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助推福建文化强省战略研究

2014-04-07 01:18李宝艳林巧仙
关键词:福建海洋文化

李宝艳,林巧仙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继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为福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新契机。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是中国海洋文化大省,2012年又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在推进福建文化强省建设中,海洋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与拉动引擎。

一、福建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1]。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孕育了福建海洋文化丰富的内涵与鲜明的特征。

(一)福建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般来说,海洋文化的形成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如土地比较贫瘠,多岛多港湾利于航海、海洋生活习俗与海洋精神信仰持久性有辐射力、有一定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等。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域大12.4%;海岸线曲折率为全国之最,天然良港众多;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全国第二[2]。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状况,促进福建先民们不得不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补充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9个设区市中,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等6个城市属于沿海地区,在经略海洋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形成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福建海洋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被誉为华商第一族、以“开放、拓展”精神闻名的闽商文化,以闽南最具代表性;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著称的泉州为核心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包括泉州、漳州等地;因郑成功驱荷复台、建设台湾的伟大壮举而形成的郑成功文化,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一带;“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妈祖文化,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海军摇篮之称的船政文化,主要集中在福州马尾;从明朝延续至今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形成的戚继光文化,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莆田等戚继光战争过的地方;福建古文化摇篮的昙石山文化,闽候昙石山遗址为代表;以及被称为“音乐之岛”的厦门鼓浪屿文化,等等。

(二)福建海洋文化的鲜明特征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3]福建是中国历史上从海上实现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海洋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地区,福建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与地域特征。

开放包容特征。福建海洋文化与南迁中原文化相融合、又主动向海洋拓展。随着移民南迁而进入福建的中原文化,在八闽大地生根、开花,使福建文化形成多元互补的开放局面。福州话就因受汉唐大规模移民影响而成为保留古汉语痕迹最多的方言;福建客家土楼则体现了闽西客家人强烈的聚族而居而又要共御外敌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同时,多山少田的地貌特征,让福建人在不利于农耕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主动向海洋拓展的开拓精神。在与海外的交往过程中,福建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出去,也把世界各国的不同文明带进来。如泉州这一海洋文化名城见证了古老中国从秦汉到明清海上文化交流的辉煌,又扬弃了“安土重迁”的传统农耕思想,充满了创新精神与时代活力,成为我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又如,闽南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边陲文化变异的一种产物,这一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增补了中华整体文化的多样性,也是闽南区域文化得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的最本质力量源泉。

爱国爱乡特征。福建海洋文化与中国轰轰烈烈的民族革命运动相承接、又充满恋祖爱乡的赤子情怀。“大众爷公民俗文化节”是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而举办的,从明朝延续至今,而崇武古城则记录着抗倭英雄用生命谱写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屹立在鼓浪屿东南端的我国最大的历史人物石雕像郑成功雕像,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英雄收复台湾的事迹,彰显着期盼两岸同胞早日相聚的渴望;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饱含近代仁人志士砺志进取、开放革新的精神,也极具中华民族博采众长、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位于集美的陈嘉庚先生故居、鳌园等汇聚了这位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的奋斗历程与爱国情怀。

敢拼会赢特征。福建海洋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极具区域特色和时代气息。发端于宋代、盛兴于明清直至近现代的妈祖文化,带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烙印。妈祖以其生前行善济世,身后护国庇民而成为万民景仰的“海上女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而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闽商以开放冒险、敢拼会赢、合群团结而独具特色,形成有别于晋商、徽商、浙商、粤商等商帮文化的独具特色的闽商文化。崇商性是福建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今,在遍布全球的海外华侨华人中,闽籍人士达1100多万,分布在世界17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海外第一大商帮”。“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4]。

