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强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 垫江408300)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中医学虽无“亚健康”之名,但《内经》、《诸病源候论》等书早有“治未病”的认识,在内伤杂病范畴中描述的“类亚健康”证候表现与亚健康临床表现相似。
逆时而作,起居失调。《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如饮食起居无规律,或外伤劳损、房事过度等,易致阴阳、气血失衡,患上疾病[1]。
七情过极,情志所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内经》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尤以心、肝、脾三脏失调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心脾,则心脾气血两虚。郁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则肝郁气滞、气滞血瘀。
饮食不节,脾胃乃伤。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过饱则可饮食积滞、脾胃损伤,饮食偏嗜则阴阳失调,饮酒过度则湿热内生,过食寒凉则易伤中阳,过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湿热,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易化痰生湿。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于濡养,日久可致诸脏虚损,都可引发疲倦、头晕等亚建康症状。《脾胃论》云:“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劳逸无度,肝肾不足。肾阴肾阳具有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作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过劳则损耗气血。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逸无度,肾精暗耗,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而致病。肝肾两虚常致适应能力降低,疲乏无力,精神烦躁,精力下降等亚建康症状。
体质因素。不同体质类型的人,体内阴阳气血盛衰不同,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及发病的可能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后,是否形成亚健康状态,形成后能否发病,取决于体质类型。体质的差异是脏腑阴阳气血偏颇和机能代谢活动各异的反映。《医门棒喝》曰:“人体质有偏胜强弱之殊。”而体质的差异决定机体抗邪的正气的强弱,邪胜则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或成亚健康状态。
四时六气。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谓之六气,若出现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成六淫。异常的气候变化则会引起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津液盛衰的变化而出现亚健康状态的症状。《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为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亚健康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治疗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养生预防。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养生之术是对其高度的概括[2]。《黄帝内经》中就有系统的养生方法:①精神的摄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漠然无所动于中”,“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得神则昌,失神则亡”。②自然环境的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③饮食起居的调节:“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饮食有节”,强调适度饮酒,少饮能“和血行气,壮神御寒”,且能增进食欲,恢复疲劳,但应因人制宜,切忌过量。提出“节制心劳”,强调劳动之重要,又指出劳力过度则耗伤气血。④锻炼身体: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增强意志力。强调人际交往,控制体重。“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健康。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避免“久视”“久立”“久行”以及“久卧”“久坐”等。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中医干预原则为开展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消除心身疲劳,进行辨证调摄。
中药治疗。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概括为8种证型进行辨证治疗。①肝气郁结证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②肝郁脾虚证用逍遥散加减。③心脾两虚证用归脾汤加减。④肝肾阴虚证用六味地黄丸加减。⑤肺脾气虚证用四君子汤加减。⑥脾虚湿阻证用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⑦肝郁化火证用丹栀逍遥散加减。⑧痰热内扰证用温胆汤加减。侯冬芬等[3]根据亚健康的中医证候,脾虚证用补中益气汤,气虚证用玉屏风散,肝肾阴虚证用六味地黄丸,肝郁气滞证用逍遥丸、四逆散、安神补脑液、柴胡桂枝干姜汤、六味地黄丸等,取得一定疗效。张瑞荔等[4]根据亚健康临床状态的类型进行辨证施治。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方用逍遥散加减。心脾两虚型证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痰湿壅阻型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阴虚火旺型用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脾肾阳虚型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沈佩莉等[5]用十全大补汤加味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3个月后效果较好。杨志敏等[6]将65例气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用参芪益气膏,对照组32例用补中益气汤。结果参芪益气汤调治气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疗效显著。
