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焱
(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中国创世神话类型研究述评
张开焱
(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本文对中国创世神话类型方面的成果进行述评,从20世纪初日本学者高木敏雄对中国盘古创世神话类型的认定,到近30年中国学者对中国神话类型越来越细致多样的区分,介绍它们的主要构成,并简评其价值与不足。同时提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很可能有一种跨越并贯穿上述学者区分的所有各种类型的一个主导型类型,这个主导型类型可能就是世界祖宗型。
中国;创世神话;类型
本文目标是对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类型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回顾和述评,以作为继续性研究的基础。总体上看,中国学者关于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类型的研究是在借鉴国际神话学界有关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本文评述的范围将涉及对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研究产生影响的某些国外相关学术成果。
首先,对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创世神话大体构成要作一个界定。由于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创世神话研究,对创世神话的界定就不大一样。在日本著名神话学家大林太良看来,几乎所有神话都和起源神话相关,他说:
神话是根据远古时代发生的一次性事件,说明和证明特定自然现象与文化现象的传说故事。这里所说的一次性事件,对于现有的各种现象来说,它是这些现象的典型和先例,更是它们的起源。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佩塔佐尼所阐述的那样,几乎所有真正的神话都具有“起源神话”的性质。事实上,北美的切罗基印第安人把神圣的神话和世俗的故事加以区别开来,在神圣的神话里包括世界的起源、天体的创造、死的起源,而在世俗的故事里包括讲述一些动物在解剖学或生理学上的显著特征的故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所有民族的神话,都是以人类及其本质、自然和文化环境的起源作为其主要的题材。[1]46
但说所有神话都具有起源神话性质,似乎过分宽泛了。应该说,不是一切神话都是起源神话。大林太良接着介绍起源神话可以分为三大构成方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德国民族学家卡尔·施密茨提出了每个民族文化必须借助于神话世界加以解答的三个基本问题,给人以很大启示:1.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了世界?(宇宙起源论)2.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了人类?(人类起源论)3.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了文化?
有关天和地的神话、天体与其它自然现象的神话、洪水神话和其它大劫难神话,我认为都属于宇宙起源论或宇宙起源神话的一个部分,但大劫难神话中只要有说明人类起源的内容,就属于人类起源神话。在有关远古状态的神话中如有说明远古文化起源的内容,它就属于文化起源神话。[1]46-47
人类神话肯定不仅仅只关乎上面三个方面,西方学者L.斯彭斯在《神话学绪论》中,对人类神话开列了二十一种类型:1.创造神话;2.人类起源神话;3.洪水神话;4.报答神话;5.惩罚神话;6.太阳神话;7.月亮神话;8.英雄神话;9.野兽神话;10.习俗或祭礼的解释神话;11.对阴曹地府历险的神话;12.神的诞生神话;13.火的神话;14.星辰神话;15.死亡神话;16.向死者供祭食物的神话;17.禁忌神话;18. 化身神话;19.善恶两元论神话;20. 生活用具起源神话;21.灵魂神话。[2]
这21种神话类型中,很多与大林太良所说的创世神话没有关系。如果我们看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将发现它们很多很多都和创世神话无关,北欧神话也是如此。所以说一切神话都可划到创世神话就太宽泛了。即使就大林太良介绍的上述三大起源神话而言,也不尽属于创世神话,前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创世神话的核心构成,而文化创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有些文化创造神话与世界和人类万物诞生神话相关,而有些则与后者无关。例如中国秦汉《世本》所记载的传说中,大量的文化创造都和创世神话无关,将它们都纳入创世神话显然有问题。因此,应该予以明确界定,只有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动物植物与人类的创造或再创造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创造神话才属于创世神话范围。
