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李瑞
气街理论在承山穴中的应用
丁宁,李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
从气街理论入手,通过对气街理论内涵、主治、作用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古今文献对承山穴治症进行梳理后发现,单一的从经脉、经别、经筋循行等足太阳经一般规律的角度理解承山穴,不能较好地反映承山穴全貌,没能指出承山穴的特异性。进而结合气街理论,对承山穴作为胫气街之一的特异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承山穴治症,论述了气街理论在承山穴中的应用。
针灸学;气街;穴,承山;穴位研究
承山穴是针灸临床常用腧穴,历代针灸文献中都有关于承山穴主治的记载,其治症亦较为广泛。关于其取效机理则多从承山穴的局部效应及其所属经脉、经别、经筋循行的角度来解释。然而通过对承山穴治症的梳理发现,从上述角度出发不能较为全面地理解承山穴的相关治症。笔者不吝拙见,从气街理论入手,就其在承山穴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浅见,望祈指正。
气街理论是经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经络经气为基础,经气运行的径路。说它以经络经气为基础是由于气街功能的发挥以经络经气为前提,没有这个基础,气街功能也就不能实现。说它是经气运行的径路是指其独立于经脉循行之外,是促进经气横向交流的通路,故《灵枢·动腧》篇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正是由于气街能够汇通经络之气的这个功能特性,故其在确保经气流动的畅通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经经气阻滞时,经气可以通过气街这一径路来交通原本的经络以实现周身气血如环无端的循环,此即《灵枢·动腧》篇所载“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的理论。气街理论是在《灵枢·卫气》篇点明各经纵向有标本的经气流行规律之后,又明确了经气的横向联系,从而架构出立体的经络体系。
由于气街能够促进经气的横向交流,故而通过对气街的调整就可以达到运行经气、通行经络的作用。《灵枢·卫气》记载气街主治为“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诸症均系经气阻滞之象,可见其通行经络之功。《灵枢·卫气》篇记载人体共有头、胸、腹、胫四个气街,其相应部位为“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输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结合气街的内涵便可理解这里所谈到的部位均为经气交通的径路所在,通过对这些部位的调整便可以促进经气的汇通,进而达到相关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气街对于经气的调整以部位为单位,其并不局限于某一经脉,而是有着丰富的经气基础,由此决定了气街作用的广泛性。以胸气街为例,由于十二经脉全都经过胸部,因为有了这个经气基础,本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精神,通过对胸气街的调整则完全可以调整到十二经,进而影响到周身。可见,四气街对于气机的调整分而言之则为四,合而言之则归一即对周身内外经气的调整,故气街的治症十分广泛复杂。而从经脉论,一条经脉可以联通数个气街,从而实现气街之间的沟通,实现周身上下无所不通的经气流动,故四气街的治症间亦多有交叉,此即气街主治的关联性。气街主治中所体现出的对头、胸、腹三部经气共同调整的特点及对四气街主治并非分而别论,而是合而共论分别体现出气街作用的广泛性和主治的关联性。从上述意义上讲,气街理论对于相关腧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极大扩展了其临床应用的范围。
《针灸甲乙经》首次较为全面地将承山穴治症总结为“鼽,腰背痛,脚踹酸重,战栗不能久立,踹如裂,脚急跟痛足挛,少腹痛引喉咽,大便难,瞋胀”及“霍乱转筋”。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承山穴多与它穴合用以治疗“脚挛”、“足下热,不能久立”、“转筋霍乱”、“头热鼻衄”、“小腹痛”等症。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承山穴治症为“腰背痛,脚踹重,战栗不能立,脚气膝下肿,霍乱转筋,大便难,久痔肿痛”。明代《针灸大成》所载承山穴治症则不出上述范畴之外。由于这些主治经临床验证,记述翔实可靠,故当前将本穴治症归纳总结为痔疾、便秘;腰腿拘急疼痛、脚气[1]。此外,本穴还广泛应用于肩关节周围炎、落枕等疾病的治疗中。