二、海洋文化在助推福建文化强省战略中的意义

福建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不仅有助于增强福建文化强省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更是在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和两岸文化交流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一)海洋文化有助于增强福建文化强省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自古以来,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等观念较重,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不足。福建海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引导和鼓舞中华民族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如今更以“敢拼”、“会拼”的姿态,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表现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襟怀。中共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16个字的福建精神“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是对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福建文化的高度提炼。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5]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争夺海洋资源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主题。挖掘与弘扬福建海洋文化,有助于增强福建文化强省的历史底蕴,同时赋予福建文化鲜明的时代内涵。

(二)海洋文化可成为福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与强大引擎

福建海洋文化不仅在中国海洋文化史上抒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更成为我们今天开发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与强大引擎。“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8%,2010年文化产业更是同比增长30%多,占GDP的4.2%,其中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6.2%,厦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占全市GDP比重7%。近年来,福建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10年福建省动画片产量居全国第7位,精品数继续位列全国各省(市、区)第4名[6]。在这些可喜的发展数据背后,我们也并不能盲目乐观。福建文化产业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文化产业没有形成固定产业链和省级品牌,尚未成为福建省的支柱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不足5%;第二,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性不足,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文化的区域特色不明显,影响力比较小,尚未形成独特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尤其是既具有福建区域特色、又具有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影响力竞争力的海洋文化资源,在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显示力并没有充分发挥。福建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为福建文化强省提供知识储备和持久动力。

(三)海洋文化有助于发挥福建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价值

海洋文化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16世纪以来,大量大陆移民横渡海峡,涌入台湾定居,这些移民成为台湾海洋活动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带去了祖籍地开放进取的海洋精神、以海为生的海洋传统和兼容并包的海洋信仰[7]。海洋文化有力地证明了两岸无法割裂的文化与血缘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5]如今,海洋文化是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文化基础。对福建海洋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有利于引起海峡两岸、海外华人的情感共鸣,使福建文化在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价值。

三、海洋文化提升福建文化强省软实力的有效措施

福建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在福建文化强省建设中,充分发挥海洋文化的拉动力量,需多方统筹、综合开发,使海洋文化能够尽情展示其浓郁特色和持久魅力。

(一)加强对海洋文化内涵的保护与传承

福建海洋文化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美德,凝聚着福建精神的实质。但就目前来看,福建省的诸多旅游景点,商业气息浓郁而文化内涵不足。如,有着“钢琴之岛”美誉的鼓浪屿,岛上曾拥有钢琴600多架,岛上音乐人才辈出。但近年来,鼓浪屿商业街店铺林立,纷乱不堪,祖辈们引以为傲的音乐文化正逐步流失,游人也很难从市嚣尘上的大卖场中感受到音乐之岛的魅力[8]。其他如湄洲岛、马尾等也给人以类似感觉。因此,必须加强对海洋文化内涵的保护与传承,一是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保存海洋文化的历史印迹;二是规范商业活动的地域范围与经营形势,力求与当地的文化底蕴相融合;三是加大文化研究的力度,加强相关学术研究,相关著作、论文、普及读物、影视作品等的创作,弘扬福建海洋文化精神。

(二)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福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要大力弘扬八闽特色文化,挖掘和保护特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品牌效应,提高影响力。2012年出台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海洋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44.5∶51.5;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9]。从中可以看出,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重心,应该是海洋文化产业。这就必须要发挥海洋文化的品牌效应,一是突显品牌的创新效应,将特色性的海洋自然景观与特色性的海洋文化资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合情合理加大开发力度。比如,可将闽南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海丝文化加以整合,形成海洋文化旅游系列,以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是形成海洋文化产业链,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国知名的海洋文化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包括海洋旅游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海洋体育文化等,以海洋文化带动衍生行业,串联整个产业链条,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海洋文化产品向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高服务水平发展。

