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谢天勇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民国时期,上海公共租界、华界内的中国人以江苏省籍人口最多,安徽省籍人口稳居前四位[1]686。旅居上海的安徽人分散于各行各业,其中上海报界就活跃着许多皖籍报人,如精于文字训诂学,曾任《民国日报》社长的胡朴安;留美新闻学硕士,韶华之年已任《大陆报》总编辑的吴嘉棠;以小说闻名,曾在上海主持过《立报》副刊的张恨水;致力于上海报史资料整理研究,后步入报界的胡道静……在这些民国皖籍报人中,有一人常常为人忽略,他就是汪英宾。汪英宾是民国初年屈指可数的海归新闻学硕士之一,曾在上海的《申报》《时事新报》等处任要职,“当年在我国新闻界红极一时”[2]63,他在报刊实践、报学史研究和新闻教育方面都有可书之处,是中国新闻史上有待发现、研究的一位历史人物。
提及汪英宾,知者殊渺。目前,新闻史学界对汪英宾进行个案研究的不多,笔者寻得三篇涉及汪英宾的专文,它们分别是拙子的《〈申报〉广告经理汪英宾》[3]55-56、宁树藩的《怀念汪英宾教授——兼论他的〈中国报刊的兴起〉》[2]63-65和王鹏的《新闻史上被长期淡出公众视野的汪英宾》[4]。拙子原名张增泰,曾任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兼南京出版社社长,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求学,汪英宾并不是其授业恩师,但两人却因书法结缘。张增泰在文中忆及他与汪英宾的交往细节,寥寥数笔点出汪的性格。王鹏的报刊短文重在人物推介,少扎实的史料,主要是为读者介绍汪英宾的简况,以期唤起公众对汪君的注意。宁树藩的论文则以同事的身份怀念“时相过从”的忘年交——汪英宾,文章重点分析了汪英宾的报学史专著《中国报刊的兴起》长久以来未能引起新闻史学界重视的原因,论述了自己对该书历史价值的认识。
除此之外,一些新闻学的相关专著、论文中也会提到汪英宾的名字。如徐培汀撰写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5]中有专节介绍汪英宾与《中国报刊的兴起》,文中引用宁树藩的论述对汪著的新闻史学价值进行评价。邓绍根的《民国新闻教育先行者柏德逊和〈中国新闻业〉探析》[6]88-94一文在论述柏德逊《中国新闻事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时,选择以汪英宾的《中国报刊的兴起》为例进行分析,谈柏德逊相关观点对汪英宾写作的启发。胡正强的《论李普曼新闻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一文将汪英宾在《中国报业应有之觉悟》中对李普曼观点的引用,考证为“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国内对李普曼《公众舆论》有关理论观点的最早介绍”[7]102。李开军的《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分期观点探源》则通过史料分析,确认“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分期观点源于汪英宾的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 in China,而汪氏的四期观点则源于包括Patterson在内的几位外国人自19世纪以来对中国报业发展的观察和理解”[8]127。
综观相关文献,我们会发现自1997年宁树藩的论文《怀念汪英宾教授——兼论他的〈中国报刊的兴起〉》发表后,学者已逐渐增加对汪英宾的关注。每论及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新闻界的关系、中国新闻教育发展史、中国新闻史历史分期界定等问题时,研究者多会提及汪英宾的新闻史学贡献,却少有论文对汪英宾进行个案研究。笔者不揣固陋,爬梳史料对汪英宾的生平进行考述,以利今后对他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
汪英宾籍贯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县),祖父汪莲石一度客居于上海,是享誉沪上的新安名医,当时的中医名家丁甘仁、程门雪等都曾问学于他。1925年9月汪莲石去世,开奠之日,社会各界前往吊唁者众,“前大总统黎元洪亦赠以‘道济神存’一匾”[9]。出殡日,“安徽旅沪公学、安徽同乡会、徽宁同乡会、徽婺制墨工会、交通部材料处同人均全体往送,个人如张竹平暨其夫人、又张冥飞、舒舍予、陈长桐、钱化佛、等约数百人”[10]。汪英宾的父亲汪禹丞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临时总统府侍卫长,是民初上海青帮“大、通、悟、觉”辈分排行中为数不多的“大”字辈成员,在安徽旅沪同乡会、徽宁旅沪同乡会中担任过要职。