针灸疗法。针刺部位、补泻手法、留针时间、配穴的选用等要根据病情辨证选择。高宏[7]用针刺调整亚健康状态220例,总有效率99.1%。周震等[8]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安丽萍等[9]用毫针、七星针组合针法治疗躯体性亚健康状态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和服用保健品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体力疲劳、虚弱、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等症状消失,总有效率l00%。黄质诚[10]用智能电针加经络氧疗调治亚健康状态32例,取百会、印堂及内关、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手法直刺,配以氧疗(鼻塞吸氧,流量5L/min),30min后停吸氧、起针,两侧经穴交替使用,肝郁脾虚型配太阳穴、阴陵泉、太冲,心胆气虚型配神门、阳陵泉等。结果疲劳及伴随症状消失、舌脉恢复正常者占90.6%,疲劳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舌苔脉象正常者占6.3%。李辉等[11]认为亚健康状态主要分为脏腑功能失调型和气血化生不足型,取内关、水沟、三阴交、百会、四神聪、水沟与内关穴以促进神经组织代谢和修复。赵琍珏等[12]认为针刺结合耳压治疗比单纯针刺治疗效果更好,针刺主穴取百会、四神聪、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肝脾不调配阳陵泉、太冲,脾胃气虚配脾俞、胃俞,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肝肾阴虚配肝俞、脾俞,脾肾阳虚配脾俞、肾俞。耳压主穴取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配肝、脾、胃、心、肾等穴。王华等[13]认为“双固一通”针灸法为标本兼顾的有效措施,“双固”即固护人体的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一通”即疏通经脉、通泻病邪,“双固”用穴为强壮要穴,选取补益先天之精的关元(或肾俞)和培补后天之本的足三里(或三阴交)施以针灸,可固护机体之正气,调动机体的潜在抗病能力,“一通”用穴为阿是穴或随证取穴,针对导致亚健康状态的病因,与“双固”之穴合用,共奏扶正通邪的作用。
推拿治疗。罗才贵等[14]治疗亚健康。试验组30例用循膀胱经弹拨法治疗,治疗组30例用传统推拿法治疗,采用自己设计的评分表观察临床疗效,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姚斐等[15]采取按压推拿治疗亚健康,医者用蹲跪式或者站立式操作,双手拇指相对,用指腹同时按压膀胱经上的背俞穴,自肺俞至膀胱俞,连续按压3遍,每穴按压5s左右,以酸胀为度。然后两掌分别置于脊柱两侧,从第3胸椎水平开始压到第5腰椎两侧,分6次左右对称按压,每次5s左右,按压3遍。治疗3个疗程后,显效率30.6%,总有效率91.8%。苏赐明等[16]采取俯卧位和仰卧位两种常规推拿方法治疗亚健康,重点点按背部俞穴,总有效率100%。施红曙[17]通过在背部第5腰椎棘突下到第7颈椎棘突下捏脊,重提背俞穴,尤其心俞、肝俞、脾俞治疗亚健康。王秀义等[18]认为亚健康与脊柱失衡、脊柱纤维移位有相关性,采用闭合松解术和手法整复等综合疗法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其他治疗。宋守江[19]用刺络拔罐法治疗亚健康36例,在患者背部阳性反应点及肺俞、心俞、膈俞、肾俞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痊愈12例,显效17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凌雄等[20]采用针刺双耳的神门、心、脾穴位治疗亚健康状态失眠30例,主症消失24例,主症明显改善6例,总有效率100%。林海等[21]将2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5例,两组均使用足穴治疗仪,治疗组通电,对照组不通电。足穴治疗可缓解症状,调整机体功能及精神心理状态,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症状、体征及证型的改善有治疗作用。王诗忠[22]将195例项背疼痛亚健康患者随机分为导引组、手法组、空白对照组。导引组、手法组疼痛积分均有改善,空白对照组疼痛积分无改善,表明导引、手法等中医干预手段能有效改善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降低疼痛积分,增强颈部肌力,增加颈椎活动度,提高生存质量。其中导引组在增强肌力方面较为突出,手法组在增强颈椎活动度方面较好。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本质的认识及诊断治疗等具有一定的优势,深入研究中医对亚健康的防治方法有重要意义。
[1]杨红杰.亚健康的中医辨证论治[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77,80.
[2]王刚,王伟,王琳.亚健康状态的中医防治思路[J].海军医学杂志,2009,30(3):281-282.
[3]侯冬芬,孙洁,姜睿,等.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5,22(4):1-2.
[4]张瑞荔,文继红.浅谈辨证施治在亚健康状态中的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5):62.
[5]沈佩莉,葛惠男,徐勇.十全大补汤加味膏调治亚健康状态47例[J].中医研究,2010,23(1):37-38.
[6]杨志敏,谢东平,麦润汝,等.参芪益气膏调治亚健康疲劳状态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9,41(4):64-66.
[7]高宏.亚健康食疗简论[J].光明中医,2005,20(5):25-26.
[8]周震,李岩,贺普仁.“膏肓俞、四花穴”应用贺氏“强通法”治疗亚健康状态[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40-4l.
[9]安丽萍,陈雅民,李燕,等.组合针刺法对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的对比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2):l04-l05.
[10]黄质诚.用智能电针加经络氧调治亚健康状态32例[J].中国针灸,2002,22(11):764.
[11]李辉,张宏.针刺结合森田疗法调整人体亚健康状况220例[J].中国针灸,2003,23(5):298.
[12]赵琍珏,杨红,齐志勤.针刺治疗亚健康[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16-17.
[13]王华,梁凤霞.“双固一通”针灸法与疾病防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4):3-5.
[14]罗才贵,周志斌,温元强,等.循膀胱经弹拨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0例[J].按摩与导引,2006,22(3):4-6.
[15]姚斐,纪清,赵毅,等.按压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1):819-820.
[16]苏赐明,雷龙鸣.全身保健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100例临床报道[J].按摩与导引,2007,23(12):12-13.
[17]施红曙.捏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5例[J].江西新中医,2009,40(4):68.
[18]王秀义,王文强.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脊柱相关性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微创学术大会[C],2006.
[19]宋守江.刺络拔罐治疗“亚健康”3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3):169.
[20]凌雄,王甍.耳穴治疗亚健康状态失眠3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122.
[21]林海,杜仪,白杰.足穴治疗对亚健康人群中医证候及证型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0,29(4):291-292.
[22]王诗忠,宋红梅,陈少清,等.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2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