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玲
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学习主要是读,通过读感悟文章从中得到理解,通过读获得赏析,通过读获取写作技巧。古人的成熟读书经验,仍然是我们今人的借鉴学习之处。新课标也强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读学生兴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由此可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何等重要。古人学习主要是读,通过读感悟文章从中得到理解,通过读获得赏析,通过读获取写作技巧。古人的成熟读书经验仍然是我们今人的借鉴学习之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由于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朗读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文章的理解。朱教仁教授说过:“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通过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一、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去学习,作为阅读同样需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否则他們也会不愿意去朗读,更是流于形式,也就谈不上读的作用和效果了。这样就要求老师要时刻激发学生的读的兴趣感,采取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读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应该以过去自己在读的方面所受的利益讲给学生,以便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还可以讲述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喜欢读书的人故事。他们自然就会对那些人产生崇拜的心理,以及对书要读的渴望,形成与书交友的强烈意向。除此,教师还应该多组织一些朗读竞赛,开展读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小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阅读意识。特别是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导语激趣的方法对学生培养读的兴趣,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比如,在执教《人桥》的时候,我首先说道:同学们对“桥”并不感到陌生,你知道桥是用什么建造的吗?他们都回答说了不同的桥梁用不同的材料构建的……接着我就说: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不是同学们所说的那些材料建筑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那就是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我们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敌人,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用人体做桥梁,使进攻的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于是,同学们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自己就积极主动地去读文章了学生读的动机就自然被激发起来了,更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指导学生要熟读
文章的朗读必须要读得滚瓜烂熟,甚至达到背诵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以熟读是学习好语文的关键所在。假如一个读起来丢字落字,磕磕巴巴,语无伦次,就很难谈得上对课文融会贯通,一目了然了。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能够把文章这种“外部语言”变为人们头脑里的“内部语言”,需要在大脑的皮层下留有较深的沟纹,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人们进行反复地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这也正像我们都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自己的名字谁也不会忘呢,就是因为经常听记。由此就可知,学生的朗读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熟读,让他们反复地去泛读,经过读熟后还要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口去念,用耳朵去听,这样下来文章的内容就自然会牢固地掌握了。然后还得让学生去进行朗读的质量提高,让他们能够有情感地去朗读,有表情地读,达到非常流畅,当他们感到自己的朗读很好的时候,他们就会进入自我陶醉的状态,他们就会非常喜欢朗读了,朗读的习惯也就会养成了。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编者千思万想而选择最佳的文章,它们在结构安排、选题立意、选词造句,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是美味佳文,这对学生知识提升和写作水平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珍惜这些美好佳文,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去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这些文字的理解、感悟、运用,等等。这些要求都可以通过读达到目标。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读,做到发音准,咬字清,声音响亮不重复,理解意思带感情。在此基础上,老师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对于疑难问题给学生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
三、教师要提高范读水平
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当然指导朗读的方法很多,如轮读法、接读法、领导读、伴读法、交互读、分组读、指名读、抽签读、单读、对读、表情读,等等。在众多的朗读方法指导中,我认为范读应该是首要的,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关键,通过范读老师能够指导学生怎么去读,老师的那种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的朗读,会让学生模仿。通过范读会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读错的词句,不能把握感情基调的句段等都很好地做出标准,它能充分展示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主要是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范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富有感情的口头语言,不仅使学生在跟读和听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和断句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文中不同人物、不同感情色彩的语句的朗读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学习兴趣。由此,作为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功底,把朗读水平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的朗诵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多研究读的方法,多进行实践探讨,努力挖掘教材,领会大纲的要求,通过较多和较好的朗读训练,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读的水平提高,让学生喜欢读,通过读能够更好地学好语文。这样,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抄写、组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学生们通过熟读背诵而自得的充满灵性的感悟,是乐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