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成员代际分类探析
——以湖北省为例

2014-04-06 07:20王相红肖建平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代际民主党派政党

王相红 肖建平

(1.2.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主体。考察和探析民主党派代际变化的特点、内容和趋势,有助于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更好地尊重和维护自身所联系的社会阶层的权益,调动这些阶层的积极性,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助于通过体制创新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代和代际的界定

“代”不仅是一种生物学的事实,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作为生物学事实而言,人类只有世代更替,才能代代相传,永续发展。作为社会学概念来说,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与父母之间形成“代际关系”,并且这种代际关系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是一种客观事实。为此,日本学者福武直把世代作了这样的定义:“世代的定义就是,以年龄相仿,具有出生在某一历史时期这种人口学特征和完成历史课题为特征的、性质比较相同的人们的集合体。”[1](P133)这一定义揭示了“代”的三个核心问题,即年龄相仿、特定的历史主题、性质相同。如何看待“代”这一问题,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从“代”的产生而言,有学者认为“代是时代的产儿”;从“代”的区分而言,有学者认为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后总会划分出两代人”;从“代”的现实而言,有学者认为“每一代人都会书写自己这一代人的历史”。

每一代均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和文化特征,均有其区别于其他“代”的独特方面,其核心是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其表现是“这一代”的言行风貌。1930年,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在“代问题”一文中提出,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这样五大特征:(1)文化过程的新参与者的出现;(2)与此同时,此过程中原有的参与者逐渐消失;(3)任何一代的成员只能参与有限的历史过程;(4)因此,就有必要将积累的文化遗产传递下去;(5)代际更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曼海姆认为,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传承的特征是由代的特征决定的,没有世代继替的“代”也就没有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人类以“代”划分不同时段的人群,就必然牵涉到代际变迁或代际变化。

代际变化,指的是不同“代”的相继接班这种社会现象。每一“代”是相继更替的。这些更替都是下一代繁衍于上一代,承袭于上一代,因而在形式上都是“新的”。从本质上而言,“代”的问题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在传统社会的代际变迁或代际变化中,其代际更替主要是人的代谢更替。因此,长幼两代的价值观、社会态度都是基本一致的。在这种更替中,不存在社会学意义上明显的“突变”和“断裂”。这种基本不变的价值观是由其社会存在决定的。进一步说,“作为社会事实的‘代’或‘代际关系’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它和社会学一样,是与工业社会或现代性的出现有关——或者干脆说,代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2]。只有那些持有与上一代人不同的价值观的世代的更替,才是实质上的“新的”代际变迁。只有这种世代变迁,才能够推动社会进化。

以“代”来划分不同时代的人群,其立意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宏观勾勒来把握特定对象的发展规律,通过对不同“代”的现象和特征地描述来探索影响其变迁的不同因子,分析不同时代环境对代际变迁或变化的关联意义,并试图从中把握特定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

考察代际关系和代际变化,可从两种路径出发,其一是文化的路径,其二是结构的路径。文化的路径侧重于将思想观念的因素作为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结构的路径将构成成分的变化作为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事实上,这两种分析路径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路径可以分开解释研究对象,也可以结合起来论证同一研究结论。这两种路径,作为一种基本的分析工具,同时也不排斥其他变量的参与。总体来说,这两种路径倾向于研究对象的内部性因素的考察。同时,“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后总会划分出两代人”,时代背景、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政策变化等,也可以区隔不同的“代”,赋予不同的“代”以特有的观念内涵和时代意义。

二、民主党派成员代际划分

根据 “代”的涵义以及代际变化研究路径的阐释,笔者将从文化、结构、重大事件或政策、政治交接、领袖特质等五个方面综合考察,来对民主党派成员进行代际划分。

以文化的路径对民主党派成员进行代际划分,主要是通过对民主党派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阶段的变化进行考察,以其政党文化的变化来划分代际。民主党派的政党文化是在处理与执政党关系中形成的政党意识、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为此,在民主党派政党文化的变迁中,有几个时间节点值得关注:其一是1948年五一口号的发表和1949年第一届政协《共同纲领》的发布,它们标志着民主党派调整了以往的社会理想和追求,走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路;其二是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民主党派成员被定性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其三是1989年中共中央14号文件的颁发,民主党派由“亲密友党”转变为“参政党”。由这几个时间节点,我们可以看到民主党派内部文化经历着政纲独特鲜明、政党意识明确,到政纲明确、政党意识模糊,再到努力呈现、强化政党定位和政党意识的变迁;党际关系则经历着由“友党”文化向“参政党”文化的转进。

