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柱,冯禾昌
谈谈缪刺的命名
叶明柱1,冯禾昌2
(1.上海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0;2.上海闸北区大宁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72)
针灸学;刺法;缪刺
缪刺为《内经》刺法名,首见于《灵枢·终始》,《素问·缪刺论》对其作了具体的论述。然目前针灸界对其命名尚存有不同意见,以至于影响缪刺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笔者有鉴于此,仅就手头资料,述之于下,不当之处,还望诸位同道批评指正。
《素问·缪刺论》一开始,就把病邪从外入侵人体的途径,至络至经的次第交代得清清楚楚。接下来又着重指出本论系探讨病邪客于络,而尚未“入于经”的问题。其具体情况是:“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应该说《缪刺论》行文至于此,已把病在经在络,巨刺和缪刺的异同,都阐述得非常的详尽了,可以说唯本论有主题字“缪”,及其组成的“缪处”、“缪刺”以及后文“缪传引上齿”中的“缪传”三词颇难理解,故确有对“缪”字进行讨论并诠释之必要。
初唐医家杨上善最早对“缪”作了注释,其在《黄帝内经太素·量缪刺》[1]中云:“痛病在于左右大络,异于经络,故名缪。缪,异也。”这样,《缪刺论》中的“缪处”就成了“异处”,“缪刺”就是“异刺”,“缪传”也就是“异传”。明代张介宾在《类经》[2]中亦曰:“缪,异也。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刺异其处。治奇邪之在脉络者也。”杨氏的“缪,异也。”和张氏的“刺异其处”成了现代不少《内经》注家,加以展开、发挥的经典依据。但是以为“缪”音“谬”,释“异也”,不符合《内经》之旨。众所周知,《内经》之中属于处方配穴范畴的取穴法,主要有输刺、远道刺、偶刺、巨刺和缪刺等。在这些取穴法中,除了偶刺的针刺部位与疾病症状的表现较邻近外,其余均为异处,并非仅限缪刺。《内经》中每种刺法的冠名,都包含了该刺法的特征,缪刺的特点,也并不体现在“刺异其处”上。经络的作用和特点,就注定了针刺之时,“刺异其处”为常用之法,并不仅囿于局部取穴,所以用“刺异其处”来解释缪刺的“左病刺右”、“右病刺左”,是不很确切的。此外,经文中明确指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故将“缪传”注释为“异传”,也明显不符合《内经》之原意。
其后,唐代王冰在《素问·三部九侯论》[3]里对“奇邪之脉则缪刺之”句注:“奇,谓奇缪不偶之气,而与经脉缪处也。”值得注意的是,他只对“奇”字作注,而未对“缪”字注解。“奇”肯定是不偶的,那么他把“缪”放在后面,应该怎么解呢?他杜撰的词“奇缪”又是什么意思呢?看了他上半句的注文,又如何能读懂下半句中的“缪处”呢?他又在《素问·缪刺论》[3]中注曰:“缪刺,言所刺之穴,应用如纰缪纲纪也。”似乎作“谬误”解,但也未对“缪”字作注,如果将王冰的观点理解为“谬误”、“错误”的意思,好像又不像,否则他所造的词“奇缪”,就成了“奇谬”、“奇错”了。而前面提及的三个关键词,岂不就成了“错处”、“错刺”、“错传”了吗?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王冰并不赞同杨上善的观点,只是极力避免直接对“缪”字作注,因此他的注释只能算是似是而非了。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因此研究时应该形音义兼顾。考“缪”字是一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其左侧为“糹”现简化为“纟”。“糹”,《说文》:“细丝也,象束丝之形。”故“缪”字当与细小之丝麻之类有关。其右为“翏”。《说文》:“翏,高飞也。从羽,从㐱。力救切。”上古之时,“翏”字系常用字,有以之为国名者,有以之为姓者。在文字学上,形声字是造字的主要方式,其结构多为左形右声。古人在“翏”之左侧加上不同的偏旁,从而造出许多新字,如加上“言”旁,便成狂者之妄言的“谬”;如加“木”旁,则为树木向下弯曲的“樛”字。同样在“翏”之左侧加上“糹”,从而造出“缪”字。“缪”字在上古之时亦为常用之字,春秋战国时国君称为缪公者甚多,“缪”也为姓氏之一。汉字初造之时,本是一形一义一音,后来由于语义的引申、假借、同义换读、异字同形、读音讹变等原因,形声字逐渐出现了与声符读音不相一致的情况,字义也越来越丰富,从而造成一形多音多义。一些多义多音字之间的关系缘由,比较复杂或难以稽考[4]。“缪”字早在上古时就是多音字与多义字。《说文》载“缪”字“从糹,翏声。武彪切”由此可见,汉时“缪”的读音已由“力救切”变成“武彪切”。马叙伦认为,《说文》所载“枲之十絜也”不似本训[5],确有见地。其本义当系《睡地虎秦墓竹简·封诊式》所载,为帛之一种。一般说来,多音字中的音和义,总是相对固定的,一经约定俗成之后,便不能随意改变。《汉语大字典》载,“缪”作“交错”义时,其音应读为“居虬切”,即“鸠jiū”[6]。
最早明确提出“缪刺”之“缪”为交错之义者,为日人丹波元简,其在《素问识》[7](1806年)中记载:“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错其处,故曰缪刺。”1984年出版的《针灸大成校释》[8]更明确提出:缪字音鸠(jiū),“交错之形也”。1987年出版的《针灸学辞典》,也在“缪刺”条下称:“缪,是交错的意思”[9]。1996年高忻洙《实用针灸学词典》[10]亦有相同的记载。我们在2002年也发表文章赞同这一说法[11]。2004年丁习益撰文“‘缪’”字音义考”予以论述,认为“缪”字的交叉之义已相当明确了,而且读音jiū亦无异义[12]。最近陈以国等也同意《针灸大成校释》之说[13]。
