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主要手工业及其分布

2014-04-07 01:18朱圣钟
关键词:手工业土司土家族

朱圣钟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土司时期是土家族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多,目前仍无专文探讨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相关论著论及土司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时,涉及手工业门类少,且多一笔带过,视角也以历史过程介绍为主,缺乏对这段时期手工业发展总体情况、手工业分布状况的讨论。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主要手工业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讨论。

一、土司时期主要手工业及其分布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门类众多,而在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主要手工业生产包括纺织、矿冶、榨油、煮盐、制蜡、制皮革等门类,下面对这些手工业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讨论。

(一)纺织业

手工纺织是土家族传统手工业之一,汉代巴郡南郡蛮产幏布,武陵蛮产賨布[1]2831,说明至迟汉代土家族地区已有手工纺织。宋代土家族地区各地进献的贡品中,澧州有龟甲绫、五纹绫、紵练纱,黔州有粗麻布、竹布、紵布,高州有土布、花幕,保靖、永顺、龙赐、南渭等州有溪布[2]218[3]2396[4]14180,这些都是宋代土家族地区纺织品中的名优产品。其中紵练纱、紵布、粗麻布纺织原料为苎麻,竹布原料为竹子,是利用竹纤维纺织而成,龟甲绫、五纹绫则是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品。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织品较为有名的有土锦、土布、绢、绸等。土家族织品土锦“成五色”,色彩鲜艳,大致织法“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用一手织纬,一手挑花”而成[5]卷40《地理志》;被面西兰卡普最为有名,“龙凤金碧”,“贵者与缎同价”,“堪为被褥”;峒巾“轻纫如鲛绢”[6],土锦、峒被、峒巾所用原料不同,但成品质地颇佳,显示出高超的纺织技术。纺织品花色图案很多,永顺、保靖、龙山等地“峒锦、峒被、峒巾作鹤、凤、花、鸟之状”[5]卷40《地理志》,显示土家族印染技术高超。也正因为如此,土家族峒锦成为土司进献朝廷的主要贡品之一。

土司时期土家族纺织原料为棉、麻、葛和丝。产棉之地以棉为原料,“染各色棉纱为经纬,斑然可爱”[7]卷28《风俗志》,土家族多织花斑布,“以白纱为经,蓝纱为纬”[8]卷19《物产志》,以染成蓝、白二色的棉线(或麻线)经纬交织而成。所织棉布“精细逊于外来者,而耐久过之”,土家族地区的棉布虽不精细,但经久耐用,这是土家族土布的一个特点;在土家族地区的棉纺织生产中,土家族“妇女善纺棉,不善织布”[7]卷28《风俗志》,明人黄莆《劝农台》诗也说施州卫“木棉可纺麻可织”[9]卷28《艺文志》,说的也是棉纺织生产中善纺棉纱、不善织布的情形,这是土家族地区棉布生产的又一个特点。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棉布产地大致与棉花种植区域相重合,而棉花本为汉族移民传入土家族地区的,因此土司时期除汉人聚居较多的卫所屯戍区和朝廷设府、州、县直接管理的土家族地区边缘地带外,广大土司区棉纺织业发展有限,关于这一点,可从思南府得到证明,1980年曾在今贵州思南县河东乡完万胜屯明代古墓出土棉织物①《思南县民族志》,思南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1988年,第121页。,思南府为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改流最早区域,汉族移民较多,有棉布纺织在情理之中。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大多数地方是“处处桑麻生意遂”[10]卷4《思南府》,种麻非常普遍,因此在纺织生产中,多以“野麻织布”[11]卷70,土家族峒巾即以“白麻为之”[5],因此土司时期麻布纺织在土家族地区极为普遍。除棉、麻外,还用葛纤维织布,明正德年间建始县土产中有葛布[12]卷3《土产》。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于织布,所织布即为葛布。除棉、麻、葛布外,土家族地区还有丝织品,“茧成取丝自织”[7]卷19《物产志》,用蚕丝经过技术处理后织成丝织品,土家族峒被即多“土丝所织”[6]。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纺织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趋势,城镇“街民家多以纺织为业”[12],乡间“家织班布,散卖诸落以为恒业”[13]卷13《土官志》,城镇中有了纺织行业,广大乡村纺纱织布也较为普遍,大有中原地区“男耕女织”之景象。纺织业发达地区“雇募织绢、织布机匠,以一教十,以十教百,尽皆织衽之业”[14]卷1《地理志》,生产规模较大,并有了专业人员。在纺织技术方面,纺织工具得到革新,纺车由只纺一根纱的手摇纺车改进为同时能纺四根纱的脚踏纺车,功效大大提高[15]46。