汪英宾1897年生于上海,字省斋,兄妹五人中居长。他“工书善画,四体八法,靡不精习。而于金石一门,造诣尤深”[11]24,在圣约翰大学求学时他便因金石造诣在同侪中享有美名,曾任校内学生刊物《约翰年刊》的图画部编辑。1920年,汪英宾从圣约翰大学政治科毕业即入申报馆工作。在那里,汪英宾开启了自己作为职业报人的生涯。
20世纪20年代的《申报》在史量才的苦心经营下已发展成为上海滩实力雄厚的民营报纸,是全国报界翘楚。史量才擅长经营管理,能慧眼识才,他欣赏年轻聪慧的汪英宾并将他擢升为经理协理尽心培养。1921年11月27日申报馆出版《申报汽车增刊》,专载公路建设的消息和有关汽车的各种资讯,《申报》是国内唯一一个设置这种增刊的报纸,这个增刊的出版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一个创举[12]27,而24岁的汪英宾是该刊编辑。
1921年12月,时任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世界新闻会会长的沃尔特·威廉博士第三次访华,造访申报馆,汪英宾受报馆委派负责接待工作。他聆听威廉在沪的多次谈话,“敬聆伟论,心向往之”[2]63,心生赴美求学的念头。汪英宾选择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新闻学院,在民国时期声名显赫,曾“造就人才服务中国报界”[13]491。汪英宾赴美之前,该院毕业生黄宪昭和董显光已活跃在国内报界。1922年4月,汪英宾与安徽闺秀朱馥秋共结连理。四个月后,新婚燕尔的汪英宾在申报馆同仁张竹平、姚君伟、谢介子等亲友的欢送中,乘中国邮船公司的南京号离沪赴美,开始了两年的留学生活。
汪英宾在密苏里大学师从沃尔特·威廉博士学习新闻学。1923年,汪英宾从密大新闻科肄业,当时已升任该校校长的威廉博士从美国发函致汪英宾之父汪禹丞,盛赞汪英宾的学行,“禹丞先生大鉴,敬启者。令郎英宾君在本大学新闻专科肄业,曾作最优等之事实,鄙人感佩之至。况令郎之诚实、勤劳向学引起同学及全体教职人员之赞美,是以屡次考试,成绩均出于寻常之上。其于新闻学前途,日有极大之进步。鄙人笃信之诚意,特记数言,为预贺焉。顺颂时祉,密苏里大学校长华而泰威廉士启。[14]
汪英宾对密大新闻学院有深厚感情,1928年该院二十周年院庆时,他手书楹联赠母校,上联“是千秋报学枢机信誓八条自矢为众服劳殚精竭虑”,下联“立万国舆情轨范从游一载深愿与民论道宣教承流”,横批“舆论师道”。这幅中文鎏金木刻楹联至今仍保存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毕业后,汪英宾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去了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研习新闻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是由美国传奇报人普利策捐资创办的,该学院不设本科教育,只进行研究生教育。在哥大读书期间,汪英宾担任中国学生会副会长及中国学生月刊编辑,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向纽约城内各大报纸投稿,在学习之余注重业务实践。
一年之后,汪英宾从哥伦比亚大学顺利毕业,成为该校第一位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按该大学新闻科、自一九零四年开办以来、授新闻学硕士学位予中国学生者、实以汪君为嚆矢”[15]。当年《申报》以《汪英宾君之荣誉》为题对汪君的毕业进行报道,并配有汪英宾与罗生博士、鄂克斯博士、斯东博士等人的合影,这三人是当年哥大名誉博士学位获得者,也是当时美国新闻界的大家,分别任芝加哥日日新闻报馆主、纽约时报馆主和美国联合通讯社社长。
汪英宾的硕士论文题为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 in China(《中国报刊的兴起》)。他在论文扉页上特地向伯乐史量才致敬:“谨以本书向中国上海《申报》发行人史量才表达尊敬和钦佩。”[12]
《中国报刊的兴起》是一本通史型的报学史专著,是汪英宾初涉中国报学史研究的成果。汪英宾在书中将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中国报刊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即邸抄时期(the period of the official gazette)、西人办华报时期(the period of foreign influence)、本土报刊勃兴时期(the period of 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和现代本土报刊发展时期(the period of the modern native press)[12]PREFACE。