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2014-04-06 06:15:21刘畅畅
关键词:太爷阿Q胜利

刘畅畅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刘畅畅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作之一,主人公阿Q则是这篇小说所创造出来的经典人物。尽管阿Q是一名农村落后的雇农,仅代表农民阶级,可是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却超出了本阶级,他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阶层的共性,反映出了当时国人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核心内容,这一精神使得“阿Q精神者”在思想、行为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时暴露出了其弊端:懦弱性与麻木性和狭隘性与盲目性,以及自欺性与奴役性。古老民族的“大丈夫”法则和弱者生存的智慧,以及精神补偿机制是“精神胜利法”的成因。

阿Q;精神胜利法;大丈夫

《阿Q正传》是收纳于《呐喊》文集中的一篇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是鲁迅先生1921年创作出来的,并于年底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发表。因小说中的经典人物阿Q本人及他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从此被众人所关注、评论。

小说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写作背景,讲述的是典型人物阿Q在未庄生活的片段。这部小说总共有九个章节,通篇采纳章回体模式。小说开篇就指出做此文章的难处有四:文章的名目只能借鉴古书,取名为《阿Q正传》;阿Q的“赵”本姓,由于未庄赵太爷不批准,只能舍弃,所以他终究也没个姓;阿Q名字也是盲从《新青年》,用了一个“洋字”,略作为阿Q;阿Q的籍贯也都是模糊不清的。从此分析出,这样一个抽象人物的原型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一个人,而象征着所有拥有“阿Q精神”特质的那一类人。

“阿Q精神”特指他的“精神胜利法”,本文围绕着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和所带来的弊端,以及其形成的三个原因展开分析,力求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现象。本文研究的不止是阿Q一个人的精神,而是拥有“阿 Q精神”的那一类人,但为了论证更加形象具体,文中都以阿Q本人事件为范例。

一、精神胜利法的解读

精神胜利法,是指在现实中的失败者,常常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盲目的自尊自大,以自轻自贱的方式来嘲弄自己,或者“以丑为荣”来安慰自己,“健忘”是他们最大的法宝,使自己永远陶醉在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阿Q是“典型农民形象”,他既质朴,又愚昧无知;既是破产的农民无家可归,又是整天闲逛的小偷;他“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性格。”[1]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孕育出阿Q这一人物,他的核心精神是“精神胜利法”,然而这一精神又使得阿Q性格中充满了懦弱性与麻木性和狭隘性与盲目性,以及自欺性与奴役性,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一)懦弱性与麻木性

阿Q是未庄一个流浪的雇农,他深受当时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他所处的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代,他每天都要面临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为了要生存,他寄居在土谷祠,靠着打短工赚取生活费,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阿Q,尝尽了社会的腐败,精神胜利法使他变得软弱、麻木不仁。

一天,他在酒馆里喝黄酒的时候,当送喜报的小弟恭贺赵太爷家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他感到无比的兴奋与荣耀。因为赵太爷全家和他原本是一家人,他和秀才按辈分排,他还长三辈呢。由于大家起哄,他跑去赵太爷家认亲。赵太爷二话不说,给了他一个嘴巴,并且呵斥他不配姓赵。阿Q捂着他的疼痛的左脸颊,跟着地保出去了,无奈之下,还付给了地保两百文酒钱。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说他姓赵,旁人也不再提起他的姓氏,渐渐地他也就没有了个姓。姓氏是随着人的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但阿Q即便知道自己可能姓赵,在强权的压迫下,他也只能放弃自己最基本的权利,连为自己去争取姓氏的勇气也没有。

当时的民众对外界发生的事件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也许是因为天天都面对死亡,对于生命大家已无怜悯。阿Q在游街示众时,路旁的人们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大伙忙着喝彩,期待着阿Q唱戏,阿Q最终也没能吭一声。城里人对此很不满意,认为枪毙并没有砍头好看;还有人对阿Q特别失望,认为阿Q在囚车上游了那么久的街,居然没有唱出一句戏词,真是一个可笑的死囚犯,并觉得自己白忙活一场。被内忧外患的社会压迫着,人们看透了生死,身边的亲人随时可能离开自己,更何况是一个和自己不相干的人,只要能给自己带来乐子,也不枉费自己“不辞辛劳”地送他一程。

(二)狭隘性与盲目性

“精神胜利法”与中国的封建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阿Q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牺牲品,他住的未庄,是一个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谦虚礼让,例如“孔融让梨”,但这种思想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被清政府“误解”,当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麻痹、欺骗大众的工具,用“谦虚”的面具来掩饰自己的失败。并且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与外界交流,用“闭关锁国”政策无力地抵抗着侵略者的进攻。