(二)矿冶业

矿冶业是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主要手工业之一,分采矿、冶矿和铸造等生产环节,在各个生产环节中,手工劳动是主要的生产形式。土司时期获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很多,主要有丹砂、铁矿、铅矿、铜矿、金矿、银矿、硝矿、硫磺矿等。

1.丹砂开采冶炼

丹砂又称朱砂、汞矿,是提炼水银的矿物资源。土家族地区丹砂开采利用由来已久,秦朝今渝东南一带有巴寡妇清在此采矿炼丹[16]3260,该地成为当时重要的水银产地。唐代黔州土贡有光明丹沙,溪州有丹沙,思州有朱砂,辰州有光明丹沙[17]1073,1075,1076[18]741,说明黔州、溪州、思州、辰州境有丹沙开采,但丹沙矿冶炼相对较少。

土司时期丹砂矿继续得到开采冶炼。以明代为例,当时思南府、铜仁府丹砂开采冶炼尤为兴盛。永乐十二年(1414年)朝廷在思南府水德江板场、佑溪木悠、务川岩前、思印江任办等朱砂矿区设置水银局,管理和监督朱砂开采冶炼。当时各水银产地每年向朝庭缴纳一定数量的水银、朱砂:思南府年贡水银197斤8两,水德司4斤,蛮夷司3斤,务川县167斤8两,印江县23斤;铜仁府万山司水银29斤8两,朱砂16斤8两,省溪司11斤,万山司5斤8两[19]卷3《土贡》,各朱砂、水银产地缴纳朱砂、水银虽不一定是各地实际年产量,但至少应该是各地朱砂、水银产量最低数额。思南府朱砂产地主要集中于长铁山、岩前山、木悠峰、泥塘山等地[19]卷2《山川》。铜仁府朱砂、水银产地主要在大万山司北新坑山[20]卷507《铜仁府》。朱砂开采冶炼带动了黔东北经济发展,务川县因有丹砂之利,“商贾辅凑,人多殷富”[15]卷1《地理志》,其他朱砂产地也有相似情形。土家族地区其他地方,如湘西五寨司、泸溪、永顺司[21]1032,1002,1031,渝东南酉阳司、邑梅、平茶、石耶、地坝等司[14]卷12《货殖志》也产水银、丹砂,但产量和规模均无法与思南府相比。明代黔东北思南府是当时土家族地区丹砂、水银的集中产地。

2.铁矿开采冶炼

土家族地区铁矿开采冶炼历史也很悠久。在湖南桑植朱家台战国遗址中发现有铁器作坊,出土铁器20余件,铁鼎1件[22]147,表明战国时期桑植一带有铁器的锻打制作。今湖北五峰县长乐坪壶瓶山,三国时有田姓寡妇筑炉炼铁,说明三国时该地有铁矿开采、冶炼。唐代石门县、巴东县、南宾县均有产铁的记载[17]1029,1028,1030,说明这些地方有铁矿开采冶炼。宋代在施州设广积监,专事铸造铁钱[23]2227,当时钱币铸造量“岁额万缗”[24]2763,万缗就是万串,一串为钱1000文,万缗就是铁钱1000万文,在交通不便的施州,铸造铁钱的铁不可能从外地运入,只能是就地解决,因此为满足铸钱需要,施州一带应该有铁矿开采、冶炼,而且形成一定的规模。宋代石门县有铁冶山[25]430,山以铁矿开采冶炼得名。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铁矿产地较前增多。清初容美司“奋山出铁”[6],奋山有铁矿开采冶炼。此外容美土司境内能打造铁制鼎铛及农具,表明容美土司境内铁器冶铸也有一定水平。正德年间建始县[13]卷3《土产》、嘉靖年间巴东县[26]卷6《荆州府》也有产铁的相关记载。明末清初长阳县渔峡口土地岭等地开办有炼铁厂[27]208,铁矿开采冶炼形成一定规模。明代石门县产铁[28]卷58《食货志》,但产地不详。明代慈利县铅厂溪铁矿曾被开采利用[29]卷3《山川》。永顺土司雷公嘴、铁厂等地康熙年间有铁矿开采冶炼[30]卷15。今龙山、保靖、桑植境内铁矿土司时期也得到开采利用[31]89。泸溪县浦市近郊五斤坡、灰洞坳等地明末清初产铁矿,浦市冶铁产业获利数十万银达数十家[32]297,302。印江县沙子坳万历年间曾开矿冶炼毛铁,其冶铁技术相对粗糙。从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铁矿产地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湘西北和鄂西南一带。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铁矿产地较前增多,铁器的利用也较为广泛,因此铁器冶铸技艺也有所提高,不少农村和城镇有了专门打制铁器的铁匠;铸造的铁器中,生产工具有铁铧、锄、耙、镰刀、斧等,军事器械则能打造质量较好的铁刀、坚固的甲、胄、标牌、编架弩等。军事器械在土家族对外征战中立下大功,如钩镰枪弩之技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屡建奇功[15]45。

