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术后感觉异常的危险因素及处理

2014-04-04 20:06赵杉贺石生张海龙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背根孔镜椎间

赵杉,贺石生,张海龙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6;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

椎间孔镜术后感觉异常的危险因素及处理

赵杉1,2,贺石生2*,张海龙2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6;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手术并发症:术后感觉迟钝(post-operative dysesthesia,POD)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发生的18 例椎间孔镜手术后PO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 例,女5 例;年龄18~45 岁,平均31 岁。其中L4~5椎间盘9 例,L5S1椎间盘7 例,L3~4椎间盘2 例。结果18 例POD患者随访观察3个月,除1 例L5S1患者术后长期存在POD症状外其余17 例患者全部经过术中、术后积极处理症状在短期内(3个月)获得好转,恢复到工作当中。结论通过术中及时处理,缩短操作时间,进行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附近减压,术后运用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微循环,功能锻炼,甘露醇脱水减轻神经根水肿,绝大多数POD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缓解,尽快回到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椎间孔镜;术后;危险因素

术后感觉迟钝(post operative dysesthesia,POD)是椎间孔镜手术比较特异的并发症,是由于对上位神经根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刺激,从而导致的术后患肢与术前不同皮节的神经损害症状,术中、术后一旦发现,应该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果处理不当,导致DRG严重损伤,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共发生POD 18 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 例患者,男13 例,女5 例;年龄18~45 岁,平均31 岁。其中L4~5椎间盘9 例,L5S1椎间盘7 例,L3~4椎间盘2 例;其中极外侧型1 例,旁中央型9 例,中央型5 例,椎间孔型3 例;其中椎间盘镜手术术后复发再行椎间孔镜手术1 例。1.2 18 例患者发生POD的原因及分布 术中电凝后出现下肢神经症状4 例,穿刺过程中出现神经症状2 例,置入套管过程中出现症状7 例,术中未出现症状术后出现症状5 例。

1.3 处理 18 例患者中,术中电凝过程中发现下肢明显神经刺激性表现者4 例,当即移动工作套管,避免背根节的暴露,除止血外避免对上位背根节位置的电凝操作;2 例患者穿刺过程中出现神经症状,当即改变穿刺方向;7 例患者置入套管过程中出现症状,当即采用浮动收缩技术[1](floating retraction technique,FRT)技术,避免工作套管对DRG的直接、长时间压迫。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甘露醇脱水减轻神经及周围组织水肿,20%甘露醇250 mL、Bid连用3 d;常规运用地塞米松20 mg 3 d,10 mg 2 d,5 mg 1 d;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等;神经营养药物:弥可保,静脉滴注2周后改用口服3个月;加巴喷丁改善症状;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

2 结 果

18 例POD患者观察3个月,除1 例L5S1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外其余17 例患者全部经过相应处理后短期内症状好转,逐渐恢复到日常生活当中。

3 讨 论

3.1 POD的发生率及其原因 有文献报道,POD的发生率低于5%[1,2],本中心发生率为11%(18/153),POD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对上位神经根DRG的直接刺激或者压迫导致DRG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损伤[1]。本组POD发生率要高于相关报道,这主要是由于椎间孔镜学习曲线较长[3],初期阶段技术操作相对不成熟,从而造成DRG的压迫可能性变大。其他如穿刺次数多、时间过长;术中辨别镜下组织失误,止血过程中电凝失误等都是POD发生的原因。另外,术前预防策略不足也是发生率高的原因,比如没有通过核磁进行相关测量[4]。

3.2 POD的危险因素 Ahn等[5]认为,POD的发生主要是术中过度刺激或损伤神经根和神经节造成的,因此会造成工作器械对DRG压迫损伤的因素都是POD的危险因素。椎间孔大小:Hasegawa等[6]认为,椎间孔小于15 mm可认为有椎间孔狭窄,Joimax工作套管的直径是7 mm,DRG的大小一般为4~6 mm[7],所以椎间孔小于13 mm是发生POD的高危因素;腰骶部的神经根的解剖变异最先由Zagnon等报道,变异的神经根也会导致POD的发生[8];腰椎有手术病史的患者椎管会形成黏连,二次进行椎间孔镜手术时造成神经根损伤的概率增大,也是发生POD的高危因素;Castellvi等[9]将腰骶部解剖变异分为Ⅳ型,腰骶部的解剖变异也会增加POD的发生率。