我们知道分期问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汪英宾对中国报刊发展历史的分期论述一度成为后来中国新闻史学界的主流分期观,他在国内学者中“最先把握这一主流思路”[2]65。此外,文中还介绍了中国报纸法规、广告和发行量等。汪英宾在文中肯定了中国报业在20世纪初对社会发展所起的进步作用,他认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本土报纸的发展和影响是显著的,它也成为促成中国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客观公正的新闻传播和强势舆论的形成,中国本土报纸使得民主的概念在中国深入民心”[16]62。汪英宾看到中国本土报纸的光明前途,也意识到发展所必须直面的困难——“政治不稳定和公众对于新闻业的偏见”[16]62,为了克服困难,汪英宾尝试为中国报业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设性的意见:降低电报和电话费率,改善传播方式;加强中国本土报纸的组织和联合;改善新闻采集政策;创办有效率有公信的国际新闻通讯社。
1924年5月,汪英宾的硕士论文在美付梓出版前,他邀请留美学生刊物《中国学生月刊》(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的主编桂中枢为该书题写序言。桂中枢毕业于清华大学,1919年赴美留学。20世纪20年代,年岁相仿的桂、汪二人同在美国,又是《中国学生月刊》的同事。桂中枢见证了汪英宾的论文写作过程,他执笔作序谈到汪君克服国内恶劣的科研条件,查找文献资料、搜集数据,坚持写作的努力。桂中枢肯定了汪著的首创之功,认为“这是中国新闻事业第一次被介绍到英语国家(For the first time,Chinese journalism has been introduced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12]PREFACE,也预测该书会为同类著作的写作奠定基础。
在汪著之后,中国国内又出版了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等新闻史著作。汪著出版虽早于蒋著和戈著,但“它的价值长期为人所忽视,它的名字也差不多在新闻学术界消失了”[2]64。同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组任教的宁树藩曾分析汪著淡出研究者视野的原因,一是该书用英文写就,首发于美,印数不多,传播范围有限,远不及之后在中国国内以中文出版的一批通史型新闻史著作来得有影响力;二是史学界对该书的价值评估有片面性,多认为若以史料价值来考察新闻史著作,汪著所录史料没有《中国报学史》等著作丰富。
汪著虽不是完美之作,其中的史料也不如后来同类型著作丰富,但正如桂中枢所述,这本小册子为中国历史新闻学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作用不应被忽视。
1924年8月中旬,汪英宾由美返沪,得到亲人、申报馆同事、约翰同学会校友和徽宁旅沪同乡会老乡的热情欢迎。回国后,汪英宾在进行报刊实践的同时,多察勤思,继续对当时中国报界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与报界“共谋改良之方法”[17]8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常在中学、大学和报社演讲,他将自己对中国报业的历史与现状、成绩与不足、机遇与挑战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和报界同仁,这些演讲折射出他对报刊经营和报业职业化发展的认知。
汪英宾从美国带回“美洲新闻事业之活动影片二大卷、又影片十余张、均系最近美国新闻事业之摄影”[18],依托这些第一手的影像资料,汪英宾将美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与现状推介给国内报界同仁和年轻学生,扩宽了他们的眼界。
1924年10月,汪英宾在上海青年会演讲,追溯美国新闻事业的缘起,探讨美国新闻事业发达的原因,审视美国新闻学校和新闻会社的建立,并结合中国报业现状,从新闻自由、广告收入、记者生存境况等方面思考当时中国报业难以蒸蒸日上的原因。同年11月,在寰球中国学生会演讲时,汪英宾谈及新闻的职业化发展的问题。有鉴于“新闻之犹未成职业”[19]16的现状,他引导学生思考新闻事业的意义、新闻职业范围、新闻报道内容和新闻教育的拓展。演讲中,他将自己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动机、职业态度和对记者身份认同的理解倾囊相授。
汪英宾也承继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首任院长威廉博士的新闻学发展理念,不遗余力地提倡新闻教育,并投身教坛,成为“新闻教育界的闻人和前辈”[2]63。
