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飞
摘要:优化“活动与探究”教学策略,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了解“活动与探究”的功能和目标是教学策略优化的前提;以学生为“活动与探究”主体是实现教学策略优化的关键;重视学情差异是实现教学策略优化的保证;优化“活动与探究”活动是实现教学策略优化的目的等方面深刻论述了“活动与探究”栏目教学策略优化。
关键词:初中化学;活动与探究;策略优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3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科学探究”在新修订的九年级化学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渗透在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中;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和主要的学习内容。为此,人教版2012年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共设计了8个实验活动(简称“活动”)和21个科学探究(简称“探究”),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教师在掌握新修订课标内容和准确理解新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新思路、新理念的基础上,正确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省级课题《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活动与探究”栏目教学策略研究》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解“活动与探究”的功能和目标是教学策略优化的前提
要进行“活动与探究”教学,只有对“活动与探究”栏目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了解教材中“活动与探究”的功能和目标,才能对“活动与探究”栏目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将新修订课标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对新修订的人教版教材中29个“活动与探究”栏目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它的功能和目标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1)训练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表述与分析能力,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灭火的原理”、“金属活动性顺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等;
(2)训练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等;
(3)初步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如:“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灭火的原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等;
(4)培养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力,如:“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溶解度曲线”、“认识有机化合物”等;
(5)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化学知识的理解,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如:“自制酸碱指示剂”、“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等。只有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每个“活动与探究”所要达到的功能和目的,才能有效地组织好教学策略,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为“活动与探究”主体是实现教学策略优化的关键
学生是“活动与探究”中各种行为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探究性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活动,都要处理好教师的引导、示范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关系。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活动与探究”功能和目标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而对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描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描述能力。于是笔者在做探究实验前就为学生编制好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用规范的化学书面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设计如下页的观察记录表。
实验结束后,对同学们说:“看到同学们都在积极主动地探究、记录,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每个实验探究小组派代表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看哪个小组观察细致、描述准确。老师这里也有一根蜡烛,在实验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屏幕上就是老师观察到的内容,请大家对比一下你和老师观察的现象和描述,同时对老师观察的现象和描述做一下评价。”通过对比,同学们感到茫然。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同样的蜡烛,同样的实验,为什么同学和老师观察到的现象不同呢?是因为同学们观察无顺序、不仔细造成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再做一次实验,睁大眼睛,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再仔细观察、补充记录,再进行一次展示。”学生展示完毕后,笔者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将蜡烛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从新填如上表中。
在“活动与探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能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可看出,在“活动与探究”教学中,教师引导行为的“度”非常重要,不同教学策略,就是体现在对这个“度”的把握上。只有正确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重视学情差异是实现教学策略优化的保证
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往往存在明显的学情差异。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学情差异,会造成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在教学“活动与探究”课程中,应把握好不同班级学情这个“度”,分别制定和选择不尽相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班级探究的“度”要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于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探究型题,更要注意探究的梯度。本学期笔者带两个班的课,其中一个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而另一个班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对这两个不同班级在教学《探究灭火的原理》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易灭火器,笔者就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的班级采取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对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动手能力不强的班级采取设计阶梯问题加以引导,如:(1)从P130图7-8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3)根据这一原理你能设计一个简易灭火器吗?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最后学生自己设计出方案。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学情。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探究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在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设计:
(1)向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表面皿置于桌面上,在表面皿内一端A滴入1-2滴;然后在表面皿内离A稍远处B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在表面皿内离A最远处C滴入1-2滴浓氨水(如图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记录现象,并作出解释。C点氨水中氨气分子会进入B点酚酞溶液中,是否也会进入A点水中呢?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这一步是为基础好,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设计的)。
四、 优化“活动与探究”活动是实现教学策略优化的目的
制定教学策略、组织探究活动,还要根据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活动组织方式。对于以训练基本实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探究活动,应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时间体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如:在教学《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中,笔者采用2人一组,每组准备两支试管,两个集气瓶。实验室时,先让其中一个学生操作,另一个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然后再进行交换操作和记录。而对于以观察分析为主的探究,为了节约药品和时间,采取6人一组在课堂上进行。如:《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加深有关化学知识理解耗时较长的探究,采取家庭实验方式进行。如:《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的探究,布置学生在家里找不同品牌的洗发剂和护发剂进行实验。同学们兴致高,同时也有很多家长积极参与,协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总之,在“活动与探究”教学中,要根据每个“活动与探究”的功能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亲自经历、体验;在历练中领会,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这样的教材策略才是优秀的、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