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利
(湖北民族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体质动态研究
——以湖北省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为例
万 利
(湖北民族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为了解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质健康状况,选取湖北省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0年间20~59岁少数民族居民国民体质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此十年间,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各项指标出现了下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地区身高指标有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所处地理环境、体质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健身配套设施、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有关。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加大对该地区国民体质监测力度与频度,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体质监测体系,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扶持政策,加大运动场地建设及配套设施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提高体质健康认识与落实宣传工作,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并逐步形成自我健康管理。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成年;体质
武陵地区地处湘、鄂、渝、黔交界处,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有3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2%,是国务院划定的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的特困地区。2011年11月国务院启动武陵山区扶贫攻坚试点工作,并出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包括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党的十八大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得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整体水平,与其所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国民体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落实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致力于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本文选取武陵山湖北省西南少数民族20~59岁成年少数民族居民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0年武陵山区国民体质进行监测与分析,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及机能健康状态,探寻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新农村体育建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行性建议。
为了解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体质健康状况,选取湖北省武陵山区20~59 岁成年少数民族居民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以2000~2010年期间国民体质监测的部分身体形态指标、机能及素质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果如下。
(一)身体形态指标变化
1.身高指标。从表1可知:2000~2005年期间,湖北省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成年男、女性身高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同比2010年与2000年的身高,男性与女性居民均呈下降趋势,十年间,成年男性身高下降0.27cm,女性身高下降0.45cm。
表1 2000~2010年湖北省武陵山区少数民族20~59岁居民身体形态指标
注:*P<0.05,**P<0.01,2005年与2000年测试数据之间比较;#P<0.05,##P<0.01,2010年与2000年测试数据之间比较。&P<0.05,&&P<0.01,2010年与2005年测试数据之间比较。
身高是人体纵向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与遗传、性别、营养状况、体育锻炼、所处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1]。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湖北省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身高从2000年至2010年,身高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这与现有的相关研究有所不同[2]。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人类所处的海拔、民族群体、遗传、青春期发育时间等有关。[3-5]
2.体重指标。从表1可看出,2000~2005年期间,湖北省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成年男性与女性居民体重均显著性增加(P<0.05),其中,男性体重平均增加0.86kg,女性体重平均增加1.59kg;同比2010年与2000年的体重,男性与女性居民均出现了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在此十年间,成年男性与女性体重分别增加了2.55kg、3.16 kg,男性BMI指数由2000年22.06上升为23.33,女性则由21.00上升为22.72,其BMI指数已接近超重的临界值。
机体重量是否健康常用的指标为BMI,WHO将BMI划分七类不同等级,并由此判断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过重的体重易诱发各种代谢性疾病并导致死亡[6]。体重的增加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湖北省武陵地区居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男性少数民族居民,应该加强健康管理,预防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身体机能指标
1.肺活量、脉搏指标。从表2可看出,2000年~2005年期间,湖北省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成年男性与女性居民肺活量、脉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男、女性少数民族居民肺活量分别减少76.17ml、124.9ml,脉搏则分别增加2.05次/分、1.61次/分;到2010年,结果显示:男性居民肺活量指标进一步显著性减少,女性肺活量则显著性升高(P<0.01),但仍稍低于2000年指标;脉搏指标则显示:男、女性脉搏呈显著性的增加(P<0.01),分别增加5.02次/、5.21次/分。
表2 2000~2010年湖北省武陵山区少数民族20~59岁居民身体机能指标
注:*P<0.05,**P<0.01,2005年与2000年测试数据之间比较;#P<0.05,##P<0.01,2010年与2000年测试数据之间比较。&P<0.05,&&P<0.01,2010年与2005年测试数据之间比较。
肺活量是反映身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指标,能间接反应心血管功能及肺部的有氧耐力水平。湖北省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成年男性居民肺活量十年间明显处于下降的趋势,这往往与其运动时间过少、体脂含量增加有关。
脉搏是心脏搏动的外在表现,易受到性别、年龄、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静息心率偏快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7]。从研究的结果表明,湖北省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近十年来心率持续增快,这将导致该地区人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
2.血压指标。从表2可看出,2000~2005年期间,湖北省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成年男性与女性居民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性少数民族居民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增加0.09mmHg与0.47mmHg;到2010年,同比2000、2005年数据显示:男性收缩压、女性收缩压与舒张压指标显著性增加(P<0.05),十年间男、女收缩压分别增加3.08mmHg、4.06mmHg。
