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选锋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体制合理和规范有序的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管理的体制就要相应变化,应该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新的社会规范,社会管理才能和谐有序进行。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强调“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执政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必须更多地引入协商民主的方法,更加积极地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形式、新路径,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平等地进行讨论,协商求同,不断地以真正的公开、真诚的协商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对于参政党而言,积极探索在协商民主视域下服务社会管理的特殊规律,发挥参政党服务社会管理的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推进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体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协商民主”一词,此后,西方一些著名的政治学家如美国的约翰·罗尔斯、英国的安东尼·吉登斯、德国的于根·哈贝马斯等都成为协商民主的积极倡导者,使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新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则有着更早的历史,渊源于中国的传统“和合”文化,探索于中国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显著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它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成熟的民主状态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发展民主的过程却非常敏感和复杂。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活动中,人民内部的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和各种群体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要求,这些诉求和要求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凝聚共识,如何将这些来自不同阶层、团体和群体的诉求汇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量,既是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正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所在。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执政党对人民意愿和人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密切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推动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任何民主政治问题的探讨无不涉及到社会管理问题,而社会管理的研究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社会秩序进行。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管理追求的目标。他认为社会规范的缺失可能会威胁到社会秩序,而通过社会管理,社会秩序会被重建起来;只有当社会秩序处于和谐状态时,社会才会健康,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与有序。[1](P40)从社会秩序的角度讲,正是社会普遍价值的缺失导致了社会规范的缺失的出现。而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引发社会失范问题不难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的社会形态要有新的社会规范来创建新的社会秩序,这就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创建适应发展要求和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新的社会规范,形成良性的社会秩序。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可能不触及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问题突显,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向明显,传统的社会规范受到冲击,进而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彼此不信任和人心不齐会使社会变为一盘散沙。[2](P29)而稳定的政治局面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保障,一旦出现不稳定局面,就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稳定的社会秩序正好来自人们对社会规范大体一致的认同。新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这也是影响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所在。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政治基础,依托相关法律和制度,形成一个现实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它推进了人民民主、增强了执政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坚持和加强了执政党的领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和包容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各层次,不但实现了最大范围内的政治参与和公共协商,而且其协商主体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通过制度化渠道迅速有效地将协商意见转化为公共决策,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和科学化。通过各种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进行公开平等地协商,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解决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各种具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价值追求和实现社会和谐。
中国政党制度中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创出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我国的参政党以其独特功能和创新机制,决定了其在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良好现状。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3]
首先,从中国政党制度设计的角度看参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优势。一是引领团结优势。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通过统一战线能够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大联合,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合力,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二是利益表达优势。统一战线能够协调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这些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重大关系,使各方面成员的利益诉求得以有序表达,使“五大关系”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利益机制合理规范,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心聚力,促进和谐;三是示范带动优势。统一战线通过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在民族宗教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活动,使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各自联系的统战成员共同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其次,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是参政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参政议政是党派工作生命线,是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的价值所在。民主党派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突出重点,围绕科学发展、保障民生参政议政,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好参谋。其次要深入思考研究民主党派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民主党派工作方式方法、载体机制的创新。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问题对策的研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信息支持和民意基础,推动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参政党参与社会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源于原有的制度设计与新的社会变化。如,基层民主党派民众知晓度偏低,社会影响力尚显不足。其参与基层管理的政策、措施和形式,尚不很健全和畅通,与基层民众接触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明显有限;基层民主党派队伍结构比较单一,参政议政的系统能力尚显不足;基层民主党派人士社会贡献偏弱,群众威性尚显不足,等等因素,制约了参政党参与社会管理作用的发挥。
由于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核心作用,所以,协商民主也主要是政党协商。在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但由于无党派人士“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4](P125)。所以,政党协商也包括中共和无党派人士之间的协商。中国政党协商民主贯穿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整个过程,具体体现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和合作共事中。在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处于协商的核心地位,是协商民主的主导者,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是实践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
参政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提法强调“国家治理”是与社会转型相匹配的。“治理”一词,相比“管制”“管控”,更强调平等、互动、协商和博弈,超越了原有科层体制下的对抗格局,更具有现代化的意味。国家治理体系强调多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民主党派也是主体之一。推进社会管理的强化和创新,其目的是通过不断创新和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来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终建立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稳定有序的社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和加强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协调利益、构建和谐并不仅仅是执政党的目标和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参与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社会管理的强化和创新工作是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在新时期新阶段应肩负的神圣使命。
参政党实践协商民主有利于社会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社会管理的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将社会上的各种利益和要求输入管理系统之中并转化为政策输出的过程。而对政策问题的有效分析和界定是政策制定的起点。有效的决策咨询是对执政党和国家机构决策进行研究,分析决策的可行性和检验决策的得失,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参政党实践协商民主是把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重要体现,是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决策提供了制度化的决策信息与咨询途径。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主体的参政党,可以利用其自身掌握的政治资源和广泛的社会资本成为政策问题的提出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大多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可以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深化对社会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对问题产生的时间、地点、条件、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及其价值或影响等进行明确的界定,进而影响政策问题;发挥其社会基础十分广泛的特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同阶层人员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连接最广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桥梁和纽带,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凝聚力量和贡献智慧。
参政党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实践协商民主,不仅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决策的科学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民主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协商民主视域下,参政党参与社会管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上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96.
[3]张峰.论参政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
[4]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