20世纪20年代,新闻学教育在上海“盛极一时”[20]687。继1920年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创办,上海又有多所高校陆续设立报学科或者报学系。在中国新闻教育萌芽之初,创办人多借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办学模式,聘请资深报人从教,留美归来的汪英宾成为各校报学专业礼聘师资的目标人选。1925年春,上海南方大学报学系与报学专科设立,汪英宾兼任系主任。南方大学停办后,他又陆续受聘于光华大学报学科、沪江大学商学院新闻科等。
除了致力于新闻学教育的开展外,汪英宾于1924-1925年间还“主张研究报学,设报学科,公开研究,以成立中国之报学”[21]76。他极力倡导中国报学专业的设立,并对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有自己的构想。
报业既犹未能成一种职业,自当有报业教育以养成专门资格。报馆何尝不能培植报界人才,为中国报馆之办有成效者有几家,仗少数报馆以培养人才以备全国报界之用,吾恐杯水难救车薪。况大报馆培植之人才,往往不愿低就内地小报馆之职,我中国将来报馆业之希望不限于此区区租界之内,故对于培植人才一层,不能不赖教育。虽然,报学包含甚广,若设专校则非特经济难于措置,即年限学科方面,恐于设立专校事,有种种不经济之困难;故鄙见以为救济之法,莫妙于中国各大学多设报学专科,所有课本讲义由当今报界已有经验之人会订鉴定之,如是庶几于将来养成报业为职业之一线希望云。[17]90-91
汪英宾在文中提到中国报业要发展就要走职业化的道路,要实现报业的职业化需要推动报业教育的进行。中国报馆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依靠报馆内部资源自育自销,这种培养方式有局限,难以满足当时报界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他主张推广专业的学校教育,在大学中设置更多的报学专科,建议专业教材的编写由有丰富报刊实践的报人审定。
1928年《申报》迎来了它的56周岁生日,11月19日又迎《申报》创刊发行二万号纪念日。时任《申报·自由谈》主笔,已在该刊任职八年的周瘦鹃为此撰写了《〈申报〉二万号纪念拾零》,文中如是写道,
《申报》有五虎将,短小精悍的是史量才先生,沉着恬淡的是陈景韩先生,老成持重的是张蕴和先生,精明干练的是张竹平先生,玲珑活泼的是汪英宾先生。史先生在纪念特刊中做一篇文章,以《申报》譬作风雨艰难中的一艘船,很为中肯。那么这五虎将便是船中的船主大副二副舵手之类。[22]17
周瘦鹃笔下的“五虎将”在申报馆各司其职,史量才任总经理,陈景韩是史量才高薪礼聘的总主笔,在报馆已工作二十余年的张蕴和时任副总主笔,擅长报业经营管理的张竹平被委任营业部经理一职,而最年轻的汪英宾是申报协理。此时,汪英宾刚过而立之年,却已是申报馆的高阶管理人员。
1930年,汪英宾和张竹平脱离《申报》,正式入职《时事新报》。《时事新报》是位列《申报》和《新闻报》之后的上海第三大日报。汪英宾在《时事新报》迭任编辑主任、总经理等职。该报“经汪英宾、潘公弼分别在业务编辑方面力求改进,朝气蓬勃,几与申报、新闻报并驾齐驱”[20]369。
汪英宾曾在《报人世界》中发文《纪念华尔特威廉博士》[23],文中介绍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首任院长威廉博士的人生轨迹。威廉从Boonville Topic的学徒开始报人生涯,历任排字工人、编辑,以英年荣任密苏里报纸联合会会长,因其所做社评切中时弊为当局所重视,获省长之邀改任Jefferson City省立感化院书记,后终因政界拘束而复返报界,1908年威廉当选为美国第一个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首任院长,从事教职二十余年。
人生的轨迹是如此相似。1934年,汪英宾因现实环境逼仄,暂别自己奋斗了十多年的报界,转战仕途。汪英宾如他尊敬的威廉博士一样,从报界入宦海,曾任浙江省建设厅秘书、棉业管理处主任、西南运输处重庆分处处长、交通部公路总局秘书主任等职。应工作需要,他曾写作与公职相关的公务文章,如《从全国棉业现状说道本省棉业的推广》《从棉业推广联想到几个农村问题》《集才集育与集团》等。
即便身在官场,汪英宾也未弃新闻人的职业志趣。汪英宾曾应《人言》主编郭明之邀为该刊撰写《七日日记》,其中就提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每日早餐后“早报已到,照例先阅与我有关系之时事新报”[25]461,阅报时,他还会习惯性地检视报纸的社论写作、标题的起拟和版面的编排等等。汪英宾曾于居里夫人去世后浏览其一生事迹,而后结合自己由报入仕的经历自省,“若予于役报界者,已十有余年矣,卒因环境逼迫,不能不改途易辙,致暂离报界而勉强走入仕途,观乎居礼夫人不屈不挠之毅力,能毋愧死。”[24]461