在阿Q脑海中的很多想法都是有局限的,例如他心中的造反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梦中的阿Q成为了革命党,只不过是搬走了赵太爷家的金银财宝,使他自己成为了像赵太爷那样的有钱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之后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的时候,他愤愤不平:“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紧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2]他只觉着假洋鬼子不让他“发财”,他便要报复他。他的革命只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并没有更远大的理想,可见他的封建思想并没有改变。

同样,阿Q也是盲目的。当阿Q发现众人敬仰的举人老爷、赵太爷一家,以及未庄的男女老少谈到革命党时,都谈虎色变,他便开始神往革命党,尽管革命党的造反与他的意愿相违背。他觉得革命能够让大家都“敬仰”他,使他威武,他只想让未庄的人都成为他的俘虏,但并不清楚造反意味着什么。而后,被人诬陷偷盗而带上公堂画押时,他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立志要画一个很圆的圈,但是对于不曾用过毛笔的阿Q而言,把一个圆化成了尖尖的瓜子模样,他便认为这是人生中的一个败笔。但是,很快他便安慰自己,只有孙子才能够画出很圆的圆圈呢。这种种行为表明,在阿Q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只是在盲从,大家都革命,并且革命能带给他“光荣”,他便要“投革命”;在不知道画圈背后的含义时,他力求把圈画圆,因为这样能让他在所有画圈的囚犯中有“面子”。

(三)自欺性与奴役性

阿Q是“一个受严重经济剥削和精神戕害的贫苦农民,”[3]他的贫苦和悲惨的生活地位完全是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造成的。“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下,失掉了独立生活的依靠,甚至连姓也失掉了。 ”[3]

阿Q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他十分想反抗,但却无力改变现状。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他采取了精神“反抗”。运用自圆其说、自欺欺人的方式,让自己获得“成就感”,甚至用“健忘”这一妙招,让他忘却生活中的痛楚。在未庄赛神那一晚,阿Q在赌摊上正玩得兴起,赢得了一大叠洋钱时,却莫名其妙地卷入一场打斗中,不但无故被打得浑身疼痛,而且自己赢得的洋钱也不翼而飞。此时的阿Q第一次感觉到真正失败的痛苦了。但很快,他举起右手,扇了自己两个巴掌,便舒坦地睡着了。他似乎觉着是自己打了另外一个人,很快就忘记了“失败”,反而觉着自己得胜了。

阿Q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奴役,哪怕曾被“革命风”吹过,他骨子里面那种奴役性不曾改变。例如他对男女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2]他甚至认为女人都是“假正经”。这些封建思想深深烙在阿Q的脑子中,在渐渐开放的时代,这些是他的坚守。又譬如他的小农经济思想也不曾改变。他要“革命”,是为了奴役赵太爷、秀才一类人,使他们服从自己。这一举动,仅仅是让阿Q和赵太爷的地位调换了一下,其实质并没有改变。精神上的“得胜”和忘却,使得他更不可能与传统思想对抗,他将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

二、精神胜利法的成因

阿Q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愚昧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他的精神胜利法则是晚清政府失败的产物。但艺术典型往往不仅仅具有具体性,并且还具有历史延续性,阿Q是古老璀璨的中华文化延续到现代的产物。巴赫金指出:“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若干世纪的酝酿,到了创作它们的年代,只是收获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成熟过程的果实而已。如果我们试图只根据创作时的条件,又根据相近时代的条件去理解和阐释作品,那么我们永远也不能把握它的深刻涵义。”[4]

(一)生存的哲学

1.古老民族文化

古代的许多典籍,都表述了所谓“大丈夫”的正面素质。《老子》中提到所谓“大丈夫”是指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正道的高洁之士,特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追求、有一种超越性的英雄气概而影响深远;《淮南子》中所描述的“大丈夫”是道家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周易·系辞》则阐述了他的生存智慧,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后来,刘邦的名将韩信,又被《史记》和《汉书》宣扬为能受“胯下之辱”的英雄,这样,韩信就被历史定格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人格典范。某种意义上说,阿Q便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人格典范的现代版。

从阿Q的性格模式看,明显受民族古老的生存哲学“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影响。阿Q盲目地自尊自大,看不起任何人,在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生存绝境里,在每日侮辱和棍棒交加的屈辱生活中,却能够永远保持着精神上的胜利,就这种超出常人的忍受力和人性而言,也是“英雄”。可见,正是这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人格典范,为阿 Q的性格,提供了民族文化人格的依据。

