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办公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教师形象作为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角色的外化与表征,是一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社会职能、职业特点和角色行为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固而概括的总体评价与整体印象。”[1]高校教师形象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审美意义的因素,其精神面貌、思想品德、知识才华等既是教育过程因素,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既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
形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外部表现生成的印象及评价。教师形象包括体态形象、职业形象、人格形象。教师形象是教师的政治素质、教育素质、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是其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个人素质的具体映照。教师形象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上,也表现在内在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格上。教师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内在形象需外在形象来体现,内在形象决定外在形象,教师外在形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内在修养的良莠。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既要以外在的美好形象愉悦人,以高尚的道德感染人,以优秀的品质哺育人,也要以高深的学问启迪人,其内外和谐的形象美成为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精神动力。
高校教师形象是以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和塑造自身的本质力量,是教师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以身立德”“以身立教”的一面镜子,是优秀教师的无形资本和无价之宝。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复杂的社会中明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促使自己正确认识自我,推动自己人格塑造由“知”向“行”的转变。不仅如此,高校教师优良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出色的才华、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教师外在形象美,也能从教师审美修养、道德情趣、学识才华等内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这种美的力量,久而久之,成为学生认同、模仿,并且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
教师外在形象体现在人体形态、举止谈吐、各种姿势、表情神态等,是教师内在素质和个人涵养的体现,能够反映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教师作为一个综合整体和“审美客体”,天天亮相于学生面前,存在于学生心目之中,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是学生的感知对象。教师的外在形象直接参与教师的劳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身教”的力量,也易于营造师生和谐融洽的氛围。可以肯定,一位始终保持自信心态、宽容情怀并以满腔热情、旺盛精力投入工作的教师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反之,一位萎靡不振、面容疲惫、不修边幅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带给学生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甚至会厌倦老师任教的学科。
鉴别一个人美与丑,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内在美。教师的内在美主要体现在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专业技能等方面。
(1)道德美。师者,人之模范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为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内在美的最集中的表现。教师的职业之所以不同于社会其他职业,就是因为教师首先而且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否则,难以为师,难以成为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高尚美,是人类职业道德中最庄重、最圣洁、最伟大的。现实中,道德美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不计名利,默默奉献,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他们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和学业进步考虑,处处把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
(2)品质美。人的品质是指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内在本质。人的品质可以表现为正直、无私、诚信、宽容、善良、勤劳、勇敢等等。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是其成功的根本,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诸如积极与消极、出色与平庸等就在于人品质的高下。“身教重于言教”,顾名思义,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格和真才识学,才能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多的还是在强调教师的内在形象。品质美的教师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能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负的历史使命,热爱本职工作,把自己的一切知识、才华、智慧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学生。其内在美使教师心灵净化、视野开阔、生活充实、充满活力,融化于教师个性中,处处彰显独具风采的人格魅力。我们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诲中,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一个高校教师,注重内在的自我完善、教人求真,才是教师形象美的最高境界。
(3)才学美。才学包括知识和才能。掌握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造就过硬的教学本领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是决定其所以为师的基础,也是其具有美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教师才思敏捷,挥洒自如,启人深思,能够给人智慧和力量,其形象必然光彩照人,这样的高校教师就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才能有威信,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一个高校教师才学疏浅、不学无术,也没有什么教学能力,即使拥有一个潇洒漂亮的外表,也难以形成健全的、具有权威效应的形象美感。
在传统的社会期待中,“教师应为人师表”,“教师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但近年来,教师形象却并非尽善尽美。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教师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社会负面新闻屡见报端。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温故,也不知新,专业不求长进,随意应付教学,才学水平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要求;一些教师更多关心自己的论文、课题、职称,很少关注“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未来;一些教师放弃了高级知识分子的尊严,追逐名利,在竞争的风险和潜在利益的诱惑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教师缺乏社会责任,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不遵守职业操行,在教育中只求无过,不求发展;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制造了大量的学术垃圾,甚至出现学术抄袭事件,等等。在高校校园内,大学生心目中的高校教师形象已一定程度黯然失色。
从《大学生心目中高校教师形象的调查分析》一文可以看出,教师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落差。以知识要求为例,学生期待理想高校教师“知识渊博”者占比66%,而认为现实的高校教师“知识欠缺”者,却占37%;53个学生对理想高校教师要求“责任心强”,占比28%,而现实的高校教师“有责任感者”,只有26%。整体看,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因素,当前高校教师形象与学生的心理期待相去较远。从大学生对“现实的高校教师”的评价,如“与学生交流少”“缺乏激情”“教条化”“照本宣科”“缺乏人文素养”“平庸”等词汇,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缺失程度。[2]