汪英宾在宦海沉浮十余载,于1947年短暂回归新闻界,任上海《大公报》设计委员。1947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一度停办的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复建,汪英宾进入该系任教。1952年9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他亦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新闻史教研组工作。
1957年7月,汪英宾被划为右派。两年后,他被调入新疆八一农学院任教。1971年春,病逝于新疆。
汪英宾一生辗转于报界、官场和高校,既躬身报刊实践、勤思报学发展,也致力于新闻教育的倡导与普及,是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汪英宾专著不多,他由美返沪之初写作的“人生与广告”①汪英宾在《报业管理要义》(《新闻学季刊》第二卷第一期,第73页)一文中曾提及该书,文中如是写道“我初由美返国时,曾著人生与广告一书,目的就在说明广告与人生关系的密切。”一书已难觅踪迹,现可寻得专著仅有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 in China一种,其他作品多散佚于报端,有文学作品、画作和摄影作品等,涉及新闻学的专文多为演讲稿、学术论文。据宁树藩先生介绍,汪英宾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教授过报学原理、广告学等课程,但相关课程的讲稿、教材今已无从寻觅。从现存的多篇文章中,我们能循迹管窥汪英宾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报业历史与现状的思考,以及对中国报业职业化发展的探索。
[1]《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第1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宁树藩.怀念汪英宾教授——兼论他的《中国报刊的兴起》[J].新闻大学.1997(1).
[3]拙子.三闻二话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王鹏.新闻史上被长期淡出公众视野的汪英宾[N].人民政协报,2011-1-06(5).
[5]徐培汀.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邓绍根.民国新闻教育先行者柏德逊和《中国新闻业》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1(11).
[7]胡正强.论李普曼新闻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J].新闻界,2009(4).
[8]李开军.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分期观点探源[J].国际新闻界,2010(2).
[9]名医汪莲石昨日开奠[N].申报,1925-9-28.
[10]名医汪莲石昨日出殡[N].申报,1925-9-30.
[11]圣约翰大学.约翰年刊[J],1920.
[12]Y.P.WANG.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 in China[M].COLUMBIA UNIVERSITY,MAY,1924.
[13]高克毅.米苏里新闻学院[J].宇宙风,1937(46).
[14]威廉博士嘉奖汪英宾[N].申报,1923-11-19(4).
[15]汪英宾之荣誉[N].申报,1924-7-16(4).
[16]汪英宾.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17]汪英宾.中国报业应有之觉悟[G]∥薪继火传:复旦大学新闻传播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8]汪英宾演讲美洲新闻事业[J].申报,1924-10-17(3).
[19]汪英宾.新闻-职业[G]∥寰球中国学生会廿周年纪念册.1925.
[20]曾虚白.中国新闻史[M].(台湾)三民书局,1984.
[21]汪英宾.报业管理要义[J].新闻学季刊,1941,(2)1.
[22]周瘦鹃.《申报》二万号纪念拾零[M]∥周瘦鹃文集:第四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23]汪英宾.纪念华尔特威廉士博士[J].报人世界,1935(1).
[24]汪英宾.七日日记[J].人言周刊.19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