如果你对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及其特点的深度理解,你就不可能在《庄子》中发现“哀莫大于心死”的命题;如果你没有对民族人格范本及其生存智慧的理解,你就不能理解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国运的近代沦落,心中是一个什么滋味。

2.弱者生存智慧

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世界生存之道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社会上,存在着像赵太爷一家那样有权有势的强者,同样也存在着像阿Q一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弱者。这两股势力长期对峙,往往是强者胜,弱者败。但是弱者也需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因而他们也用会属于自己的一套法则,使得自己生活的变得更加“美好”。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哲学叫做“蜥蜴哲学”。因为蜥蜴比较弱小,容易被外界所伤害,但是又必须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所以蜥蜴会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所谓的“蜥蜴哲学”主要指的是蜥蜴的变色功能,即人们常说的适应。当蜥蜴停留在一大片草地上时,它会使得自己的肤色变成一种无限接近于绿色的颜色;当它停留在土地上时,此时它就会变成大地色。蜥蜴通过诸如此类的举动,使得自己尽量与它当时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不让敌人发现它,从而保护自己。

阿Q生活在未庄,他当然也会有一套生存法则去保护自己,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关键在于不在乎现实中和形式上的胜利,只在乎自己心中“胜利”的满足感。例如,几乎是“完人”的阿Q,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头顶上的癞疮疤,这成为了大家饭后茶余的笑话。他忌讳身边的人说一切与“癞”或“赖”相近的音,到后来,连“光”、“亮”、“灯”等都是禁忌。 一旦人们犯忌讳,他便全疤通红,发起怒来。无论对方是气力大的,还是气力小的,最后吃亏的总是他。此后他便不再动口动手,选择了怒目而视。可是大家并没有放过他,反而更加嘲弄他,还抓着他的小辫子,往墙壁上撞,并且让他承认:是人在打畜生。面对强者,他别无选择,只能承认自己是虫。此刻的他,算是彻底的失败了。不过,他很快就会让自己“胜利”起来,并从此把这当作一种“光荣”:状元是第一个,而他也是第一个,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只要能够让自己更加开心、快乐地生活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阿Q的这种生存模式虽被世人唾弃,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能够自圆其说“满足”地生活,总比愁眉苦脸、抱怨现实的生活要强得多。

(二)精神性补偿

阿Q对生理、心理的现实性补偿每每以失败告终。但就像树木需要阳光的普照、肥料的养育一样,人类都需要从外界去获取安全感、存在感以及关爱,这样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才有可能保持内在的平衡,也正因为阿Q现实性补偿行为的失败,才使得阿Q在不自觉之中找到了现实性补偿的替代:精神性的补偿。究其实质,是一种以观念中对自身需要的虚幻满足来替代现实中的物质补偿的精神性的负补偿。“我的两手束缚得越紧,我的愿望越无拘束,我追求拯救的渴望越强烈,我追求自由的冲动,企求不受约束的意志越旺盛。”[5]现实中的阿Q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也没有人愿意帮助和同情他,他要生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精神上的自慰,在种种现实的失败和屈辱面前,他以精神上的超越建立自己的自尊和自傲。

当阿Q遭鄙视,与人发生口角时,他会瞪着眼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2]当阿Q被人打时,他总能心满意足得胜似地安慰自己:“我总算是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这些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确实使阿Q得意了好多年,也总能使阿Q不平衡的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获得一种虚妄的满足感,但也使阿Q在精神上永远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这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既是阿Q在艰难的现实环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也是导致阿Q的悲剧结局的主要根源之一。

阿Q是鲁迅对“沉默的国民”所作长期探究的艺术结晶,也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过去的92年中,尽管被许多人批判,它的魅力与价值不曾减弱,被当作经典文学作品,经过无数学者研究。小说中的经典人物阿Q形象,以及阿Q精神中所蕴藉的民族劣性是永远都道不尽。鲁迅先生曾在《集外集拾遗》中,这样评价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6]《阿Q正传》也造成这样一种现象,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肤色、不同年龄层次和身份的读者,他们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去接近它,都会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更深层次思考,众说纷纭的思想史也就构成了一部阿Q文化接受史。

[1]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84.

[2]鲁迅.呐喊[M].北京:北京新潮出版社,1923.

[3]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99.

[4]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0.

[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65

[6]鲁迅.绛洞花主·小引[G].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9.

猜你喜欢
太爷阿Q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环球时报(2022-04-02)2022-04-02 17:16:43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阿Q和老A
客从何处来
国企管理(2018年5期)2018-09-10 07:11:17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11-25 10:35:17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中华诗词(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30
去镇上喝牛肉汤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