以结构的路径对民主党派成员进行代际分类,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民主党派成员的结构性变化进行考察,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之后,民主党派成员类别和结构的变化,来对民主党派成员进行代际分类。在湖北省,民主党派有90%以上成员都是“文革”后加入党派组织的,其中相当多的人是新世纪加入民主党派的;截至2012年,相比2005年,成员规模增长了41.6%,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占湖北省民主党派人数的比例达到10.4%。这些数据的巨大变化,实际上也标识着正在进行中的代际更替与代际变化。

从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变化来看,正如前面所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区分不同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变化,对民主党派成员的代际分类,亦是一个重要考量因子。如从1956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到1982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1989年以前中共对各民主党派的定位是“诤友”、“友党”,而1989年中共中央的14号文件将各民主党派定位为参政党,并随后写入宪法。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统战政策,亦可从政策变化的层面赋予民主党派成员不同代际的内涵。

以政治交接对民主党派成员进行代际划分,主要是考察政治交接的主题、重点、特点,审视其对党派成员代际的区分。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历经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四次,每次换届主题、重点各不一样。其中特点鲜明的换届,一是1997年,这次换届民主党派老一辈领导人基本退出中央领导岗位,其政治交接是要交接好老一辈与中共合作的优良传统;二是2007年,这次换届之后的湖北省民主党派领导人,基本上都是接近1949年或者1949年之后出生的,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了。换届的特点鲜明本身就会带来新的代际特点。

以领袖特质对民主党派成员进行代际划分,主要是考察其领导人的领袖特质的变迁,从而区分代际。正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权威的分类标准,民主党派领导人的领袖特质也经历着从魅力型到传统型再到法理型的转变。同样有几个时间节点值得关注:一是1997年换届,以此为界,之前的党派领导人,或者参加过民主主义革命,或者与老一辈革命者有着身份渊源,其权威和领袖地位或者在救国斗争中形成和沉淀,或者延续了老一辈的理想情怀以及与中共的特殊感情,是魅力型领导人。之后的领导人几乎没有革命经历,大部分是在新时期以后加入党派,他们走上民主党派领导岗位是个人因素因应了政治交接的需要,其领导权威向传统型过渡。二是2005年、2006年加强多党合作制度等建设的文件的密集出台,其领导人的地位和权威,由特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决定,逐渐向法理型过渡。

基于以上五大因素,结合湖北省实际综合考察,笔者将湖北省民主党派成员分为四代:1949年-1978年为第一代,1978年-1997年为第二代,1997年-2007年为第三代,2007年之后为第四代。

第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其多有革命经历;党派文化历经革命、建设和文革三个时期,政纲、理想明确,政党角色意识逐渐模糊化,党际关系表现为比较鲜明的“诤友”之“友党”;其领导成员多在建国前或建国初加入民主党派,从领袖特质来看,这一代领导人魅力型权威尤为突出。

第二代民主党派成员,部分有着革命经历;党派文化历经建设、文革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理想信念坚定,政党角色意识由退隐转向努力呈现,党际关系由“友党”转向“参政党”;从领袖特质、权威类型来看,这一代民主党派领导人实则或是第一代领导人的延续,或与第一代领导人有着很强的身份上的历史渊源,因而也延续了第一代领导的魅力型权威。

第三代民主党派成员,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加入党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开始出现,成员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成员的思想观念开始多元,政党角色意识逐步明晰,党派文化的参政党意识逐步深入,参政主题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领导人的领袖特质来看,其主委走上领导岗位的政治需要性色彩较深,领导权威已经褪去了魅力型色彩,向传统型过渡。

第四代民主党派成员,其结构呈现出年轻化、基层化、社会化的特点,党派成员平均年龄降幅明显,新社会阶层人士占比显著,中上层人士降幅明显,成员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向显著,同时政党角色意识更趋强化,参政党意识更趋深入;从领导人的特质来看,因应民主党派工作和多党合作的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其领袖特质由传统型向法理型过渡。

三、民主党派成员各代际的基本特征

湖北省四代民主党派成员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结构组成、行为风格和领袖特质方面,均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四代民主党派成员的这些特征变化,不仅是民主党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回应,也折射着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趋势。为更清楚地表现代际区别,笔者特对各代际特点描述如下:

(一)第一代:理想坚定,信念执著

这一代民主党派成员,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同盟,与中共一道,共同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付出了相当的牺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革命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这一代人传统知识分子情怀浓厚,思想观念较为单一,有着鲜明的社会理想和追求,国家民族利益往往置于价值追求的首位,且坚定执著。正基于此,在面临选择革命道路的关键时刻,他们调整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追求,选择了追随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年代,面对探索中的曲折,也往往能持守信念不变。建国后,这种革命同盟者和革命过程中凝结情谊的双重身份,在第一届全国人民政协中获得了相应的政治地位,为这一新型政党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润滑着它的良性运转。随着时代主题的更替,其成员的思想观念、主要任务等都有了相应调整和变化。其政党角色定位,逐渐由革命年代的“第三党”走向建国年代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作为中共的“友党”,表现出较强的“诤友”特点。

