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病

2014-04-07 14:23
山西建筑 2014年18期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发展

李 文 生

(山西省吕梁市新城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山西 吕梁 0330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病

李 文 生

(山西省吕梁市新城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山西 吕梁 033000)

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的根源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城市病的途径,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城镇化,城市病,根源,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要完成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关键期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时间窗口,为现代化争取、创造良好的战略机遇。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是现代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世界各国城市无一例外都遇到过“城市病”,而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过快,用短短的50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甚至200年才能走完的路,因此暴露出来的问题的确非常多。

1 城市病的根源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专家强调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城镇化建设不仅要看城镇化推进的速度,更要看城镇化的质量。不能仅仅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口称为城镇化,更要以这些人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衡量城镇化的根本标准。有不少专家提出,“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2013年年底于北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仅仅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和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低于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从这些点,足以看出政府解决城市病的决心,为应对城市病搭建了一个宏观的框架。如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公布,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有章可循,蹄疾步稳。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大国中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据统计,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愈是如此,我们愈应该谨慎从事,早作运筹,避免城市病。去年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明确提出:“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如此种种,足以说明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城市病”的出现主要源于我国大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集聚不充分与集聚过度两者并存的现象。在过去很多年,我们限制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发展,并不允许异地居民自由地向大城市流动。但与此同时,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资源又在向这些大城市集聚,所以又存在这样一个过渡的现象,这种扭曲自然而然就带来了“城市病”。

2 城市病解决路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预测数据表明,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亮点在于其中真正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注定了这次顶层设计不是比规模、比建设、比硬件,而是注重软性服务能力的提升,让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经济进步带来的成果。

首先,应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城镇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条件,总结以往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要力求在掌握城镇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健康发展。如果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不真正改革,数以亿计的城市居民,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这样的城镇化就是“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所以首要问题是要改革户籍制度。当前实行的外来工积分入户政策是户籍制度的过渡性改良手段,并不彻底。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之分尚未真正消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待遇差距。真正的城镇化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应逐步实行放宽对外来工落户限制、剥离户籍制度的福利分配功能、实施居住证制度、以身份证为唯一标识进行人口登记等举措。其次,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外来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实行统一、完全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医疗卫生是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领域市场开放程度偏低、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不均已经带来一系列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医疗卫生、特别是城镇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再次,绿色环保将成为关注重点。随着经济水平提升,空气、饮用水等环境问题重新引起人们关注。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污水排放、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土壤修复及危废处置等领域的发展将成为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的关键。这不仅将对新型城镇化形成重要支撑,也是拉动投资的有效手段,更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最终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最后,智慧城市代表未来城镇化趋势。《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将逐步应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同时要注重规划的科学编制,要做减法,改变以往的规划思路,根据地区或者城市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来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加强人口规模的控制以及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的严格控制。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动“三规合一”,建立一张蓝图的空间信息平台,使得各级各类规划在统一的平台上落实。

3 结语

新时期的城镇化是一个融合人口、土地与经济的复杂系统,应该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为切入点。我们应把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适度控制城镇化推进速度,应当保持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城市服务能力、人口吸纳能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当前“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我认为通过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就业机制来解决当前城市所面临的“城市病”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解决路径,也是能够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葛 丰.“大城市病”的根子在中小城市[N].经济信息时报,2014-02-12.

[2] 黄婷婷.防治城市病要瞄准定位守住规划[N].中国环境报,2014-03-07.

[3] 董 沛.正视城市病[N].工人日报,2010-12-04.

[4] 朱世衡.治“大城市病”需用“加减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02-11.

[5] 陈永奎.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8):29-30.

The urban disea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LI Wen-sheng

(Shanxi Lvliang New City Planning Committee Office, Lvliang 033000,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rigin of population expansion, traffic congestion,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housing tension,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other urban diseases in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summarized the ways to solve the urban diseases under the urbanization backgroun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urban disease, origin, development

1009-6825(2014)18-0020-02

2014-04-10

李文生(1970- ),男,工程师

TU982.29

A

猜你喜欢
城镇化人口发展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