3.3 POD的防治措施

3.3.1 麻醉 采用局部麻醉,便于术中观察患者下肢的运动感觉症状,以便及时观察神经损伤的情况。

3.3.2 手术方法 采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进行手术操作,TESSYS技术是由HOOGLAND等[10]推荐的技术,他通过磨除部分小关节增加了椎间孔的操作空间,使得椎管内的空间可视,并且能够在直视下进行椎管内的操作,而且TESSYS技术增加了操作管道与背根节之间的距离,发生POD的可能性减少。

3.3.3 术前措施 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MRI、X线片等,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根据MRI测量的神经根与关节突之间的距离决定是否能够进行椎间孔镜手术[4],术前测量患者椎间孔的大小,观察有无腰骶部解剖变异的存在,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

3.3.4 术中措施 如果在术中穿刺时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要立即停止有关的操作,改变穿刺方向,可静脉快速滴注甲泼尼龙一支。置入导丝后一定要逐级扩管,避免周围软组织的牵拉导致DRG损伤。环锯磨除关节突过程中要注意顺神经根方向旋转,在退出环锯过程中也要沿着原方向旋转而不是逆向旋转。置入工作套管时采用FRT[1]技术。减少灌注液的压力,避免硬膜外高压的发生,减少神经的缺血。术中靠近上位神经根的部位慎用电凝操作。术中止血充分,避免术后局部血肿形成从而造成压迫。对于二次手术患者,操作时要仔细辨别疤痕组织与正常组织,牵拉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下肢症状。

3.3.5 术后措施 甘露醇脱水减轻神经及周围组织水肿,20%甘露醇250 mL、Bid连用3 d;常规运用地塞米松20 mg 3 d,10 mg 2 d,5 mg 1 d;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等;神经营养药物:弥可保,静脉滴注2周后改用口服3个月;加巴喷丁改善症状;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

其中1 例L5S1患者症状缓解较慢,考虑与L5S1的特殊解剖结构[11],如肥大的横突、增生的关节突以及髂骨的阻挡导致反复穿刺,操作时间较长,从而导致DRG缺血时间较长,损伤较重有关。

[1]Cho JY,Lee SH,Lee HY.Prevention of development of postoperative dysesthesia in 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discectomy for intracanalicular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oating retraction technique[J].Minim Invasive Neurosurg,2011,54(5-6):214-218.

[2]Ruetten S,Komp M,Merk H,etal.Use of newly developed instruments and endoscopes:full-endoscopic resection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s viathe interlaminar and lateral transforaminal approach[J].J Neurosurg Spine,2007,6(6):521-530.

[3]Wang H1,Huang B,Li C,etal.Learning curve f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depending on the surgeon′s training level of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3,115(10):1987-1991.

[4]Choi I,Ahn JO,So WS,etal.Exiting root injury in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reoperative image considerations for safety[J].Eur Spine J,2013,22(11):2481-2487.

[5]Ahn Y,Lee SH,Park WM,etal.Posterolater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foraminotomy for L5-S1 foraminal or lateral exit zone stenosis.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2003,99(3 Suppl):320-323.

[6]Hasegawa T,An HS,Haughton VM,etal.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critical height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foramina.A cryomicrotome study in cadavera[J].J Bone Joint Surg(Am),1995,77(1):32-38.

[7]张勇,杜勇,杨汉丰.背根神经节解剖及其成像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34(1):32-34.

[8]刘淼,王振汉.腰骶部神经根解剖变异所致神经根症状的多变性[J].中华骨科杂志,1994,14(4):230-232.

[9]Castellvi AE,Goldstein LA,Chan DP.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umbar extradural defects[J].Spine,1984,9(5):493-495.

[10]Xin G,Shi-Sheng H,Hai-Long Z.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the YESS and TESSYS techniques of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discectomy[J].Clin Anat,2013,26(6):728-734.

[11]Choi G,Kim JS,Lokhande P,Lee SH.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by transiliac approach:a case report[J].Spine,2009,34(12):443-446.

1008-5572(2014)11-1051-02

R619

:B

*本文通讯作者:贺石生

2014-06-11

赵杉(1982- ),男,主治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15600。

猜你喜欢
背根孔镜椎间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鞘内注射ZD7288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痛及血糖的作用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志对DPN大鼠背根节神经元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