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集中于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既包含国土资源、经济发展和军队建设等硬实力,也包含国际形象、创新能力和文化亲和力等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犹如车之两翼,只有获得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一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健康和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发展并不平衡,软实力建设远远落后于硬实力发展。如何提高国家软实力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实行文化对外开放,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既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又可以提高国家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繁荣复兴中华文化。
所谓文化对外开放,强调的是在“地球村”理念下积极的文化交往与对话,学人之长,为我所用,不断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同时,适时适机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在强大的外部文化参照下,不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文化对外开放的途径包括文化对外交流和文化外贸。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国家首脑在互访过程中所开展的文化外交活动、教育和学术的交流活动、国际传播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官方或民间举办的“文化年”等交流活动和文化产品的引进及输出。
我们主张文化对外开放,有着深厚的政策支持。早在1986年9月,中共第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随后,党的十五大(1997年)、十六大(2002年)、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和十七大(2007年)均对实行文化对外开放有着具体表述。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如何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出了具体思路,即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际国内发展;要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要坚持“社会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我们主张文化对外开放,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此外,我国与世界各国密切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为实行文化对外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互联网则冲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信息流动的限制,为文化对外开放提供了技术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们,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在交流活动中,我们要推动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认同,如此,才能有影响力和话语权。”[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围绕文化对外开放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深化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创新和丰富了我国的文化。
首先,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在媒体建设方面,我国的新华电视网(CNC)中英文频道相继开播,央视英语综合频道(CCTV-9)改版为24小时全英语新闻频道并在欧洲部分国家落地播放,《中国日报》(CHINA DAILY)改版、《环球时报》英文版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创办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力地引导国际舆论朝向我们的目标导向,标志着我国已经在媒介体系方面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国际传播格局。[2]
其次,政府间的文化合作机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3年,我们为缅甸承办的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开闭幕式提供技术支持,先后有200多名专家赴缅甸开展工作。该项目保障了东南亚运动会的顺利开展,帮助缅甸在国际上树立了新的形象。该项目是我国文化软援助的一次尝试与创新,为推动我国文化“软援助”迈上新的台阶,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再次,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的蓬勃发展。我国海外文化中心紧密配合外交工作,广泛整合资源,有效发挥了对外窗口、桥梁和阵地的作用。目前有14个海外文化中心正在运营。201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争取到2020年在全球建成50个海外文化中心,这必将有利于加快海外文化传播阵地的布局。此外,孔子文化学院的发展势头也异常迅猛,其发展速度和对传播中华文化所起的作用足可以与海外文化中心相媲美。第一所孔子文化学院建立于2004年,至今其规模已经壮大到300多所,分布在世界上10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除中国以外的86%的人口。[3]
最后,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水平不断提升,规模日益扩大。以出版业为例,据《2010年新闻出版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4205种,引进出版物版权13793种,版权贸易输出与引进之比为1:3.3。到了2010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 种,引进出版物版权16602种,版权贸易输出与引进之比为1:2.9。[4]可见,全国出版物版权贸易量逐渐提升,并且版权贸易逆差比例在进一步缩小。除了出版物贸易额上升之外,我国还有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竞争,主导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输出国外。
尽管我们的文化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如果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开放水平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华文化在激烈的全球文化竞争中真正走向世界仍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我们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霸权优势阻碍了我们对话语权的争取。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其存在直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形成挑战。因此,发达国家对中国始终抱有警惕和怀疑,总希望按照他们的模式改造、规范、遏制中国。西方媒体一再在西藏、人权等问题上湮灭事实真相,毁坏中国的国际形象,遏制中国发声。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做好争夺话语权的充分准备。就经济实力而言,我国人口众多,即便现在GDP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位,人均占有量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GDP 占有量。我们很多事务都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倾斜,短期内不可能将注意力集中于话语权的争夺。此外,我国的国家关系战略思维也处于转变之中。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韬光养晦的方针,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如今,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其他国际事务的担当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往的国际关系战略已经初步显现出与当前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需要在发展中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其次,我国的文化传播力量弱小,传播效果不佳。就自身实力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传媒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整体实力依然落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传媒集团。目前我国的传播媒体传播力量分散,传播经营的主要依据是行政区划,传媒分散在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背后又有着各地方政府的身影。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跨区域的合作和资源的集约效应。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的文化传播还面临国际话语转换的困境。在国际社会中,英语是国家间交往的通用语言,汉语翻译为英语之后,其精确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为了克服此困难,我国的传播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注重本土化,采用聘用本土雇员展开对外传播,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截至2010年底,新华社在非洲地区有全职雇员168人,在亚太地区有86人,在拉美地区也有51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华社欧洲地区只有全职雇员33人,而在北美则仅有2人。[5]这种分布不均的状况阻碍着我国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
再次,孔子学院等交流机构和交流品牌数量虽多,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海外孔子文化学院的学员更多是为了方便工作、获取更高的发展平台或更大的发展空间等实用目的。孔子学院在推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还有缺陷。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Xulio Rios)于2011年11月在《中国政策观察》发表文章称:“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提升软实力的又一重要因素,但想要通过孔子学院和其他一些蓬勃发展的类似平台就建立起自己的公民战略联盟,显然还远远不够。绝大多数接触孔子学院和类似机构的人只是本着务实的愿望,而不是从政治支持的角度出发的专业或文化上的兴趣。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6]