对于这些治症的机理,则多从经脉、经别、经筋循行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解释。足太阳经脉循行“夹脊,抵腰中”,故能治疗腰背痛;其经别“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故本穴主痔;进而联系直肠,促进其对食物残渣的推动力,故能治疗大便难,瞋胀[2];足太阳经筋“从腋后外廉,结于肩……肩不举”,故能治疗肩周炎;足太阳经病候有“鼽衄”,故能治疗鼽及头热鼻衄等症。虽然其能够解释部分治症,但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杂病法穴歌》中有“心胸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的记载,考其同时代的《席弘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中也有类似记载,可见以承山穴调理饮食是明代的普遍认识,并非一人一时之言。而承山穴的这个主治,在当今针灸临床中鲜有应用。且自现代以来,承山穴主治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有学者报道承山穴注射药物治疗肾绞痛,止痛效果明显[3]。本穴还被广泛应用于痛经的治疗中,亦即古代所载“小腹痛”的范畴,其机理不明,多认为本穴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4]。
可见单从经脉、经别、经筋循行的角度出发,不能够较全面地解释承山穴治症,不能较好反映出承山穴的全貌。最重要的是,没有点明承山穴在足太阳经中的特异性,对较为全面地理解承山穴构成了障碍。
承山穴作为气街理论中少数几个明确指出的具体穴位之一,气街理论对于其治症的确定及临床应用必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气街作用的相关特点也必能在本穴中得到较为完整的体现。总的来说,气街理论点明了承山穴在足太阳经中的特异性。即其作为胫气街之一,具有调理胫部经气,影响足六经,进而联系其余三气街而调理全身经气的作用特点。此外,《灵枢·动腧》篇在论述足少阴脉动时指出“冲脉者……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张志聪注释:“‘邪入腘中’者与太阳之承山踝上以下也”[5],明确了冲脉与承山穴的联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之海,二者的联系对本穴的治症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就承山穴的探讨而言,理应建立在足太阳经的一般特征与气街特异性相结合的基础上。
诚然足太阳经的经脉循行过腰、经别至肛,然而这只是足太阳经的一般特征,并不能成为本穴在治疗上述部位相关病症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依据。只有结合承山穴作为胫气街之一畅通经气的特性,才能够较好说明其中原因。足太阳经病候中有“鼽衄”一般特征,诚然可以通过其“起于鼻,左右相交于頞中”来认识[6],然而只有结合承山穴调整胫气街,进一步影响到头气街,从而畅通头部经气的特性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解释“鼽”与“头热鼻衄”的主治。胫部经气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不能濡养筋骨而表现为战栗不能久立,使用本穴能够畅通经气,恢复气血运行,筋骨得气血濡养,本症自然消失。足六经经气逆乱于下,气机紊乱,运行失常而表现为少腹痛引喉咽,取用本穴疏导经气,使气机复常而取效。腹部经气阻滞、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可以出现疼痛,现代所谓肾绞痛一病的病机不出其外。气机紊乱于胃腑,则可表现为不思饮食;在大腹可表现出大便难、瞋胀;影响少腹则可波及胞宫,由气及血,气血不和而出现痛经,承山穴能够通过调整足六经经气并借以畅通腹气街,从而贯通经气,故而有上述主治。本穴治疗痛经亦与冲脉作用有关,而脚踹酸重,踹如裂,脚急跟痛足挛则为本穴的局部效应。
由此可见,气街理论在承山穴中的应用能够完整体现出其作用的特性及其对于临床的价值。这样结合气街理论,把所属经脉的一般规律与气街特异性联系起来对承山穴的解读较之单一的认识,则更为全面。
气街理论指出了承山穴在足太阳经腧穴中的特异性即胫气街之一,其对于承山穴治症及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功能内涵及作用特点完整体现在承山穴中。所以只有把足太阳经一般特征与气街特异性相结合,才能全面地理解承山穴。
[1]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37-138.
[2] 柏洁,林锓武.针刺承山穴为主治疗便秘[J].针灸临床杂志,1997, 13(8):38-39.
[3] 张海鹰.黄体酮承山穴注射治疗肾绞痛40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9,12(2):103.
[4] 刘书坤,李志刚.承山穴的临床应用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08, 24(5):31-32.
[5] 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417-418.
[6] 吴绍德.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5-57.
2014-02-20
丁宁(1990 - ),男,2013级硕士生
李瑞(1963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005-0957(2014)12-1167-02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12.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