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评述,学生指出了社会上存在广告用语中的成语异化现象、生造词、滥用音译词、滥用缩略语等不规范用词现象;我们还让学生寻找出最近几个月报刊、杂志以及校园网上新闻报道中的病句加以修改,并指出症结所在;收集近年来报刊、杂志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归纳其构词方式;收集最近几个月报刊、广播、电视中的若干广告语并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等。通过这些语言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做到了学以致用。第三,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教师开出一些小论文题目,如“浅谈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新词新语解析”“‘把’字句的结构特点”“广告中的语言美”“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等,学生任选一个题目,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一个题目,写成一篇两千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选一个角度,谈得深一点、透一点,力求有新意。在小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大量的语言材料,阅读了有关的语言学著作,初步培养了他们分析语言现象、归纳语言规律的能力。

以上是我们近年来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需要向更多的高校同行学习,借鉴他们宝贵的教改经验,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艺术,以更加执著的追求和更多的付出,切实推进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1]邵敬敏.现代汉语教学通论教学指导[M].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

[2]周国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8(1):38.

[3]邵敬敏.现代汉语课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语文建设,1993(9):20.

[4]姜珍婷.文秘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的构想与实践[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76.

[5]陈一.现代汉语教学可试行“问题贯穿法”[J].语文建设,1994(9):11.

[6]杨世铁.探究式教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3):78.

猜你喜欢
歧义现代汉语语言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语言是刀
eUCP条款歧义剖析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English Jokes: Homonyms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