最后,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力量薄弱。我国的文化对外贸易才刚刚起步,从总体上讲对外贸易规模较小,贸易逆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我们以图书的版权输出与引进为例,2010年我国49.49%的图书版权输往台湾、韩国和香港三地,输往出版主流的西方国家还很少。香港属于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因而从政治意义上讲,大陆与香港之间的版权贸易不能称为“版权输出”,而我国的图书版权引进却主要来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而,图书版权在输出与引进之间存在着地区上的不对等与失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在文化贸易存在逆差的前提下,我们输往国外的文化产品主要集中于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施及器材等硬件贸易,载有文化艺术内容的音像制品、多媒体、视听艺术、表演艺术等软件贸易数量较少,对外文化贸易的结构不平衡。
通过对我国文化对外开放已经取得的成就和面临困境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推动文化开放事业迈上新的台阶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开放的广度,丰富开放的内容,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首先,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此而引发的人类“交往革命”将全球带入了一个媒介化社会。我们应注重发挥网络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在支持电视、电台广播等传统媒体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支持重点媒体向国内国际发展,着力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
其次,推动文化对外传播的本土化。对外文化交流虽然要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但也要重视接受国人民的人文环境,抓住受众的不同文化心理特征,采取因国家、因人而异的方法,对症下药。实现文化对外传播的本土化,一要加强对国外文化的调研工作,认真调查、研究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体制、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国民需求等。既要注意民族性和大众化的普遍要求,又要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实现文化传播的本土化还需要借助外力外媒。我们以美国为例,今天美国的电信、通讯公司遍布世界,CBS、CNN、ABC等美国传媒控制着国际社会的舆论,《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掌握着新闻的流向。[7](P160)能否成功影响上述国际传媒集团,决定着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因而,我们要处理好与国外知名媒体、机构组织和友好人士的关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征得他们的理解,获取他们的信任,借助外媒的力量传播我们的声音。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还要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的作用。中国在海外有着7000万左右的华人,他们是中华文化的最好载体。海外华人对当地的语言习惯非常熟悉,懂得如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当地人进行文化交流。我们要注意同海外华人的沟通,在传播中国文化的时候多听取、多吸收海外华人的意见和建议。
再次,健全对外交流的体制机制,丰富对外交流的内容。目前,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吸收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交流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多样化。解决上述问题,一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政府交流项目与市场运作、国内部门与海外阵地相结合的文化工作网络,形成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推动文化对外交流迈上新的台阶还需要丰富交流主体。文化交流的主体包括很多,政府仅仅是其中之一,还有许多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等待着我们去动员,去开发。我们可以通过民间渠道,由一些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推动文化交流的开展。在这一方面1989年广东粤剧团到香港的演出开辟了民间交流的先河,给了后人很多的启发。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调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性机构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活动,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最后,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注重文化产品的内容,要深化产品和服务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核。文化贸易产品应当包含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把那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发展文化对外贸易还要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大型跨国文化企业,鼓励国内文化企业机关参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收并购(例如,2009年12月,中国港中旅集团所属的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以354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第三大演艺中心——布兰森市的白宫剧院,开创了中国文化企业在国外拥有自己演出剧场的先河,打破了制约中国演艺产品在海外推广的瓶颈),最大限度地放松文化产品的出口审批,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8]
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非传统的安全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扩张已经不仅仅限于经济、科技等传统手段,还利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加紧对其他国家的扩张。正如有学者指出:“牛仔裤、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的文明本身不仅拥有经济性的影响力,而且还有象征性的影响力,通过一种诱惑发生作用,其牺牲者自身也助长这种诱惑。”[9](P176)因而,在坚持文化开放的同时,我们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在处理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关系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要坚持文化的发展。文化开放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功,促进文化的发展,提高文化抵御外来渗透的能力,文化的安全才能更有保障。二要保障安全。我们应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提高政府有效引导和规范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能力,增强社会警醒、甄别外来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危害的能力。三要增强自信。我们应坚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而这种特色足以使我们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
其次,要处理好文化开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文化开放应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应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原则,在守住自身文化的优势传统和固有根本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加快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辩证取舍外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最后,要处理好文化开放与市场机制、政府扶持的关系。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要在政府扶持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文化企业应参与市场竞争,把握市场规律,通过向市场竞争要生存、要发展、要效益,成长为国家文化产业的栋梁。同时,还要发挥好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以保证对外文化工作发展的规范性;应当为企业的发展予以政策引导,包括文化产业政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财政、金融、税收和外贸等政策;还应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统计、财政、税收和银行等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出了具体思路。这一详细的论述表明了我们党对文化开放工作的重视。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战略机遇,通过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进一步促进国内文化的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引擎作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增加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蔡武.着力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开创对外文化工作新局面[N].中国文化报,2014-01-09.
[2]孟建.倾力构建我国国际传播力的全新体系——对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若干思考[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式、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11-01.
[3]马海燕.孔子学院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0-12/3384355.shtml,2011-10-12.
[4]李茂群.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我国媒体海外人员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N].成果要报,2011-11-14.
[6]西媒:中国实施“软实力”战略面临挑战[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1-04/3438497.shtml,2011-11-04.
[7]韩召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出版署与美国公众外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8]董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策略思考[J].世纪桥,2008,(9).
[9][法]皮埃尔·布迪厄.遏制野火[M].河清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