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柏森
翻阅《中国电视报》,在“史海钩沉”栏目下有一篇《纪晓岚与〈四库全书〉》的文字,注明是根据《百家讲坛》提供的素材整理而成。
如何评价《四库全书》和纪晓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由专家们去研究。这里想说的是:作为学术性的栏目,且以《百家讲坛》之名介绍“国学“知识,却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实属不解。
乾隆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出发,对于纂修《四库全书》极为重视,多次颁发谕旨。文中引用了其中的这样几句:“择其中罕见之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寿之梨枣,以广流传。余则选派誊录汇缮成编,陈之府册。所有各家尽到之书,俟校办完竣日,仍行给还原献之家。钦此。”接着,编者解说道:“就是说向天下征集书,重要的书,朝廷会给书的主人一点钱,不多,也就买点梨枣的钱,不重要的书,就不给钱了。……”稍有传统文化知识,都知道古代以雕版印刷书籍,因为多选用梨木和枣木来雕刻书版,故以“梨枣”代指书版。乾隆的意思很清楚,是说“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要雕版印刷,以广流传。
文中又引用了纪晓岚在《四库全书》编完后写的一首诗:“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竭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这首诗是写他作为总纂,消磨十余年光阴的艰辛与感慨,表现了十分沉痛的心情。首句是说他阅读校对十万余件书稿。牙签,以象牙制作的标签,古代用于卷轴之首,也指书籍函册封面标签。次句是说他没日没夜不停息地著录缮写。玉蟾蜍,用以贮水磨墨的水盂。第三句是说书成人已老。古代以竹简写书,先将竹简烘烤出汗,便于书写,且不生虫。编者对此一无所及,却将“牙签”误解为今日剔牙齿用的竹木小签,说“他把书看成牙签,觉得自己就跟天天玩牙签似的。”纪氏地下有灵,能不啼笑皆非?
编者的本意是普及“国学”知识,可是才沾了点“国学”边,便连连出错,岂不事与愿违?我以为最根本的是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有了负责的态度,遇到不易读的文字,多读几遍,实在不懂,翻翻书,或问问人,真正读懂了再写,千万不可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