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贵峰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菏泽 274000)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痛苦较大,死亡率较高[1]。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抗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治疗方法;脂质过氧化也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伴有高血脂症患者的基础性治疗药物[2]。笔者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探讨调脂联合抗栓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男31例,女29例,年龄 40~78岁,病程5个月~9年,其中心功能Ⅰ级7例、Ⅱ级24例、Ⅲ级19例、Ⅳ级10例。纳入标准:1)经冠状动脉造影、经超声心动图确诊;2)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3)患者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2)感染性疾病、肺动脉栓塞、脑卒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肝、肾功能受损;4)对治疗药物过敏;5)近期应用过他汀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 14 例,年龄(57.2±5.3)岁,病程 (4.8±1.7)年,其中心功能Ⅰ级4例、Ⅱ级12例、Ⅲ级9例、Ⅳ级5例;对照组 30 例,男 15 例,女 15 例,年龄(58.1±6.5)岁,病程 (4.5±2.1)年,其中心功能Ⅰ级 3 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5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2组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心电监护、高流量吸氧。治疗期间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其他伴随疾病所用的药物均与治疗前保持一致[3]。1)对照组在硝酸脂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抗栓治疗:氯吡格雷 75 mg·d-1,1 次·d-1;小剂量阿司匹林 100 mg·d-1,1 次·d-1,睡前口服。 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行降脂治疗:阿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立普妥,规格:20 mg·片-1)20 mg·d-1,1 次·d-1,睡前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期间不用其他影响血脂的药物。
1)临床疗效:显效为心绞痛发作减少90%及以上,有效为心绞痛发作减少50%~90%,无效为心绞痛发作减少低于50%或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生化指标监测:所有患者禁食12 h以上,均于早晨住院次日空腹采静脉血样,取样2~3 mL,置于含有促凝剂的生化管中,室温1000 r·min-1离心10 min,取血清(所有标本无溶血和脂血),置于冰箱保存后进行统一检测,操作方法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测定结果在2个SD范围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透射散射浊度法测定,在OLYMPUS AU 2700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脂指标检测包括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 3)心血管不良事件:记录在此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症状性心衰。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比 76.7%,P<0.05),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3%比 13.3%,P<0.05)。 2 组治疗前后患者血脂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血脂与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脂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P<0.05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 n TC c/(mmol·L-1) TG c/(mmol·L-1) CRP ρ/(m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6.81±0.54 4.43±1.42△﹡ 2.93±0.56 1.08±0.37△﹡ 10.56±0.75 6.41±3.24△﹡对照组 30 6.89±0.63 5.79±1.21△ 3.00±0.72 1.62±0.38△ 10.52±0.86 9.45±2.85△
抗栓治疗是冠心病患者根治的治疗方法和改善预后的关键,但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斑块的稳定性也在血栓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4]。这主要是由于冠心病的患者本身合并有脂质代谢紊乱,血液中的脂质成分沉积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形成斑块,阻碍了血管内血液的流通,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5]。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调脂治疗和抗栓治疗一样,都应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主要策略。
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使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小、斑块厚度变薄、斑块数量减少[6]。阿托伐他汀是比较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调脂效果,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抑制血管壁及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降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其还能维持内源性抗氧化系统如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抗氧化损伤,能降低血管平滑肌表面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表达和密度,保持内皮细胞功能,稳定并逆转粥样硬化斑块,较其他他汀类的调脂药物有更明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血脂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这提示调脂联合抗栓治疗冠心病能够降低炎性因子对心肌的损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
[1]van Dam R M,Willett W C.Unet potention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prev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 [J].Circulation,2009,120(13):1171-1173.
[2]周燕宁,徐衍扬,李萍.联合应用辛伐他汀与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479-490.
[3]黄璟,熊龙根,李国强.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室重构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0):1481-1483.
[4]许振坤,姚朱华,王佩显,等.氟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2,40(6):561-562.
[5]范琰,陈亚红,刘梅林,等.老年患者应用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3-5.
[6]韩凤波,刘军.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5):504.
[7]杨文,刘洁云,秦雷.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62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