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木花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皖北地区主要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个直辖市,含1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7.9%,人口占全省45.4%,2012年该地区GDP4885.6亿元占全省28.4%,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0.63%低于省平均水平46.5%[1]。其经济及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省内皖南地区、合芜蚌试验区及皖江示范区。在皖北六市中,除淮南、淮北外,其他四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较低,且六市之间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皖北区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不均衡,不仅制约该地区的发展,还将是安徽崛起的羁绊。因此,如何用足用好皖北地区的各要素资源,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协调皖北各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对于振兴皖北、促进安徽崛起意义重大。
在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现有研究中,存在用单一人均GDP指标和多层次指标测定两种情况,前者的弊端是单一指标难以真实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后者的弊端是选取的指标较随意,有些指标可比性不强。本文在选取指标时,遵循了代表性、适用性、可比性和可得性等科学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评价时具体选取了GDP、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GDP、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十项主要经济指标,利用SPSS16.0对六省各年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皖北六市各年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用以表示六市各年的经济发展水平。
大多数学者讨论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关系时,用城镇化率或非农人口占比衡量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只表示城镇中常住人口(一般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比重,用该指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个弊端是可能引起城镇化水平的虚高,如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但非农人口比重还不足35%。而若用非农人口比重测度,又可能低估了城镇化水平。因此,为避免用单一城镇化率或非农人口占比衡量城镇化水平带来的虚高或低估,本文用城镇人口比例和非农人口比例加权合成的方法测度城镇化水平,这样比用单一指标测度更接近真实的城镇化水平。具体做法如下:设城镇化水平为X,UR表示城镇人口比例,NAPR表示非农人口比例,则X=αUR+βNAPR,鉴于城镇人口以非农人口为主,因此,本文在此令α取0.4,β取0.6。
文中所用原始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09-2013年统计年鉴及2008-2012年皖北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针对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安徽省近年提出了“振兴皖北”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大推动了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省内另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采用如上所述的主成份分析法对安徽省及皖北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 2008-2012年皖北六市经济发展综合得分
图1 2008-2012年安徽及皖北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从表1和图1能够看出,2008—2012年,皖北六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淮南、淮北和蚌埠,其中淮南、淮北又遥遥领先蚌埠。排在后三位的是亳州、宿州和阜阳。由此我们可把皖北六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包括淮南和淮北市,两市第一产业占比平均<10%,第二产业占比平均>60%,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第二梯次包括蚌埠,其第一产业占比平均<20%,第二产业占比平均>40%,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梯次包括亳州、宿州和阜阳,这三市的第一产业占比平均>25%,第二产业占比平均<40%,处于工业化前期。
通过上面图表还可看出,2010年之前淮南、淮北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只有淮南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省平均水平,2012年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省平均水平,尤其淮北2010年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直线下降,直落到蚌埠之后。两淮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强化污染治理,导致煤炭市场下行,从而影响了以煤电化产业为主的两淮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淮北非煤产业占比又相对较小,接续的主导产业还没有培育起来,因而对其经济影响更明显。此外,从图1不难看出,2008—2012年,亳州、宿州和阜阳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低于省平均水平,且差距较大,期间亳州、宿州的发展稍快于阜阳,尤其亳州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导致三市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占比大,工业化水平低等。
若用单一指标城镇化率衡量城镇化水平,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皖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省平均水平46.5%,而且与省内其他三个区域相比差距明显,合芜蚌试验区、皖江示范区、皖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0.3%、54%、46.3%,皖北地区只有40.8%[2],其中阜阳(34.9%)、宿州(34.8%)和亳州(33%)在全省垫底。从皖北六市内部比较看,城镇化率最低的亳州与城镇化率最高的淮南相差32.3个百分点。为能更科学地反映皖北六市的城镇化水平,动态反映其变化,故本文对其城镇化人口比例与非农人口比例进行线性加权来计算城镇化水平,据此法计算的2008-2012年安徽省及皖北各市的城镇化水平如表2和图2所示。
表2 2008-2012年皖北六市城镇化水平
图2 2008-2012年安徽及皖北各市城镇化水平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8—2012年,皖北六市中,淮南、淮北和蚌埠三市的城镇化水平高于省平均水平,亳州、阜阳和宿州的城镇化水平远低于省平均水平,其中淮南的城镇化水平在六市中最高,亳州的最低。导致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两淮城市及蚌埠的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亳州、阜阳和宿州三市,因此前者的城镇化水平也明显高于后者。