(三)打造海洋文化名城,扩大福建精神的影响力

世界上一些公认的文化名城,无不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福建具有众多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的海洋文化名城,打造一批在全国以至世界独具特色且有影响的海洋名城,以此带动城市间的合作,形成联动效应。一是突出海洋文化名城的鲜明特色。如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多元文化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发祥地,其海洋文化价值不可限量。又如,音乐文脉是鼓浪屿人文内涵中的最大亮点,要尽快复兴鼓浪屿音乐文化这一主题,把鼓浪屿打造成雅俗共赏、充满时代感与人文气息的音乐之岛。二是形成城市联动效应。可以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把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四大口岸打造为“海丝申遗福建段重要港口”,彰显海洋文化特色,形成中国东南区域文化合力;三是弘扬闽商的拼搏精神,发挥城市的辐射效应。海外闽籍侨胞素来有着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他们事业有成之后,总以报效家乡为荣。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闽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已累计投资达300多亿美元,约占我省吸收外资总数的70%,捐赠公益事业达102亿元人民币[10]。弘扬闽商的拼搏精神,可以增强泉州、漳州、厦门、福州等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著名的侨乡如福州的长乐、福清、连江等的竞争力与知名度,为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空间。闽商文化也将以海外商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商品信誉等形式,推动福建海洋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四)加强两岸海洋文化研究与交流,发挥福建海洋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

福建地处海峡西岸,闽台两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俗缘通,具有不可阻断的纽带联系。一是要加强台湾海洋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台湾逐渐兴起了一股谈论“海洋文化”的热潮,一些人推崇“海洋文化”,称之为台湾文化的核心与代表,同时存在着一股否定中国海洋文化的存在,排斥中国的大陆文化,割断台湾文化与大陆之间关系的倾向[7]。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两岸海洋文化研究,证明台湾海洋文化是中国闽南海洋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两岸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是打造两岸海洋文化交流平台,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两马同春闹元宵”、“福建(闽南)海洋文化旅游节”等。海峡两岸同祖、同宗、同俗和共有的闽南风情、乡音乡韵,会形成特殊的海洋文化招引力,只要我们在这方面合情合理地进行创意开发,就会使福建海洋文化更加充分地发挥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

(五)培养全民海洋意识,营造海洋文化氛围

目前,福建成立了福建闽商文化发展基金会、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等研究机构,举办了“闽商文化与福建精神”专题报告会、海洋文化论坛等民间与学术活动。这些机构与活动为传承优秀的海洋文化提供了研究平台,为福建海洋发展战略提供历史文化与学术支持,对于普及海洋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要继续举办各种海洋文化节庆活动,开展全民参与的海洋文化活动,为培养全民的海洋意识提供文化土壤;二是要加强海洋教育。小学教育层面可以充分利用海洋博物馆、海洋水族馆、海洋信息网等平台,培养学生对人海关系的直观感受;中等教育层面培养学生认识福建海洋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脉络,了解相关海洋文化典故;高等教育层面让学生掌握福建海洋文化的精神与当代意义,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海洋相关专业学生则需进行更为具体的培养。三是加大海洋文化氛围的营造。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建立海洋文化新闻宣传工作平台;推进重点海洋新闻网站建设,建立海洋文化专题网站,为海洋文化宣传开辟现代化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健全海洋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代表福建海洋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等。

[1]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7-8.

[2] 吴美章,吴洪.风起帆张,挺进海洋经济强省正当时[N].福建日报,2012-05-22(2).

[3]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05.

[4] 吴志.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3):10-14.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张燕清,龚高健.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福州党校学报,2012(2):43-47.

[7] 陈思.略论台湾海洋文化的历史与现实[J].台湾研究集刊,2011(5):11-16.

[8] 苏涵.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误区与理性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13(2):1-6.

[9] 王永珍,吴洪.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N].福建日报,2012-08-27(1).

[10] 王艳玲.关于进一步重视做好海外闽籍年青一代工作的建议[EB/OL].(2012-02-1)http://www.cndca.org.cn/perform-Duties/participation/suggestion/201202/t20120201_96552.html.

猜你喜欢
福建海洋文化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谁远谁近?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福建医改新在哪?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