古人行文,力戒重出,故有避复之法。所谓避复,即在上下文中对相同意义采用不同的词句来加以表达,可使文字生动多姿,以免单调[14]。如《素问·阴阳类论》:“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文中前用“交”,故后用“缪”,当为避复之故。十分清楚,此处的“缪”,为“交互”或“交错”之义。《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与“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表达的是病因与症状的上下起承转合,上面讲了“邪客大络”是“左注右,右注左”,接下来表述症状也是使用了“避复”这一修饰手法,也体现了《内经》作者的文笔之美。下面的“命曰缪刺”说的都是刺络时是交叉取穴施术的;至于后面的“缪传引上齿”,系因前文已有明文,故“齿唇寒痛”,也是病邪客络左右交叉“传引上齿”所致,用“缪传”也是为了“避复”,言简意赅地把齿痛的病因讲清楚了。这样,《素问·缪刺论》中的三个关键词“缪处”、“缪传”和“缪刺”,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缪处”即交错地相处,“缪传”即交互相传,“缪刺”即交错取穴针刺。
至于“缪”为何有交错之义,我们认为其和我国古代的重要宗法制度,即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的昭穆制度有关。古人在宗庙座次上,以始祖居中,东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在坟地葬位次序上,也如《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在祭祀时子孙也按这种规定排列行礼。旧亦泛指宗族的辈分排列行礼。这种一左一右相互交替排列,亦称左昭右穆制。上古之时,“缪”与“穆”互为通假字,如《礼记·大传》中“序以昭缪”,就以“缪”作“穆”;《书·金滕》:“我其为王穆卜”,《史记·鲁周公世家》穆卜作缪卜;《荀子·哀公》:“缪缪纯纯”;《大戴礼·哀公问五义》作“穆穆纯纯”。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缪公、宋缪公、卫缪公中“缪”,又常常写成“穆”。高亨在《古字通假会典》中收集了“缪”与“穆”通假之例有三十余条[15]。至于“缪”与“穆”通假之缘由,马叙伦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16]中以为:“古书穆缪通假,岂穆为穋之之转注字耶?穋音来纽,古读归泥,穆音明纽,明泥同为边音也。”因为昭穆制度为左昭右穆,排列交互,故与“穆”相互通假的“缪”字就具有“交错”之义。
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时,读一点前人的注释,有时确能有所帮助。应知不是所有的注解都是正确的,千万不能以注家名气之大小作为判断其注文正确与否的依据。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须依据原文及有关文献资料,多方合参。我们今天探讨“缪刺”中“缪”字的形音义,是为了正确理解《内经》作者的原意,纠正目前对其音义的错误认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宝贵的遗产,以推动“缪刺”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65.
[2] 张介宾.类经(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704-705.
[3]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2,131.
[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55-256.
[5]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七)[M].上海:上海书店,1985:75.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1437.
[7] 丹波元简.素问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85.
[8] 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针灸大成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199.
[9] 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16.
[10] 高忻洙.实用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65.
[11]冯禾昌,叶明柱.略谈缪刺与巨刺[J].中国针灸,2002,22(10): 714.
[12] 丁习益.“缪”字音义考[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9.
[13] 陈以国,王淑娟,成泽东.针灸歌赋注释发挥[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96.
[14] 段逸山.中医文言修辞[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75.
[15]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750-751.
[16]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四)[M].上海:上海书店,1985:88.
2014-02-20
叶明柱(1947 - ),男,副主任医师
1005-0957(2014)08-0780-02
R245.3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8.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