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事法院 黄勇民
继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中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远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本国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公海或他国专属经济区内从事渔业捕捞、运输、加工等一系列活动的行业。发展远洋渔业,不仅可以提高水产品自给率,平抑水产品价格,而且可以带动水产冷冻、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同时还能缓解近海资源承载压力,改善周边海洋生态环境。
福建远洋渔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远洋船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13年全省远洋渔业企业达到28 家,外派远洋渔船420 艘,占全国的18.7%;远洋渔业总产量23.3 万吨,比增9.9%;总产值22.4 亿元,比增9.7%。在印尼、毛里塔尼亚等国投资兴建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业作业区域涵盖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公海海域和印尼、印度、缅甸、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等国家200 海里经济专属区海域。然而与此同时,在案件审理、基层走访、调研中,发现福建的远洋渔业与国际上的远洋渔业发达地区及国内远洋渔业强省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
远洋渔业的作业特点决定了其竞争平台的国际性。目前国际上远洋渔业装备正朝着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节能化趋势发展。大型远洋渔船尺度大多在100 米左右,吨位上万,新型远洋渔船配有全自动鱼类处理系统,整条加工生产线无须操作人员。一艘欧洲较先进的70 米左右的中型拖网渔船,全船船员仅需9~12 人。台湾远洋渔船大都配备有声呐、水平温度仪以及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大型围网、拖网等渔船还配有直升机。相比而言,福建远洋渔业装备总体水平较低,表现为:(1)渔船型号小。福建远洋渔业企业投资建造、购买的远洋渔船平均吨位都在300 吨左右,长度约40 米,需配备17~18 名船员。(2)设计建造水平相对落后。自主设计船舶比例低,与境外同类渔船相比在机械化、自动化、节能环保水平方面差距很大。(3)远洋渔船及装备老旧,捕捞作业安全风险高。2010年至今,厦门海事法院每年都受理数起远洋渔船碰撞、触碰引发的财产、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目前福建远洋捕捞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捕捞海产品主要为带鱼、黄姑鱼、鲳鱼等,金枪鱼、鱿鱼、马鲛鱼、大黄鱼等珍贵海产品捕捞量较少。据统计,2013年福建鱿鱼、金枪鱼的捕捞量分别为1.3 万吨、0.7 万吨,不足总捕捞量的10%,马鲛鱼、大黄鱼则更加稀少。由于海外渔业基地布局不完善,捕捞作业过程中的货物运输、油料补给、渔船维修等业务较多依赖于价格高昂的境外公司,增加了远洋渔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在渔获物销售环节,福建随船加工、冷藏等渔业配套服务相对滞后,远洋渔业企业考虑成本因素,不得不将大量珍贵水产品低价就地销售给日本、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运回省内销售也以初级产品为主,经过二次加工的比例不到20%,精深加工比例更低,加上质量、包装、宣传等问题,福建远洋渔业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较低,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得不到高附加值的回报。
远洋船员招工难,特别是职务船员缺乏是福建远洋渔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福建400 多艘远洋渔船需要船员近万人,但福建沿海渔区渔民、毕业生应聘者寥寥无几,公司不得不舍近求远向河南、安微甚至内蒙古等内陆地区及偏远农村招聘农民工替代。之所以招工难,一是因为远洋捕捞工作强度大、生活环境艰苦。船员需跨国、跨境远程作业,经常数月甚至一两年不能上岸回家。二是工作待遇低。普通船员工资加提成不足10 万元,普遍低于远洋货船、集装箱船船员工资待遇。三是随着沿海地市经济的发展,福建沿海渔区渔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多不愿再从事远洋捕捞。内陆农民工大多没有海上生活、工作经历,从事远洋捕捞的基本技能和承受能力较差,近年来时有发生因船员无法适应捕捞作业而中途离船引发的劳务纠纷案件。此外,受目前用工政策限制,外籍劳工无法获得中国的就业签证,不能直接从国内随船出海到渔场,必须通过到第三国或地区港口迂回中转,不仅交通费用高,而且调度困难,还涉及船员境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远洋渔业属高投入、高风险行业,其渔船建造成本远高于同吨位的普通商船,加上海外基地建设、燃油费用、劳务成本,企业资金需求量很大。近年来,中央、省里在柴油补助、运回自捕水产品税收、远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等方面相继出台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福建远洋渔业企业的资金困难。但这些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受行业风险较大、投资回收周期过长以及船舶、航运业持续低迷因素影响,银行业对远洋捕捞企业的贷款条件比其他行业更为严格,多数采取既抵押又担保的形式,抵押率低于普通渔船抵押率20~30个百分点,给远洋捕捞企业资金周转造成困扰。又如柴油补贴的发放,现行的补贴标准是根据渔船的登记马力指标测算年度柴油消耗总量,即登记马力指标越大补贴越高,与渔船实际开工与否、用油量多少毫无关系,导致不少渔船光领补贴、不愿出海,有的不法分子甚至利用渔船柴油补贴在申领、审核、发放过程中的疏漏骗领、冒领补贴,致使有限的柴油补贴款无法流到真正需要的捕捞一线去。同时,由于补贴款发放时间滞后、发放对象不清等原因,在渔船买卖、挂靠过程中实际所有人与登记所有人之间不一致的情况下,当事人对柴油补贴款的归属经常会发生争议,影响正常的生产及交易秩序。2010年至今,厦门海事法院共受理30 余起船舶买卖、挂靠过程中因柴油补贴归属不清引发的纠纷。