陶阳和牟钟秀先生在《中国创世神话》一书中对创世神话的大体界定是,创世神话从内容上看基本是包括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民族诞生、文化发端及宇宙万物肇始的神话”[3]2。这个规定基本合适。从起源角度看创世神话主要应该是以天地宇宙、诸神世系、日月星辰、人类(含民族)及动植物由来、诞生为核心的神话。同时,许多神话学家指出创世神话还包括宇宙灾难和二次创世的故事,这是很正确的。我们发现,不少民族创世神话中,世界的创造是分两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为草创阶段,这个草创阶段出现的世界(包括人类)很不完美和稳定,后来发生巨大的宇宙灾难,导致诸神的再创世即二次创世行为(包括人类的再生行为)。世界在他们的二次创世行为中才最后确定下来。
基于以上辨析,我对创世神话的内容做下面的大体界定:以天地宇宙、日月星辰、诸神世系、人类(民族)与万物的创生、劫难与再创生为主要内容的神话。本文述评的对象,也是以这些作为对象的神话理论成果。
20世纪出现了著名民俗学学者乌丙安所说的中国“创世神话大发现”的现象。[4]首先是一些学者通过古代典籍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零碎的神话资料中有不少是与创世神话相关的,袁珂先生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出版过多种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汇集一类的书,并且在自己一系列神话研究论文论著中也对这些资料中涉及的创世神话因素进行了仔细发掘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叶舒宪先生的《中国神话哲学》一书对这些零碎的资料进行复原性重构,重构出了中国古代六类创世神话。其后,楚帛书甲篇创世神话得到学术界确认,这使得中国古代典籍直接记载的完整创世神话在盘古创世神话之外,又有了新的发现。
其次,百年间尤其是1949年之后,通过大规模文化和社会调查,我们已经记录和发掘出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民间近现代还存在的大量创世神话,可以说,中国50多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神话研究学者陶阳、钟秀广搜博采,在精心甄别、选择的基础上选择三百多篇神话,编成一部洋洋百万言、包括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神话在内的资料集《中国神话》(全三册),该书对这些神话资料按照“宇宙起源神话”、“天体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四个主题进行分类编组*见陶阳,钟秀编的《中国神话》(全三册)(见潜明兹教授为该书写的序言),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该书是在编者1990年出版的《中国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基础之上扩展的结果。,资料宏富,是目前为止综合中华各族神话资料最全的一套资料。潜明兹教授在该书序言中评价其“既全面反映了中国神话的丰富,又很有意味地显示了中国神话的独特”[1]4。按照该书的结构体例,《中国神话》一书搜集的资料是围绕着创世神话的构成来编组的,或者说主要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关于创世神话的资料。这些资料有力地证明,中国并不是如许多外国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没有创世神话的民族,它有丰富的创世神话,只是长期以来没有被发现而已。正如潜明兹教授指出的那样,包括创世神话在内的中国神话“与古代希腊神话、埃及神话、罗马神话、希伯来神话、印度神话相比较,毫不逊色。”[1]2
陶阳、钟秀先生在自己搜集的丰富创世神话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创世神话》一书,这是中国当代学者跨越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界限,而在“中国”这一概念的框架中对中国50多个民族创世神话构成和规则进行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其开拓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杨堃先生指出的,“过去的创世神话研究,多着眼于汉文古籍所载,而这本书却包容了五十多个民族的文献和口头传说的创世神话”[3]1。其研究对象的突破是最大的特色所在。
在中国创世神话大发现的基础之上,中国创世神话类型问题也被学者作为研究目标,百年来,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来,这方面的成果已经不少。
国际上关于创世神话类型的区分已经有不少成果。其中某些分类成果与中国创世神话相关,它们要么以中国创世神话作为例证之一,要么被中国学者引用作为分类的依据。
最早对中国创世神话类型进行界定的是日本学者高木敏雄1904年出版的《比较神话学》,在该书中他将创世神话分为宇宙卵和尸体化生两大类型,并举中国盘古创世神话为例,认为这是兼具两种类型因素的创世神话[5]。这个判断影响了20世纪中国几乎所有学者对盘古神话创世类型的判断。