3.铅矿开采冶炼

土家族地区铅矿开采冶炼大致始于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铅矿分白铅和黑铅两种。

石柱司花椒园产黑铅[33]卷2《田赋志》,明成化年间石柱司每年缴纳铅课 5130 斤[34]卷94《武备志》,从土司缴纳成品铅来看,当时石柱司境内既有铅矿开采,也有铅矿冶炼,从5130斤成品铅数量来看,石柱司铅开采冶炼已有一定规模。酉阳土司境内亚坚等地明永乐年间向官府输纳黑铅[35]卷3《贵州》,则当有铅矿开采冶炼;黑铅溪土司时期也曾有人开采铅矿[14]卷2《地志》,但时间持续不长。桑植县历山铅矿在土司时曾予以开采[36]卷2《风土志》,但持续时间不长。慈利县岩泊渡狮子岩万历元年(1573年)当地乡民开采铅矿[37]10,但规模不大。泸溪县长冲山万历十年(1582年)有100多人开挖铅矿,并因争夺矿产引起械斗[32]8,在当地造成不小影响。

土司时期朝庭在渝东南石柱司、酉阳司境内征收铅课,说明当时该地区铅矿开采冶炼较为兴盛,而其他地区铅矿生产只是民间零星开采冶炼,无法与渝东南规模性开采相比。

4.铜矿开采冶炼

土家族地区铜矿开采和冶铸历史悠久,在土家族地区曾出土大量战国至东汉的窖藏青铜器皿[22]180-191,这些青铜器颇具地方特色,如虎钮錞于,这类器物铸造地不可能超出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带,说明从战国至东汉土家族地区有铜矿开采、冶炼和铜器铸造。宋代土家族地区铜矿开采冶炼在文献中少有记载,但在建始县长梁乡考古发现铜厂坡遗址,据说是宋代开采铜矿铸造钱币的地方[22]313,这表明宋代建始县有铜矿开采、冶炼和钱币铸造。宋代羁縻南州曾向朝廷进献铜鼓[23]14173,说明当时南州也有铜矿开采、冶炼和铜鼓铸造。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铜矿产地有所增多。土司时期永顺司鱼涎口、石米溪、雷公嘴、茶庙二溪[38]卷2,桑植司黄砀峪等地产铜[39]卷10《物产》,均有铜矿开采冶炼。土司时期容美土司境内铜矿也得到开采利用[31]89。元明时期古丈坪高峰、庙溪出产铜矿[40]190,187,手工生产主要为铜矿的开采。

总体而言,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铜矿产地较少,且产地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司地区。

5.金矿开采冶炼

土家族地区金矿开采大致始于唐代,当时施州土贡麸金[17]1073,麸金即碎薄如麸子的金子,可见唐代施州有金矿开采冶炼。宋代黔、辰、沅、靖等溪峒之地产金,还吸引了不少商人前往淘采[23]4527,土家族地区金矿产地较唐代有所增多。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金矿产地较宋代增多。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朝廷以蒙古人孛罗主持湖北辰、沅等州淘金事宜,次年调拨常德、澧、辰、沅、靖等民万户赴金场转运司淘金[41]2379,当时泸溪县浦市冲积平原金矿为最多,浦市西老婆冲尤为集中,淘金活动异常繁盛[42]123-125。至天历元年(1328年)湖广澧州等地每年上缴金税达白银80余锭,显见元代湘西金矿开采成果显著[15]45。明成化年间开辟湖广金场,在湘西一带开矿场21个,一年征调民工55万人[43]1971,矿场工人数量多,显示采矿规模较大,涉及地域也较广。当时思南府朗溪司有昔窠、木桶等设有金场开采金矿[15]卷1《地理志》。铜仁府提溪司永乐十三年(1415年)设太平溪金场开采金矿,产地主要集中在金盏坪、大河堰一带[44]380,此外省溪司也产金矿[43]1212。鄂 西 南 建 始 县 石 乳 山 明 代 也 产 麸金[12]卷69《四川》。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金矿产地主要集中于今黔东北、湘西北一带,金矿的开采冶炼也形成一定的规模。