当前,高校内涵建设存在着“一重一轻”问题,即高度重视学科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室、教学设备等,而轻视高校教师形象建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校缺少能够让学生钦佩、喜欢、欣赏、学习的教师,上述内涵建设就会失去教育的意义。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勇于奉献的美的教师形象,是当前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问题。
高校教师外在形象是一种社会意识行为,是在教师职业道德制约之下显示出的一种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就是由品德、学识、才能、体貌所形成的精神风貌。它虽然表现于外部形态,但其实质却是内在的,是心灵的体现,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审美教育中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对照、模仿、推崇的榜样。重塑教师形象首先要按美的标准美化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体态、服饰等外在形象,做到庄重朴素、整洁大方、举止得体,端庄文雅,谦逊诚信。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时刻注意前瞻:我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在课堂上将是什么样的形象;同时,也要经常后顾:我的形象会在学生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实践总结与反思,不断促使良好的形象品质进一步养成和强化,不良的形象品质得到抑制并逐步克服,促进自我形象不断得到升华和发展。
内在素质决定外在表现。作为大学生的“审美客体”,高校教师要通过“身教”来印证自己的言教,把自己美的道德、品质、学识、能力等内在美展现给学生。
(1)爱岗敬业、崇尚奉献。爱岗敬业、崇尚奉献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教师形象美的内在意蕴。爱因斯坦曾说过,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而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现代教师职业是科学的专业性职业,并强调教师职业的自主性和重服务、轻报酬、崇尚奉献的职业精神。爱就是给予,就是奉献,就是要在高度物质化的社会现实中,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努力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完美的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钟爱自己的职业,痴情于自己的专业,团结协作,相互促进,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楷模,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同时,发挥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职能,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努力将自己对知识的新发现、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新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实际效果,转化为科学生产力和人类精神产品。
(2)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雅斯贝尔斯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3]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准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一个教师只有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热爱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的进步、能力的提高,也要关心生活的冷暖;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也要尊重学生人格与尊严;不仅要关心学生现在的成长,也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3)严谨治学,丰富内涵。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一生是不断学习进取的一生,学而不厌,严谨治学的一生。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高校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教师在知识储备上既要达到精深,又要做到广博。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高度分化综合、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大量的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不断涌现。教师每天都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世界,教师只有锲而不舍,不断拓宽知识视野,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建立合理的与学生各种知识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构架才能“铢积寸累,日进有功”,才能拥有汩汩的源头活水,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化抽象枯燥的理论为美好的形象,化死板的记忆为生动可感,易于学生理解的想象,化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为审美实践与创造。
(4)按照美的规律实施教学。高校教师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大学生。遵循美的规律,是教书育人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有教好书、育好人的动机,还要有教好书育好人的效果。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实施教学。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采用美的方式、运用美的原理、传达美的知识、陶冶美的情感、提升美的境界。把形象性、情感性、创新性、愉悦性等美的特性展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精选美的材料,如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英雄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息反对邪恶的精神,同时向教育对象展示社会美、风尚美的内容,并充分利用各种因素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气氛。还要根据人的差异和接受能力,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不同秉性的大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成人,成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综合认知、判断与评价。高校教师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大多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也能够对自己进行恰当的评价,但是,由于受到认识角度、思维习惯和利益驱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对自己的形象还难以做到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必须开展正确的他人评价。目前,高校教师评价普遍采用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三结合的评价方法。不管教师以及研究者对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多少争议,但这些方法对于促进教师完善自我,塑造美的形象确实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应当承认,建立教师形象评价制度,特别是广泛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是建构理想教师形象,提升教师形象美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教师评价的规律,建立健全教师形象美的评价标准,通过这面镜子,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能天天照一照,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内外和谐的完美形象。这是社会的期待,也是学生的要求。
[1]阮成武.专业化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J].教育研究,2003(3).
[2]苏海峰,任国盛.大学生心目中高校教师形象的调查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0(1).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