但将人类创世神话只区分为宇宙卵型和尸化型两大类,看来还是简单了一些,人类许多创世神话都无法被这两种类型所概括。
日本学者大林太良在《神话学入门》中,参考佩塔佐尼和海凯尔的分类成果,做了这样的分类:
就宇宙的起源这个创世神话的关键内容,他区分出了两大类,即创造型和进化型。在创造型中,又细分由创造神的单独创造的形式,由至上天神或其副手协助创造的形式两种子类型。在进化型中,他又细分由单一原始物质或胚胎发展出来的形式、由二种以上自然力量或其人格化形式相互作用发展而来的形式、由具有人或动物的形体中化生的形式三种子类型[1]49。因此,如果细分,大林太良事实上归纳出了五种创世神话类型。大林太良的分类要比高木敏雄详细一些,但也有不少人类创世神话无法被这两大类五子类概括。
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创造型第二种子类型即“至上天神或其副手协助创造的形式”的时候,他从比较神话学角度,发现阿尔泰地区古代广泛流传着一种创世神话类型,就是潜水捞泥造陆神话(又称大地潜水者(Earth-diver)神话),这种神话流传地域遍及欧亚大陆乃至美洲印第安部落,按照大林太良的描述,这类创世神话的基本内涵是这样的:
——最初,世界只有水。神和最早的人(或者是恶魔)以二只黑雁的形体盘旋在最初的大洋上空,神命令人从海底拿些土来。人拿来土以后,神把它撒在水上并命令说:“世界啊,你要有形状。”说罢又让人再一次送些土来。可是,人为了把土藏掉一些来创造他自身的世界,只把一只手中的土交给了神而把另一只手中的土吞进了自己口中。神把拿到手中的那部分土撒在水面上之后,土开始渐渐变硬变大。
随着宇宙的成长,人嘴里的土块也越来越大,简直大到足以使其窒息的程度。这时人才不得不向神求救。被神盘问的结果,人才坦白了自己所做恶事,吐出了口中的土块,于是地上便出现了沼泽地。[1]51
大林太良由此指出,“中国古代的洪水神话,鮌从上帝那里盗走了叫做息壤的永远成长不止的土,并用它平息了洪水。此事惹怒了上帝,命令火神祝融,在羽山将鮌杀死,把余下的息壤要了回来。”[1]51他认为鮌的神话原来应当就是捞泥造陆神话。从比较神话学角度将鮌、禹神话的类型认定为流布人类广泛地域的捞泥造陆创世神话,这个发现令人耳目一新。自顾颉刚将鮌、禹传说当成是古代神话之后,尽管有关鮌、禹神话的研究成果众多,但似乎都没有这个观点别开生面和有震撼力。
《新大英百科全书》的“创世神话的类型与学说”条目对创世神话类型区分的描述对中国学者影响最大,所以特别摘录译出并加以讨论。
《新大英百科全书》“创世神话的类型与学说”条目英文原文如下:
As the myth par excellence, the creation myth is the model for all other myths of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practices and artifacts. Many rituals may be thought of as dramatizations of the creation myth, performed to underscore and highligh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yth in ordering and safeguarding the culture and its way of life.In addition, a culture’s modes of artistic expression─the gestures and dance of ritual and the imagery of the visual and verbal arts─find their models and meanings in the myths of creation.
Although the creation myths are numerous, a few basic types may be distinguished. One of these, found in almost all parts of the world, is the belief in a supreme creator deity, usually characterized as 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 as having existed alone prior to the world’s creation, and as having had a plan in creating the world. In many of these myths, the creator’s plan is thwarted through some action of a creature. This rupture leads in some myths to the deity’s departure from creation; in others it signifies the ambiguity of the world.In a contrasting cosmogony view, the world emerges gradually through stages, as the fetus develops toward birth. In contrast to the supreme deity type, emergence myths emphasize the latent power in the earth and its components.