6.银矿开采冶炼

土家族地区银矿开采冶炼大致始于土司时期,不过产地不多。据文献记载,明代成化年间石柱司曾与丰都县为争银场相互仇杀[34]卷94《武备志》,说明石柱土司与丰都县临界之地产银矿,并有银矿开采冶炼。另外,慈利县铅厂溪明代也产银矿[29]卷3《山川》,曾有小规模开采。总体上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银矿开采冶炼有限,产地不多。

(1)焊接方法 常用的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方法均适用于N08367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对于管道材料,为保证根部焊接质量,易于单面焊双面成形,一般选用GTAW或GTAW+SMAW组合的焊接方法。对于管径小、管壁薄的选用GTAW焊接,对于直径大、壁厚厚的管道使用GTAW打底、SMAW填充盖面的方法。

7.硝土开采及炼制

硝土为熬制土硝的重要原料,土硝又称火硝,化学成份为硝酸钾,是制作火柴、火药、焰火的重要原料,主要产于洼地、崖缝或山洞等人迹罕至之地。土家族地区硝土开采炼制大约始自土司时期。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很多地方都有硝土开采炼制。大田所明代“有硝场,产硝”[43]1096,硝土采挖和炼制形成了较大规模。永顺司里耶等地“素产焰硝,土人以煎熬为业,外省小贩多以布盐杂物零星换易”[34]卷2,具体来说,当时永顺所属麻阳坪、木榔溪、陈柴峒、大明溪、川峒、滴水峒、小白峒、龙峒,保靖所属山羊峒、手扒峒,龙山汝池洞、黄连洞、新峒、老虎峒、大扎峒、五眼峒、干溪峒、里耶洞峒、自生桥,桑植所属泉峪峒、泽岩峒、者果峒、保宝峒、前窟峒、袁家寨、岩窟口、喇叭峒等地均产硝[39]卷10《物产》,上述各地均有硝土采挖和炼制。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硝土产地,主要还是集中于湘西、鄂西一带,尤以湘西北土司辖区内居多。

8.磺矿开采

磺矿分雄黄和硫磺两种,其主要化学成份为硫。土家族地区磺矿开采历史悠久,郦道元《水经·澧水注》载澧水支流黄水,“溪出雄黄,颇有神异,采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丈,方得佳黄”,则至迟到北魏时期澧水支流黄水已有雄黄矿采挖。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硫磺矿产地有所增多,雄黄矿主要产于思南府大和坝雄黄沟[45]487,488、石门县西北黄石山等地[46]卷6《山川志》,硫磺矿出要产于容美土司水砂坪[12]、泸溪县山阳[31]297等地。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矿冶业中,各类矿产产地均有所增多,在朝庭扶植下,部分矿产开采、冶炼形成一定规模,推动了土家族地区矿冶业发展。但总体而言,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矿冶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矿产资源开发多采用手工生产形式,手工生产中又以矿产采挖较多,有的甚至以矿物原料为终极输出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土司时期土家族矿冶业生产总体水平偏低。

(三)榨油业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所产油产品有桐油、香油二种,桐油为桐实碾榨而成,土家族地区多油桐树,桐树果实可榨油,桐油重要的工业原料。香油为芝麻碾榨而成,土家族农作物中有芝麻,芝麻油又称之为麻油,又称香油,主要用于食用。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桐油产地较前增多,产地主要有思南府[15]卷3《田赋志》、酉阳司、邑梅司、石耶司、平茶司、地坝司[47]卷14《郡县志》、建始县[13]卷3《土产》、巴东县[25]6《荆州府》等地;香油产地则在思南府[15]卷3《田赋志》等地。由于油类产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各地皆有榨油业生产。