结合前述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2012年,皖北六市中,只有淮南和淮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镇化水平基本相适应,亳州、阜阳、宿州和蚌埠的城镇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匹配,尤其蚌埠、阜阳和亳州的不协调程度更明显。从前述分析看,蚌埠的经济发展水平虽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但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却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阜阳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六市最低,而其城镇化水平在六市中并不是也最低,亳州的城镇化水平在六市最低,但其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却在阜阳和宿州之上。
综上分析,皖北六市的城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尤其是两淮资源型城市二者的发展水平均在省均值以上,且遥遥领先皖北其他四市。蚌埠是城镇化水平在省均值以上,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均值以下。而对于亳州、宿州和阜阳,不论是城镇化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皆在省均值以下,且在全省也处于末三位。如何协调皖北六市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皖北发展实际,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缩小各地发展差距,促进皖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是完善交通网络系统建设。一要加强公路路网建设,加快推动阜新高速、蚌淮高速、济祁等高速路建设,尽快形成内联外接、联网成片的高速公路网;二要加强铁路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京福高铁、合蚌客运专线、阜阳-六安、宿州-淮安及淮北高铁站等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实施宿亳铁路、淮海铁路亳州-蚌埠段、宿州-淮北-徐州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三要尽快完善航空机场网络布局,加快筹备建设皖北国际机场,进一步提升阜阳机场通航能力,积极筹建蚌埠民航机场,争取形成民航支线,同时要加快推进亳州民航机场前期论证工作。通过以上交通网络建设,提升皖北各市的交通通达度,为协调发展各市及推动整个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打开通途。
由于皖北六市自然基础、区位条件、工业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六市应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带动其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
淮南应以现代煤化工产业为核心,协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淮北在做大做强煤电化产业的同时,要加快培育食品加工、矿山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非煤产业发展;蚌埠市应利用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继续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皖北乃至安徽省重要的光伏、生物、精细化工、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及皖北科教文化中心;对于阜阳,应不断加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打造皖北商贸物流中心,新兴能源和煤电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职业教育基地;宿州应继续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合作建园力度,进一步完善鞋业基地和纺织服装产业城建设,加快精细化工与电子产业园、宿马工业园及高新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亳州作为皖北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及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和商贸基地,应加快发展以中草药、酒为核心依托的相关产业,利用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快发展以历史人文资源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
此外,对于农业占比较大的亳州、宿州和阜阳,要加速推进其农业现代化进程,鼓励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精深加企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总之,皖北各市只有走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之路,推动多个产业、多种集群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之间一体化发展最大的障碍在于行政区划壁垒,只有打破这种行政区划壁垒,才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皖北地区要实现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摆脱行政区划的藩篱,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快完善区域协调体制机制,联手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形成板块经济。
板块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支撑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不仅可以促进资金流、人才流、物流的有效集聚,还可以加快信息沟通,降低各种交易成本,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3]。皖北各地只有联动发展,形成板块经济,才能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在打造板块经济方面,皖北可以借鉴江苏苏北和吴江的经验,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力度大、产业辐射能力强,就业带动效果好,且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匹配的项目。目前皖北正在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和宿州马鞍山产业园),正是促进形成板块经济的一有力举措。未来一段时期,还可以继续强化类似合作项目,只有通过产业形成的强大带动和辐射效应,才能提升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才能实现皖北地区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诚然,在培育板块经济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合作,积极打造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等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良好发展环境。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皖北规划设计研究院.皖北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R].2013.
[2]周晓东.城镇化:在重“质”的轨道上提速[N].江淮时报,2013-04-12.
[3]李伟.吴江板块经济,融合再造迸发活力[EB/OL].http:∥news.wj.js.cn/local/569199.shtml[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