A third type of cosmogonic myth is that which sees the world as the offspring of primordial parents. The world parents, symbolizing the sky and the earth, usually appear late in the creation narrative. The union of the parents is disrupted by the offspring, the agents of the separation and thus of creation. While reasons for this separation vary, it usually results in a cosmic order centred on the techniques and knowledge of human culture. Related to this type is one in which creation derives from a cosmic egg. This egg, like the world-parents, symbolizes unity and yet contains the possibilities of separation or creation.A fifth type of cosmogonic myth tells of an animal or devil who, at the bidding of the deity, dives into the primordial waters to secure a portion of earth on which life can survive.[6]
汉译大意如下:
作为一种典型的神话,创世神话是所有其它文化实践和产品所源自之神话的模型。许多(宗教)仪式可能被视为创世神话之戏剧化形式,用以加强和突出神话在规序和维护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效力。而且,一种文化之艺术表达的模式—仪式中的姿态和舞蹈以及视觉和口头艺术中的意象—在诸种创世的神话中可以找到他们的型态和意义。
尽管创世神话繁多,但仍可以区别出一些基本的类型。其中一种,在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发现过,认为存在着一位无上的创世神祗,其特点是全知全能,且创世之前已然独自存在,并已有创世的计划。在许多这类神话中,创世者的计划被一种生物的某种行为所阻挠。在一些神话中,这种阻挠导致该神祗创造的中断,而在另一些神话中,它却意味着这个世界的含混不明。与之对照是宇宙起源说,其认为宇宙是经各阶段逐步演化而来,如由胚胎发展至分娩。同无上神祗类型相对,起源神话强调大地及其组成部分的潜在力量。
第三种世界起源神话将世界视为原始父母的子裔。象征着天和地的世界父母,往往在创世叙事中出现较晚。父母的结合被其子裔所中断,于是他们便成为分离和创世的媒介者。然而,这种分离的原因各不相同,它通常导致一种基于人类文化之技术和知识的宇宙秩序。同此类型相关的是认为创世源自于宇宙蛋。该蛋如同世界父母,象征着合一,但又包含着许多分离或创世的可能性。第五种宇宙起源神话讲述着一种动物或魔鬼,在神祗的命令之下,跃入那原始的水域,去获取一块供生命存活的陆地。
叶舒宪先生在他的《中国神话哲学》第八章“息壤九州”中这样命称上述《新大英百科全书》创世神话的五种类型:由至高的创世主所主宰的创世、通过生成的创世、世界父母的创世、宇宙蛋的创世、陆地潜水者的创世。与此同时,叶舒宪还结合各民族创世神话实际,对这五种创世神话类型的核心内容和特征做了概要性描述。另外,他又从上述五种类型中的宇宙蛋创世一类中分出尸体化生型创世神话类型,认为两者有十分重要的区别[7]。以印度《吠陀》中原人布尔夏尸化万物为例,叶舒宪的这种处理是有道理的,这个创世神话显然和宇宙蛋没有关系。由此,叶舒宪先生对创世神话类型区分为六种。
《新大英百科全书》这种分类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学者王昭宪先生认为它 “明显存在分类标准的混杂和创世主体的交叉现象。在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陆地潜水者’也可以包括‘创世主’和‘世界父母’,而‘宇宙蛋’与‘通过生成的创世’也往往合而为一,同时中国神话的‘创世主’也与外国带有宗教色彩的‘创世主’具有不同的含义,我国神话中的‘创世主’一般与‘天帝’、‘天神’或民族祖先神混用。”[8]
确实,要对人类创世神话进行在内容和特征上界限分明、绝对不互相渗透关涉的类型区分,实在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这个原因如上所述,许多民族的创世神话同时包含有多个类型的要素,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它们进行的归纳,都存在不够纯粹的问题。但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是任何分类都无法完满解决的,所以,就不必求全责备,而只就其主要方面去评价它。基于这种原则,应该说,《新大英百科全书》对创世神话类型的这种归类还是有较大概括力的。它实际是将从创世主体角度和创世过程角度的划分结合起来的一种分类方法。因为,在每一种类型里,即突出了主体特征,同时又点示了其核心的故事内容,也就是创世过程。对于这些类型创世过程的故事构成,叶舒宪先生分别作了较好的概括和表述。例如,被不少学者用之于如楚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类型分类的世界父母型创世类型的核心内容,他是这样描述的:
世界之创造被讲述为由一个原始的父亲和母亲所生的子孙。原始父母乃是天空和大地的象征。他们在创世前常常被描绘为彼此合一的状态、静寂状态,他们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们的结合已经产生了子孙。作为父母的对立面,子孙不满于处在父母之间的状态,要求获得光明或更多的空间,于是导致了父母从拥抱状态彼此分离,即天和地的分开。有些神话表现为实际的战争。[7]
这种描述既突出了创世的主体特征,又突出了创世的过程特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难发现,他的描述的依据正是上引《大英百科全书》相关的表述。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中不少属于这种世界父母型神话。
由于《新大英百科全书》的权威性,这种分类已经在全球神话学研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学者都大体按照这种分类来区分和研究人类创世神话。叶舒宪先生广有影响的《中国神话哲学》就是按照这个分类模式对中国古代神话进行研究的成果。