(四)煮盐业

土家族地区盐业生产兴起较早,夷水(今清江)流域在传说中的廪君时代有盐神部落,其地“鱼盐所出”[48]568,说明盐神部落以煮盐捕鱼为生,因此清江流域很早就产盐;直到宋代夷水流域还设有盐井煮盐。乌江支流郁水流域郁山镇一带产盐,东汉之鸡鸣井、飞水井、倒鹿井、后井为郁山镇一带最早开凿的盐井[49]46-76,也是郁山镇一带最早设灶煮盐之地。唐代巴东县、黔州彭水县均有产盐的记载[17]1028,1073,官府曾对彭水县伏牛山附近(今郁山镇一带)盐业生产实行征税[18]737,说明当时郁山镇一带煮盐业十分兴盛。宋代土家族地区盐产地主要有黔州彭水县伏牛山盐泉、峡州长杨县汉流、飞鱼盐井,秭归县青林盐井以及巴东县永昌盐井[50]365,272,273,274,而黔州彭水县伏牛山是当时土家族地区盐业生产最为集中的区域,“山左右有盐泉,州人见置灶煮以克军用”[3]2396,所煮成品盐的收入主要供给军需。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煮盐业发展有限,盐业产地仍局限于有限的几个地方。彭水县所属郁山一带明代凿有盐井四口,所产盐“供思南、务川、黔江、及酉阳各土司贩户零星易卖”[8]卷6《食货志》,主要供给今渝东南和黔东北部分地区,经营郁山盐者多为小商贩,与同期势力雄厚川盐、淮盐盐商相比,经营者财力有限,也间接说明郁山盐生产规模不大,但相对于盐业生产有限的土家族地区而言,郁山一带却是盐业生产最为兴盛的区域。其他地方如沿河县咸井,明代也曾煮水制盐[51]卷2《舆地志》,但时间短暂,规模不大。永顺司颗砂一带也曾有人凿井煮盐,但运营不久即被土司封禁[39]卷10《物产》。

总体上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盐产地数量偏少,除郁山盐业一直较为兴盛外,其他盐产地存在时间不长,因此郁山镇为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最主要的盐业产地。就盐业生产的规模来看,相对偏小,这也导致整个土家族地区食盐仍需从外地买进,这种状况至清代、民国时期也未有所改变。

(五)制蜡

蜡分黄蜡和白蜡两种,白蜡需先种蜡虫于冬青树、插蜡树、青冈树上,久而有白膜如凝脂遍布树上,刮取入热水成蜡,黄蜡则是以蜂蜜之滤渣或是取蜜后的蜂巢,用热水熬制、挤压即成,制作工艺相对较为简单。制蜡在土家族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汉晋时代涪陵郡产蜡[52]37,涪陵郡大致包括今渝东南土家族地区,说明汉晋今渝东南制蜡业已有发展。唐代峡州、施州、溪州、黔州、思州等地贡品中有蜡[17]1028,1073,1075,1076,这说明整个土家族地区都有制蜡。

作为土家族地区传统的手工生产,制蜡业在土司时期得以继续发展。土司时期制蜡业遍布土家族地区,成品蜡分黄蜡和白蜡两种,制作方法没太大改进。土司时期思南府、铜仁府、平茶司、保靖司、施州卫、建始县、巴东县、归州、石门、慈利等地产蜡较多,其中思南府、铜仁府还定期向朝庭贡蜡[19]卷3《土贡》。相对而言,黔东北是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制蜡业最为兴盛区域。

(六)皮革制造

土家族地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狩猎很早就是土家族先民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53]。狩猎所得兽类,肉用于食用,兽皮则被制成皮革,于是就有了皮革制造。宋乾德四年(966年)下溪州刺史田思迁贡虎皮[24]14173,说明下溪州手工生产中有皮革制作。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经济结构没有太大变化,狩猎依然是主要的农事活动,因此皮革制造仍得以延续。此时经过硝制的皮革成为土家族地区重要的外销商品,其中石柱司、建始县、石门县、慈利县等地硝制的鹿皮、麂皮尤为有名,这些地方也是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皮革制造业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

二、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对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及分布情况有以下几点认识:

(1)从手工业发展历程来看,土司时期手工业较此前均有所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手工业产地的增加,差不多各个门类的手工业产地较此前增多;一是手工业从业人员中有专职化的趋势,如纺织业中逐渐有了专门人员;一是手工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如纺织业中脚踏纺车代替手摇纺车。当然从总体上来看,土司时期手工业发展表现最为明显的还是手工业产地的增加,手工业从业人员专职化、手工生产技术的提高在手工业生产中表现得并不是特别明显。