血压是动脉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其变化与经济、社会地位、生活节奏等相关[8],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血压上升的情况结合脉搏、BMI指数增加,进一步表明该地区少数民族居民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亟待加强。
(三)身体素质指标
1.握力、背力指标。从表3可看出,2000年~2005年期间,湖北省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成年男性居民握力显著性下降1.76 kg(P<0.05),背力也呈下降趋势;女性背力与握力均下降,分别下降0.68kg与1.04kg;至2010年,男性与女性居民握力与背力均出现了非常显著性下降(P<0.05),其握力分别下降5.51kg、3.63kg,背力分别下降11.58kg、8.73kg。
握力主要反映机体上肢肌群力量,常结合体重即握力体重指数体现机体健康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人群上肢肌群十年间持续下降,而体重却持续上升,说明握力体重指数呈持续下降,机体体质持续下降。背力是腰背部肌肉与臀部肌肉力量的综合体现,这进一步佐证了2005~2010年间该地区居民机体体质持续下降。
表3 2000~2010年湖北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20~59岁居民身体素质指标
注:*P<0.05,**P<0.01,2005年与2000年测试数据之间比较;#P<0.05,##P<0.01,2010年与2000年测试数据之间比较。&P<0.05,&&P<0.01,2010年与2005年测试数据之间比较。
2.纵跳、俯卧撑、仰卧起坐指标变化。从表3可看出,2000年~2010年期间,湖北省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成年男性纵跳指标出现了显著性下滑(P>0.05),其成绩下降2.49cm,女性纵跳成绩也呈下滑趋势,十年间其成绩下降0.74 cm;而俯卧撑指标在2005年出现明显下降(P<0.05),下降0.98次,至2010年时又上升了0.22次;其仰卧起坐指标在此十年间则无明显的变化(P>0.05)。
纵跳是机体无氧功率水平的重要体现,能反映出小腿肌群的肌肉爆发力,男性纵跳能力持续下滑说明其机体爆发力呈下降的趋势;俯卧撑反映的是男性上肢带肌群力量,主要为胸大肌和肱三头肌[9]。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男性上肢带肌群总体变化不大;1分钟仰卧起坐则反映女性腰腹部肌群力量,研究结果也反映出女性腰腹部肌群力量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
3.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指标变化。从表3可看出,2000年~2005年期间,湖北省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成年男、女性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指标均出现了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其中: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下降1.34cm、2.24cm,闭眼单脚站立分别下降13.73s、9.61s;选择反应时出现了显著性下降(P<0.05),男、女性分别下降0.04s、0.06s。至2010年,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指标在十年间均出现了非常显著性的下降(P<0.01),其中:坐位体前屈男、女性分别下降3.98cm、3.01cm,闭眼单脚站立分别下降43.75s、31.51s,选择反应时分别下降0.06s、0.11s。
坐位体前屈指标反映成年人群机体柔韧素质,闭眼单脚站立指标反映机体平衡素质,选择反应时指标则反映机体灵敏素质。有研究表明拉伸韧带、增强柔韧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10];而肌肉力量、前庭觉、本体感觉、运动训练水平等因素将影响机体的平衡能力[11];灵敏素质是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12]。湖北省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男、女性居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指标十年间均出现非常明显的下降,柔韧能力的下降将会导致该地区人群机体关节运动能力、免疫能力减弱,闭眼单脚站立与选择反应时同时下降则会导致该地区出现一种因跌倒造成的骨折现象增多,这与张东海,田华咏研究的结果一致[13]。这些基本素质的下降说明该地区民众迫切需要通过运动与营养方式进行干预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一)体质人类学的影响
李纪江,蔡睿,何仲涛等研究显示: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地球经度呈正相关[14]。湖北省西南大部分地区海拔接近1000米,部分地区接近2100米,由于人类身高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纵向发育的水平。同时,由于该地区世居人口主要为土家族、苗族群体,受遗体因素影响,土家族、苗族地区人群身高平均指标低于汉族。[15]
有研究显示:土家族苗族儿童发育时间大部分有提前的趋势,且近十年来BMI指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青春期提前将会直接影响其成年后的身高。[16]
(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步入21世纪,我国贫困人口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贫困对象,武陵山区是国务院扶贫攻坚试点区,这里贫困人口较为集中,且大部分生活在相对偏远的农村。
张天成,白晋湘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群身体发育特点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人群的身体素质及发育的特点与地区经济呈正相关[17];马文慧,周志平等通过对贫困地区青少年人群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发现,与全国同龄人群相比,其身体素质要明显偏低。[18]
张惠英,赵海萍等通过研究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与农村居民体质状况的关系,发现经济收入影响农民体质状况,体力活动不能等同于体育活动,应在农村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提高农民身体素质[19]。康顺岐,柳若松等通过对革命老区农村体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落后地区中老年人身体素质及机能状况明显比全国同期中老人要差。[20]
湖北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落后正是导致当地人群体质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的主要因素。
(三)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和标志,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21]。在武陵山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刀耕火种”自然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对他们来说,还是相对的陌生且遥远。
居民生活在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受环境和地域的影响,在饮食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居民饮食主要以腊肉、土豆、苞谷为主,其热能含量高,同时蔬菜和水果却很少摄入,致使机体缺少大量的维生素,造成身体养份的不平衡、高血脂、高血压患者较多。[22]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中,农村人口中仅有16.1%的人口每周参加过1次或1次以上体育锻炼,而偶尔参加或不参加体育锻炼农村人口有82.9%;城镇人群参加锻炼情况虽然好于农村人群,但是参加锻炼的人群主要以老年人最多,中年人其次,且以女性锻炼者为主[23]。由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有限,因此从事运动健康管理的人群更是寥寥无几,至于体质的明显下降往往也在情理之中。
(四)配套设施的影响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环境等地理条件的限制,体育场地设施十分缺乏。在城镇,运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许多市民只能选择散步、跑步、广场舞等方式进行锻炼,而许多偏远的村寨几乎没有任何体育设施。调查发现:由于学校合并,许多篮球场地消失了,而新建的部分篮球场往往又会被村民私自占用。由于缺乏必需的运动场地,居民的锻炼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人们只能较多的选择放弃锻炼,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往往在闲暇时间,聚集在一起打麻将、闲聊。