国内学者独立对中国创世神话类型进行研究的成果也不少,下面介绍其中较有影响的几种:
袁珂先生是中国古代神话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对中国神话研究有重大影响。尽管他没有专门论述中国神话创世类型的论文,但在《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他从古代文献中搜集了六种人类由来和七种宇宙开辟神话的资料片段,某种意义上可以将这种资料片段看成是袁珂先生对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类型的区分。这种类型区分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不少学者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类型进行继续性研究的。
马学良、梁庭望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提出,可以根据神话所表现的内容将其划分为六类,即开天辟地神话、图腾神话、推原神话、洪水神话、物种起源神话、射日神话[9]。这个区分应该说大体将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不同内容做了归纳。
王昭宪先生以中国各民族创世神话为对象,根据中国各民族创世神话的构成特点,从两个角度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分类模式系统,下面概要介绍:
从创世主体角度划分,他将中国各民族创世神话划分为9种类型,即:1.无主体的创世;2.神的创世;3.宗教人物创世;4.文化英雄创世;5.祖先创世;6.一般人创世;7.动物的创世;8.植物创世;9.无生命物的创世。
从创世过程角度分类,他将中国古代各创世神话分为8类,即: 1.自然创世;2.化生创世; 3.变形创世; 4.卵生创世; 5.制造创世; 6.婚生创世; 7.孕生创世; 8.感生创世。[8]
王昭宪先生的上述分类应该说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国各民族创世神话不同类型的区别和概括较为有效和全面。但这个分类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他自己也意识到,按照创世主体的差异所作出的分类,其“有益之处是突出了神话叙事中的主人公,便于把握神话的表象类型,特别是在不同民族的神话比较中更容易凸显神话的民族特征。但必须注意创世主体的复杂性。有的神话出现创世的多主体 ”现象[8],也就是说,同一个创世神话,如果仅仅按照创世主体角度进行划分,是可以将其划分到不同类型里面去的;而按照创世过程角度所作出的分类,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近现代才发掘出来的大量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互相影响和借鉴的情形是普遍的,这常常导致同一种创世神话故事情节中,综合进了很不同的类型的故事元素与母题,因此,可以同时划到不同的创世神话类型中去。王昭宪先生对此显然也有自觉意识,所以,在提出按照创世过程分类的原则之后,他特别提醒说:
创造世界是一个过程,只能根据其中的主要元素或母题来判断,特别是创世神话中关于万物起源一些大型的作品,叙事内容的形成往往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些神话在产生之初只是一些单个的神话,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各自单独存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以后,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相互间的交流,才由那些具有个人或某些团体(如宗教团体、部落首领等)有意识地进行加工组合,使之逐步联缀起来,形成为一个整体。其中的叙事也就出现一些交叉杂糅的情况……[8]
王昭宪先生的上述分类面临的困难具有普遍意义,就是从任何一个单一角度对人类创世神话进行划分区别,都可能存在某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实际上存在的许多创世神话可能同时含有多种类型的构成元素,将之划分到不同类型中去都是可能的。这再次凸显了理论研究单纯性的要求与实际对象构成复杂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几乎存在于所有研究中,具有较大程度上的普遍性。这提醒我们,对于任何分类都不要求全责备,而只考察其理论模式是否具有较大概括力。
向柏松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创世神话形态研究》中,对中国创世神话的分类又有不同,该文“论证了中国创世神话的原生态与再生态的各种类型。原生态创世神话分为自然形成型、化生型、制造型、女子生人型、婚配型等;再生态创世神话分为混合型、化合型、混合化合型、箭垛型等”[10]。向柏松的分类特点是考虑到了创世神话的历史发展情况,他将中国创世神话的形成区分为原生态和再生态两大阶段,所谓原生态,指的是产生于旧、新石器时代的创世神话,而产生于文明社会早期的神话,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衍生的再生态神话。这个区别比较有历史感,困难是我们很难从现有文献记载的神话中区分出哪些是产生于石器时代,哪些是产生于文明社会早期的神话。
例如,按照向柏松博士的区分,女人生子型神话应该是产生在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远古原始社会阶段,中国古代很多重要的大神的出生都可以归为女性生子型的,例如文献说伏羲的诞生:“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11]唐代司马贞的《史记·补三皇本纪》叙述伏羲的出生也采用了这条资料。这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女性生子型神话,但伏羲出生的这个神话很明显并非来自远古石器时代,而是东汉谶纬学盛行的时候出现的,而谶纬学制造了大量的新神话,其中不少是孤雌感生神话,伏羲出生的神话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要制造伏羲只有其母而无其父的出生,只是为了突出伏羲出生的神圣性。仅仅根据这个神话中伏羲出生的形式,按照向柏松博士的划分标准,当然应该划为产生于很早的石器时代,但如果这样划分,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尽管西周开始,中国文化总体上进入一种以实用理性为主要特征的阶段,但在春秋战国到两汉之间,中国社会曾经经历过两次重要的造神运动,一次是战国时代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相伴随的造神运动,一次是东汉伴随谶纬学兴起的造神运动,尽管这些谶纬典籍大都随着那个时代终结而湮灭,但从后人辑录的零碎片段也可窥见其规模[12]。 纬书本义尽管是阐发羽翼五经的,但实际弥漫着非理性的神秘文化色彩,其中有些神话传说片段是对春秋战国时代典籍或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的发挥演绎,也有许多神话传说片段是汉代的作者们制造的,未必有本,上引《诗含神雾》中关于伏羲出生的神话应该就是一例。因此,仅仅根据神话片段的内容断定其产生的历史时代可能会造成失误。