(2)从手工业产业结构来看,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生产门类偏少,仅有纺织、矿冶、榨油、煮盐、制蜡、皮革制造等有限的几种;在有限的几类手工业生产中,各门类手工业的发展不平衡,其中矿冶业、纺织业、煮盐业发展迅速,不仅产地分布较广,而且手工生产形成一定规模,且有相对专业的从业人员。

(3)从手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来看,一是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各类手工业产地在各地的分布差异明显,这在上文各类手工业产地的叙述中已阐述明白。这种手工业产地的地域差异,除与原料产地有关外,各地手工业开发的早晚、民族构成、政治政策等对手工业产地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一是各地手工业门类构成差异明显,建始县、石门县、慈利县、巴东县等地手工业门类相对较多(包含纺织、矿冶、制蜡、制漆、皮革制造、榨油等门类),而酉阳司、平茶司、永顺司等地次之(包含纺织、矿冶、制蜡、榨油等门类),其他的区域则相对较少。手工业门类相对较多的建始、石门、慈利、巴东等地位于土家族地区边缘地带,手工业发展受汉区影响较大,手工业门类较其他区域多,而酉阳司、平茶司、永顺司等土司区受土家族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影响较大,手工业发展有限,手工业门类因而相对较少。

[1] (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曾国荃,郭嵩焘,等.湖南通志[M].(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清光绪11年刻本.

[6] (清)顾彩.容美纪游.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轶[M].清光绪17年上海著易堂铅印本.

[7] (清)李勖,何远鉴,张钧.来风县志[M].清同治5年刻本.

[8] 冯世瀛,冉崇文.增修酉阳直隶州志[M].(清)王鳞飞,等,修.清同治2年刻本.

[9] (清)松林,等.施南府志[M].清同治10年刻本.

[10] 赵瓒.贵州图经新志[M].(明)沈庠,修.贵州省图书馆影冩晒印本.

[11]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四部丛刊本.

[12] 傅汝舟.夔州府志[M].(明)吴潜.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13] (清)王寿松.秀山县志[M].清光绪18年刻本.

[14] (明)钟添.思南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15] 李幹,周祉征,李倩.土家族经济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6]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 (明)谢东山.贵州通志[M].明嘉靖34年刻本.

[20] (清)和珅,等.大清一统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21] (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2] 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3]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5]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C].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咸丰五年刻本,1971年.

[26] (明)薛纲纂修.湖广图经志[M].明嘉靖元年刻本.

[27]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阳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28] (清)卞宝第.湖南通志[M].民国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29] (清)嵇有庆,等.续修慈利县志[M].清同治8年刻本.

[30] 胡履新,等.永顺县志[M].民国19年铅印本.

[31] 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2] 湖南省县志编纂委员会.泸溪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3] (清)王槐龄纂修.补辑石柱厅志[M].清道光23年刻本.

[34] (清)常明,等.四川通志[M].清嘉庆21年刻本.

[35] (清)毛奇龄.蛮司合志[M].西河合集本.

[36] (清)周来贺.桑植县志[M].清同治11年刻本.

[37] 湖南省慈利县志编纂委员会.慈利县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8] (明)佚名.永顺宣慰司志[M].清初抄本.

[39] (清)张天如.永顺府志[M].魏式曾,增修.清同治12年增刻乾隆本.

[40] 古丈县志编纂委员会.古丈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

[41] (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2] 罗同祥.泸溪淘金拾零.湘西文史资料:第3辑[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

[43] (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4] 贵州省江口县志编纂委员会.江口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5]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思南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6] (清)苏益馨.石门县志[M].清嘉庆23年刻本.

[47] (明)刘大谟,等.四川总志[M].明嘉靖24年刻本.

[48]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王先谦,校.成都:巴蜀书社,1985.

[49] 朱圣钟,王高飞,付玉强.重庆古盐井(场)探访之旅纪实(一).中国人文田野:第5辑[M].成都:巴蜀书社,2012.

[50]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M].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51] 杨化育.沿河县志[M].民国22年铅印本.

[52] (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M].刘琳,校注.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53] 朱圣钟.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8-43.

猜你喜欢
手工业土司土家族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土家族情歌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土家族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