这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建国前在组成结构上表现得较为分散,成员阶层性质较为复杂,但干部型政党的特征已出现雏形;建国后因为社会主义改造,成员阶层性质显得单一。在政治参与上,履职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都相当突出,为革命和建设的深入推进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一代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因为革命斗争、重大事件的历练、沉淀,魅力型权威突出。

(二)第二代:思想内守,承前启后

这一代民主党派成员,比较特殊,从其民主党派的党龄结构来说,一部分是建国前后加入的老一辈成员,一部分是新时期以来新加入(多数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加入)的成员,党龄上出现断层;从阶层结构来说,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新时期以来实行的经济政策暂时还没有影响到民主党派成员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其阶层结构仍显得单一;从时代主题来说,革命、建设、文革运动和改革开放四个时期,一部分成员全部经历,一部分成员经历后三个时期。

就老一辈成员说,因为身份渊源,一方面,坚守富国强民的理想信念,坚持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但思想行为趋向谨慎、个性开始保守、忧惧“早春天气”,对政治“敏感、忧患、无奈和期盼”[3],政党角色意识退隐;另一方面,作为对文革的反思,对中共十六字方针等统战政策调整的呼应,推动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制度定位,以及中国政党制度的入宪保障,折射了其对政党角色定位的思考和努力呈现。就新加入成员来说,他们无疑也受到了非常时期的冲击,但因为出生相对较晚,经历不是那样厚重,其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对政治的疑虑性、参政意识的复杂性相对于老一辈都显弱化。

在政治参与上,履职能力仍然较为突出,但在合作共事中形成了多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和行为风格,在处理与执政党的关系时,习惯了“听、跟、走”,从而造成民主党派作为中国政治生活重要主体之一,在履职尽责方面,呈现出较强的“依附性”特征,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够明晰。

这一代领导人延续了第一代领导的魅力型权威,在与中共的真诚合作方面,他们也给了新时期以来加入民主党派的新成员以有益的影响,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

(三)第三代:政治交接,气象履新

由于时代主题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向前推进,民主党派成员的组成结构、政党文化、领袖特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更新变化。

从成员结构来说,成员年龄结构新变,多在建国前夕或者建国以后出生,成员呈年轻化趋势;党龄结构新变,多在改革开放后加入民主党派;阶层结构新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开始出现,历年发展之后在2007年占到总人数的5.6%。

从思想观念来说,这一代成员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相比于前两代,对当年民主党派的革命历史相对陌生,少了与中共风雨同舟的特殊的深厚感情,因而合作共事的意识相对弱化。对自身的政党形象信心不足(有“花瓶”论等),不少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群众组织,不少民主党派成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相对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其政党角色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受时代市场经济观念影响,思想观念开始多元,政党理想价值追求的定位有所模糊。

在领袖特质方面,这一代民主党派领袖的产生因应政治交接,政治安排色彩较浓,少数党派省委会主委在加入党派一年两年后即经过特定程序的运行走上领导岗位,其领导生成方式比较尴尬,因而其领导权威也比较尴尬,既没有摆脱魅力型色彩的影子但魅力型又严重不足,领袖的特质由魅力型走向传统型。

应该说,政治交接无论是对于民主党派来说,还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出现的新变,有些是时代的必然,比如成员阶层结构的变化;有些则可以把控得更好一些,比如党派领导人的培养方式。

(四)第四代:一体多元,制度支撑

民主党派发展至最新一代,结构上的新变更显著,从党龄结构看,至2012年90%的成员都是新时期以来加入的;从年龄结构看,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至2009年50岁以下成员首次突破总数的一半,2012年新发展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6.6岁;从阶层结构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占比显著,2012年在总人数中占比10.4%;从学历层次看,学历层次高,眼界也开阔。

就成员的思想意识来说,都高度认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政治共识问题上呈现出一体化特点。在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这一代成员还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政治参与意愿不断增强,责任与使命强化了新一代成员的参政意识和热情,他们关心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参政议题更加广泛,参政质量不断提高。二是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增强,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新一代成员多具备现代民主政治常识,多是行业精英,熟悉本行业利益诉求,具有提案和其它表达能力,关心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热点,信息渠道多元,获知政治信息快,依法参政能力不断提高。三是重视价值的独立判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较高。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具备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具有奉献精神;主张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结合,重视价值的独立判断和思考,自主倾向增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日]福武直.世界各国社会学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周晓红.冲突与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J].社会,2008,(2).

[3]王乾荣.“圈外”作家费孝通[J].群言,2005,(5).

猜你喜欢
代际民主党派政党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