(五)政策的宣传与引导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部门虽然通过一些措施来推广和实施群众体育竞赛,但是群众体育竞赛不能等同于全民健身。加强全民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通过体质监测促进群众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普及和推广科学的健身方式和手段,完善群众体育健身的场地和设施,加强群众体育健身的指导等,使当地居民形成现代体育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管理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提高。
(一)抢抓机遇,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体质监测体系
应充分利用国务院将武陵山作为重点扶贫攻坚规划试点区域的大好时机,积极改善少数民族体质健康水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针对武陵地区少数民族体质亟待改善的切实情况,成立专门的体质监测机构,防止该地区国民体质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建立、建全少数民族地区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评价体系,深入细致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质监测工作。
(二)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及基层体育指导者的投入
加强对武陵地区体育场地、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尽快设计、建设一些符合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群体活动的场所、器械。同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倡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到社会基层,特别是一些边远偏穷农村地区,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组织和带领当地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
(三)正确的宣传、引导少数民族居民形成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国民体质测试监测的结果所反映出的典型问题,合理引导少数民族居民关注自己的体质状况,逐步引入并形成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积极调整他们的饮食习惯与结构,尤其是儿童与中老年人的饮食结构。倡导减少油脂、增加蔬菜与水果的摄入;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与方式,使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营养膳食得到科学合理的搭配,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有氧运动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
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从事体育锻炼,尤其要提高乡镇、农村地区少数民族中年男性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运动之中,必要的时刻,应该加强政府、媒体及舆论的引导,使其成为体育锻炼的骨干力量、主导力量、带动力量。
(四)利用现有条件,灵活机动的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
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体育文化特色与资源,深入挖掘、整理原生态的民族体育活动,并结合地域特点积极开展、开发一些适合当地居民的运动项目。比如,现已开发相对成熟的蹴球、棉花球、板凳龙、地盘子、扭扁担等土家族、苗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有丰富的文化底緼,且不受场地、经济条件等限制,易于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开展。
实施国民体质监测的目的是引导人们科学健身,可以尝试将国民体质监测与个人体质健康管理进行连线,利用国民体质监测开展过程,对监测对象进行健康及运动风险的评估,与此同时配备相关的专家对监测人群开设运动处方,并定期跟踪调查,增加国民体质监测的实际成效。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国民体质监测的范围,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居民从中得到实惠,最终去努力实现个人健身的“私人订制”。
[1] 张实.体质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7.
[2] 李宁,郭新艳.西南少数民族与全国汉族7~18岁学生身高生长发育变化特征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6).
[3] 王衍用.试论人类身高的地域差异规律及其成因[J].人文地理,1993(3).
[4] 涂绍生.湘西土家族、苗族学生1985~1999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动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5] 赵刚,陆耀宇,田永波,等.贵州省6~12岁苗族与汉族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5).
[6] 祝存奎,边惠萍.高海拔地区藏族世居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1).
[7] 张源明,韩永康.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的相关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4).
[8] 李雪梅,焦鸿云.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状况调查及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
[9]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10] 矫洪申,范振国,田文.静力拉伸和动力拉伸对提高柔韧素质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
[11] 刘崇,阎芬,曹冰.运动延缓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7).
[12] 柴娇,李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灵敏素质”测试指标完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
[13] 张东海,田华咏.655例骨折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9).
[14] 李纪江,蔡睿,何仲涛.我国成年人体质综合水平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关联分析[J].体育科学,2010(12).
[15] 魏文科,侯建军.湘鄂西土家族子代身高与亲代遗传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
[16] 张天成,张福兰,徐建波.湘西地区土家族和苗族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4(4).
[17] 张天成,白晋湘.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生长速度的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J].中国体育科技,2008(6).
[18] 马文慧,周志平.贫困山区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引发的思考[J].大家,2010(3).
[19] 张惠英,赵海萍,朱玲勤.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体质状况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0).
[20] 康顺岐,柳若松,李立健.西北革命老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现状调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1] 祝珊珊.生活方式和生产劳动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性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
[22] 张学明,张宏,张福.不良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
[23] 田光辉.少数民族农村人口闲暇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5).
责任编辑:毕 曼
2014-02-21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身体形态及机能动态研究”(项目编号:2012FFCO2201);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武陵山试验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与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3B150)。
万利(1980- ),男,湖北天门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理学与民族传统体育。
G804.49
A
1004-941(2014)03-0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