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吉娟,张晓杰(指导)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山东 济南 250014)
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我们用消毒饮加减配合火针治疗痤疮8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85例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男40例,女45例;年龄最小15周岁,最大29周岁,平均22周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6年。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者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伴有皮脂溢出;③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感受外邪等诱发;④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⑤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
中药;用消毒饮加减。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生地15g,丹皮15g,丹参15g,紫草15g,皂角刺9g,白芷9g。脓疱多加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连翘,痒甚加蝉蜕、地肤子,皮脂溢多加土茯苓、生白术、苦参,结节或瘢痕明显加川芎、赤芍、三棱、莪术,阴虚有热加生地、玄参、麦冬。水煎500mL,分早晚饭后0.5h温服,每日1剂。
火针:暴露皮损部位,选好进针点,常规消毒后用毫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甚至发白之后,垂直快速点刺皮损顶部。粉刺、脓疱、囊肿点刺后稍加挤压,把皮疹上的黑白头或脓液、脓血等挤出。结节、增生性瘢痕在其中心和周围多处点刺,刺入病变组织中部,不宜过深。治疗后第2天开始结痂,结痂期忌用手抓,让痂壳自行脱落,若痂壳掉后皮损未消失则再次治疗。每周1次。
注意事项:瘢痕体质者慎用火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性食物,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熬夜、长时间面对电脑等。
1周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临床痊愈:皮损消退率大于等于95%。显效:皮损消退率70%~94%。有效:皮损消退率50%~69%。无效:皮损消退率小于50%或反增多。
临床痊愈50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12%。
痤疮属中医“粉刺”范畴。为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损伤脾胃,湿热互结,上蒸颜面;或劳倦过度,耗伤肝阴,阴虚阳亢,熏灼气血而致。治当清热解毒,化瘀消肿。消毒饮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肿散结,黄芩、黄柏清热泻火,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丹皮、丹参活血祛瘀,紫草清热凉血、透疹解毒,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芷、皂角刺散风热通血滞。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瘀消肿散结之效。
火针具有开门祛邪、引热外出、消肿散结之效。火针烧红时针身温度可达800℃以上,炽热的针体刺入病变组织,可使针体周围病理组织灼伤坏死。坏死组织引起白细胞及巨噬细胞侵入,将变性的破坏物质吸收,再进行修复[3]。
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8.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4-295.
[3]吴峻,沈蓉蓉,邵荣世.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