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兆君从气池辨治儿科疾病经验

2014-04-05 12:32:26张洪敏阎兆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精气痰饮五脏

张洪敏,阎兆君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山东 济南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山东 济南250014)

气池位于眼平视时瞳孔下1寸部位,相当于眶下孔之处。医家董罕认为“气池红,主伤风,传变在脏,三焦有热证”。东垣在《兰室秘藏》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受于脾,贯于目。……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认为脾虚可引起气池的变化。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凭借目之见症以确定病位、揭示病机、鉴别病证、判断病势。钱乙论目之说,可帮助以目诊诊断小儿疾病,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解剖学分析,人眼睑皮肤是人体皮肤中最薄的部位,皮下组织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眼睑部血管丰富,且血管支相互吻合,睑内有两个静脉弓和两个动脉弓,故血流变化时最易表现在此处。阎兆君教授认为,可从气池的色泽、范围变化趋势辨治儿科疾病。

1 病因病机

“五脏之精气皆输注于目”,任一脏腑精气盛衰皆会体现在气池的色泽变化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病理特点表现为“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故小儿气池的变化与五脏气血变化皆有关系。从肝论述,《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从心论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从脾论述,五轮学说认为眼睑属脾,《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故称为肉轮;从肺论述,《幼幼集成》云“小儿久嗽,其目两眶肿黑”,小儿咳嗽日久,肺气不足,宣肃失调,眼脉不畅,血凝目下,则眼胞青黑;从肾论述,《圣济总录》提出“肾肝虚眼黑暗”,肾之精气通过对任脉的充盈而上荣于目,任脉从咽喉部上行后,经过两面颊到目眶下,肾阴虚目失养,则浮现本色黑于目周。外感六淫、饮食内伤及先天禀赋不足皆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津液不偱常道、痰饮停聚、气滞血瘀,从而导致气池变化。

2 辨证分型

脾气虚弱型:气池色黄,症状可见于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肾虚痰饮型:气池暗亮,症状可见于腰膝酸软,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畏冷肢凉,腹部胀满,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肝郁化火型:气池色红,症状可见于情志抑郁,善叹息,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串不定;或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气滞血瘀型:气池淤暗,症状可见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或疼痛,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舌有紫色斑点,脉弦涩。

3 论治要点

脾气虚弱:色黄为土色,病位在脾。本证多由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吐泻太过,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所致。治疗上宜健脾益气。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以补气升阳,食少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以消化食积,胃脘痞闷、食欲不振者加砂仁、白蔻仁以醒脾和胃。

肾虚痰饮:气池皮薄暗亮,痰饮停留之象。《灵枢·水脏》曰:“水始气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气之状。”久病损伤肾阳,或素体阳气虚弱,气化无权,水湿泛溢所致。肾主水,水液的代谢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治疗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加减。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五味子以敛肺止咳;若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或再加吴茱萸、半夏以助温胃止呕。

肝郁化火:气池色红。朱震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指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情志不随,肝郁化火,或因火热之邪内侵,或他脏火热累及于肝,以致肝经气火上逆。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方选四逆散加减。化热重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心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

气滞血瘀:气池暗瘀,为气血运行不畅之象。《血证论·吐血》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情志不舒,忧郁悲伤,思虑过度,而致气机郁滞,血凝不畅;痰饮、淤血、宿食、蛔虫等阻塞而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治疗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机郁滞较重者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气止痛。

4 预测疾病发展

阎兆君教授强调气池是局部体征,可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作为参考,不可作为辨证的绝对指征。“辨征不在位而在势”,体征的变化趋势可预示疾病的发展过程,注意观察气池的色泽及范围程度可提示疾病的预后。根据气池的范围可进行分度,气池不超过瞳孔为Ⅰ度,气池超过瞳孔为Ⅱ度,气池布满整个眼下眶为Ⅲ度。气池的分度不同代表疾病预后不同,Ⅰ度预后较好,及时用药及注意饮食护理病程较短;Ⅱ度,预后中等,病程相对偏长;Ⅲ度预后较差,病情较长且病情容易反复,饮食需严格控制。

5 典型病例

张某,女,4岁。反复咳嗽1个月,以晨起为主,痰白清稀,面白无华,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纳谷不香,舌淡苔白,脉缓。气池 Ⅱ度,色黄。诊为咳嗽(脾气虚弱)。治以健脾补肺,益气化痰。药用党参12g,白术24g,茯苓24g,陈皮9g,山药24g,半夏9g,薏苡仁18g,桔梗9g,甘草6g。4剂,水煎,分早晚温服。4天后诸症缓解,咳嗽明显减轻,面色好转,舌淡苔薄白,脉细。气池Ⅰ度,黄色减轻,继服上方4剂,诸症消失。

猜你喜欢
精气痰饮五脏
养生箴言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失眠与五脏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24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6
植物活体状态精气成分测定方法与估算模型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山西青年(2017年22期)2017-01-29 22:56:2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8
中医痰饮致悸论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