按照世贸协定,到他国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捕捞,要征得资源所在国同意,交纳一定的资源使用费,同时要遵守资源所在国的相应渔业法规。但中国不少渔船不愿交钱获证,或采取瞒报捕捞量、违规捕捞技术等方法逃避法律约束,导致渔船遭外国军警扣押。这一问题在福建远洋捕捞船队中也一定程度存在。如2005年印尼炮艇曾炮击福建渔船,主要原因就是渔船的捕鱼许可证过期而未续签;2013年6月,福远渔873 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时因涉嫌进入阿根廷海域被当地警方抓扣。这些非法行为往往导致系列连锁反应,既损害远洋渔业的整体国际形象,同时船舶被查扣以及巨额罚款也给企业自身经营造成困难,有时还会引发群体社会事件。
远洋渔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福建远洋渔业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影响了渔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今年年初,福建省政府下发的《2014年全省海洋经济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远洋渔业在产量产值上要力争全国第一,在新起点上吹响了远洋渔业加速发展的号角。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建远洋渔业,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现提出如下建议:
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农业部在远洋渔船配额上给予支持,扩大福建渔业船队规模。以高效、节能、环保和安全为目标,积极推动远洋渔船及配套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同时引导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福建大型船舶建造企业瞄准国际市场,加快远洋渔船船型的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建造水平的提高,建造符合国际市场准入以及发展趋势的大型自动化节能化渔船。利用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国家海洋三所、集美大学等科研力量,在科研经费、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新型渔船、新渔具、探鱼装备等硬件设备的技术研发,带动远洋渔业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是鼓励远洋渔业企业将珍贵的捕捞产品运回省内销售、加工,丰富福建优质海产品市场,保证加工环节原材料供应。二是鼓励对普通海产品尽量就地销售,或是较大规模远洋捕捞船队配备随船加工辅助船,以节约运输、冷藏成本。三是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发展大宗捕捞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渔获物的附加值,同时加大对远洋渔业产品包装、宣传和国内外市场开拓的资金投入,打造知名行业品牌。四是在政府的协调、推动、支持下,总结推广福建已设立的毛塔、印尼、缅甸等远洋渔业基地经验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渔场,加快在主要集中作业海域的沿岸国和地区建立集渔船停泊、维修、制冰、加工为一体的远洋渔业海洋综合性基地,完善生产配套服务设施,让远洋渔业企业在当地落地生根,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五是建立远洋渔业发展基金,用于对捕捞渔船船主的直接补贴、渔船保险、海外基地建设补贴、捕捞技术推广普及、渔业科研发展基金、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市场开拓等,辅以严格的审核制度,规范其用途、使用方向,缓解远洋渔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引导远洋渔业企业转变经营模式,让远洋渔业人才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中享受良好的工作待遇、条件,从根本上提高远洋渔业的吸引力。依托福建海洋学校、福州大学海洋学院、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海洋专业院校,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渔业管理人员,同时借鉴台湾地区成功做法,通过设立政府专项奖励金,鼓励航海、水产、气象相关专业毕业生到远洋渔业服务。发挥福州远洋渔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争取成为引进外籍船员的试点城市,打开远洋渔业船员国际市场,积极引进经过专业培训、经验丰富的外籍船员为福建远洋渔业服务,同时通过以老带新,促进福建远洋渔业船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在严格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基础上,增加对远洋渔船建造、购置和改造等方面的贷款贴息,进一步降低税收比例,通过宽松的政策吸引更多的远洋渔业企业在福建注册。要规范柴油补贴款的发放模式,建议采取实际用油量补贴与捕捞产量相结合的方法,由有资质的石油公司对合法的渔船核实后再放油,同时考虑捕捞量,采取直接减免一部分油款或年底总结算的办法给予补贴。强化对柴油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补贴资金专款专用,对冒领柴油补助款情节严重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要对船舶买卖、挂靠过程中的柴油补贴纠纷深入开展调研,就船舶买卖、挂靠过程中柴油补贴的约定、柴油补贴发放过程中的管理漏洞提出司法建议。要积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服务产品,在完善信贷资金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对市场前景好、经营能力强的远洋渔业企业,通过设立担保基金、动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储质押等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引导远洋渔业企业建立专业化、国际化的法务团队,通过收集、研究作业海域沿岸国和地区的法律,有的放矢地对员工开展法律知识、法律风险培训教育,提升经营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充分发挥省海洋与渔业厅与海事法院之间和谐海洋良性互动平台的作用,定期开展送法进渔区、上渔船活动,加大对远洋渔业相关国际公约、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提示法律风险,规范远洋捕捞行为。建立海事法院与省海洋与渔业厅、远洋渔业协会、远洋渔业企业之间定期信息通联机制,及时掌握远洋渔业的发展动态、司法服务需求,准确预判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相关案件的发生,为远洋渔业质量与效益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