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25200)陈燕
化疗通过杀伤肿瘤细胞延长了无数癌症患者的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中,化疗药物也对人体正常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能力。化疗的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主要是对肿瘤患者进行静脉给药,静脉给药过程中化疗药物的配制对其疗效、副作用有很重要的影响。药剂人员充分掌握化疗药物配制的影响因素及化疗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指导临床合理配置与应用,对提高化疗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有积极的意义,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1 药物溶媒对化疗药物的影响 常用的溶媒包括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有些药物只能用生理盐水溶解,若用葡萄糖溶解则会产生沉淀,如足叶乙甙,而有些药物则必须用生理盐水稀释,不但能提高疗效还能降低肾脏的毒性,如顺铂。生理盐水作为溶媒的药物有:丝裂霉素、氮芥、环磷酰胺、长春花碱酰胺、博莱霉素、亚胺锟、替尼泊甙、顺铂、表柔比星、氟达拉滨、柔红霉素、依托泊苷、长春瑞滨、羟喜树碱等;葡萄糖作为溶媒的药物有:门冬酰胺酶、光辉霉素、抗癌锑、甲氨蝶呤、奥沙利铂、卡铂、吡喃阿霉素、秋水仙碱、丙脒腙、氮烯咪胺;既可以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媒也可以用葡萄糖作为溶媒的药物有:环胞啶、门冬酰胺酶、阿糖胞苷、氟脲嘧啶、更生霉素、帕米膦酸二钠、米托葸醌、亚砷酸、吡柔比星、卡氮芥、阿克拉霉素、紫杉醇、格拉司琼、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替尼泊苷等。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的稳定性及降低药物副作用有明显影响[1]。
1.2 溶解方法对化疗药物的影响 有些化疗药物必须适当加热才能促进其溶解,如环磷酰胺,米托蒽醌等,对于这样的药物应该将安瓿放置于热水中适当加热,待其溶解后使用。有些则切记不能摇动,如门冬酰胺酶,速溶性的阿霉素。因此,选择适当的溶解方法对化疗药物发挥其疗效有重要的影响。
1.3 配制时间对化疗药物的影响 药物在溶剂中的稳定性涉及许多方面因素,如药物本身的结构、晶型、PH以及溶剂的极性、渗透压等,还涉及到配制时的室温等外界条件[2]。各种化疗药物的稳定性大有不同,有些药物稳定性较好,可维持8h左右,有些药物稳定性较差,需配制后马上使用,如氮芥在溶解后5~8min内失效,应现配现用。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应为了方便而大量配制备用。
2.1 静脉炎 化疗药物反复刺激血管,可使平滑肌痉挛,损伤血管内膜,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常常表现为打针处静脉红肿、发硬结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静脉阻塞,患侧皮肤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等。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可在化疗时,选择那些弹性好,粗而直的血管,自肢体远心端开始向近心端,尽量避免一条血管反复静脉穿刺刺激,同一条静脉穿刺间隔3~4天为宜,可在手足交替穿刺用药,以利于血管的自我修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可先用生理盐水冲管,然后再输注化疗药物,减少局部刺激。在病人化疗时,应严密观察输注部位是否存在药物外渗,如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停止输注,使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的生理盐水混合溶液进行局部封闭。此外,在两种化疗药物输注之间及化疗药物输注结束时也应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两种化疗药物先后输注时,应先输注毒性大刺激性大的化疗药,再输注毒性小刺激性小的化疗药物。在输注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可用热水袋进行局部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化疗药物持续刺激同一部位。静脉穿刺后应正确固定针头,避免针头刺破血管壁,拔针时,应注意按住血管壁,快速拔针,避免药液从针孔中外渗,并持续按压针孔2~5min,避免皮下出血,影响血管修复。也有研究指出[3],在化疗前用75%将牛黄解毒片调成糊状进行局部外敷10min左右,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2 骨髓抑制 大多数化疗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在患者进行化疗时,需严密关注患者的白细胞数目。早期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当骨髓抑制严重时,可表现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均降低。患者感觉周身乏力、发热、出血等症状。因此,当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时,应注意观察其体温变化,防治其感染,减少家属探视,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转移到单人病房。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时应戴口罩,防治交叉感染。患者注意保持口腔、肛周及会阴部位清洁。嘱咐患者使用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大豆制品、蔬菜、蛋类等,避免进食过硬、过热、粗糙带刺。如患者血小板降低时,应嘱咐患者减少活动,活动时要慢活动,预防出血。若患者感觉头痛、恶心则可能是颅内出血,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3 消化道反应 胃肠道毒性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常在用药后2~26h内发生,患者自觉恶心、厌油,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呕吐纳差等症状。因此,在化疗期间止吐剂的应用尤为重要。杜涛[4]研究表明,在化疗期间使用恩丹西酮加康复新液能控制化疗药物引起的迟发型恶心呕吐,恩丹西酮加康复新液能有效阻止化疗药物对中枢及胃肠道5-HT3受体的刺激,降低呕吐、食欲不振的发生率。段连风等人[5]研究发现,半夏散可有效防治白血病化疗性消化道反应。对于消化道反应严重的患者,可建议其在接受化疗前2h内避免进食,避免食用调味浓厚的食物和油炸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热过冷的食物刺激消化道。对于使用顺铂类药物的患者,由于其损伤味觉,导致患者自觉口中苦涩和金属异味,庄虔英[6]提出可食用鱼及藻类食物缓解。
2.4 口腔黏膜溃疡 口腔黏膜溃疡是化疗时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本身虽然并不严重,但其造成的疼痛和进食困难可给患者造成心理影响。不同化疗方案均可造成口腔溃疡的发生,一般发生率可达18%~23%。可嘱咐患者在化疗期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在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减少有害菌浓度,保持口腔清洁,刷牙时应使用软毛牙刷。化疗时局部涂思密达可预防口腔黏膜溃疡的发生。化疗时,患者可在口中持续含冰块,使口腔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浓度。一旦发现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的溃疡、充血、水肿,应停止刷牙,用华素片、洗必泰或1%的双氧水漱口。若溃疡形成,可在漱口后局部涂抹利多卡因,以减少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正常进食,减少疾病带来的损耗。
2.5 脱发 化疗后导致脱发,影响患者形象,尤其给女性患者带来心理障碍。化疗脱发主要发生在化疗开始后14天内,应提前告知患者,嘱其可通过带帽子或假发来修饰外表,并告知其脱发只是暂时的,停药后头发还可以再生,消除其心理疑虑。
2.6 其他化疗反应 其它化疗反映如皮疹、变态反应、电解质紊乱、肝肾损伤、不孕不育、抑郁等。应对化疗患者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除在疾病方面加强护理外,更应与患者多交流沟通,消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种种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总之,化疗药物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也给医务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医护工作者应采取切实措施,促使化疗药物效果达到最大化,并预防患者在化疗药物使用过程中产生各种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