总体上看,学者们对中国创世神话类型的区分是越来越仔细,因此区分出的类型也越来越多,这种工作的价值是能使我们对中国创世神话的类型构成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划分,从而对它们的丰富性有更合适的认识。但过多的类型区分也让人难免感到琐碎了一些。这使我想到著名学者朱狄先生在《原始文化研究》中对本文上引西方神话学家L.斯彭斯(L.Spence)《神话学绪论》中关于神话分类时的评价。斯彭斯将神话分为21种类型,朱狄先生在介绍这21种类型之后说:“我有个看法,神话的分类愈繁琐愈缺乏普遍性,因为‘情节’是种可大可小的概念。如果根据神话描述的情节来加以分类,求全则做不到,而繁琐和杂乱则十分明显。尤其在理论分析上,只要抓住几种最典型的神话类型加以分析也就完全能达到目的。”[2]朱狄先生这个观点也许是有道理的。
与此相关的是,尽管可以对中国古代创世神话做很多细致的类型划分,分出许多类型,但我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它们有没有一个主要的类型存在?如果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并且会深刻地影响这个民族后世文化的发展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如果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总体上有自己某些独特而统一的特征和精神,那么,这个特征和精神在逻辑上应该首先体现在古代神话、尤其是创世神话中。如果这个观点是不错的,那意味着,中国创世神话应该有某种类型是跨越和贯穿所有其它具体细分类型(或者可将这些细分类型称之为二级类型或三级类型)的,我们不妨将这种类型称之为主导性类型或基础性类型。这种主导性类型并不否认对创世神话类型进行多样细分的可能,而是强调对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类型特征的总体性把握。而这恰是已有成果尚未注意到的。
我相信这种主导型类型是存在的,它值得我们去研究。我认为,这种主导型类型就是世界祖宗型,其核心内容就是,在中国古代所有创世神话中,世界的创造神同时也是不同氏族、部落或民族的始祖神。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是创世神与祖宗神合一的神话,这是它与几大古老文明民族创世神话类型的最大区别所在,也是它自己的最大特征所在。中国文化强烈的祖宗崇拜特征,在自己文化源头的创世神话中就已经充分显现。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专门的深入论析,我将另著专文讨论。此处只提出基本观点以作为本文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本人有关这个问题近50万字的研究专著《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源流与类型研究》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有意者可以参看。
[1] (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M].林相泰,贾福水,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2] L·斯彭斯.神话学绪论[M]//.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第四章):神话和神话学.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8:717-718.
[3] 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乌丙安.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四:中国创世神话的大发现[EB/OL].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news/news_detail.asp?id=1925.
[5] (日)高木敏雄.比较神话学[M].东京:博文馆,明治37年.
[6] 大英百科全书有限公司.新大英百科全书[M].芝加哥,1987:720.
[7]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30-332.
[8] 王昭宪.对我国各民族创世神话分类问题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10(5).
[9] 马学良,梁庭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0] 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形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11] 宋李昉.诗含神雾[M]//.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九九·类书类.太平御览(卷七八).台北: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75年:747.
[12] 中村璋八,安居香山.纬书集成(上、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毛正天
2014-03-11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叙事原型重构”(项目编号09YJA751023)系列成果之一 。
张开焱(1955- ),男,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神话学。
I207.73
A
1004-941(2014)03-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