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作文修改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就小学生自改作文的尝试与探索谈几点看法。
小学作文自改作文自改方法自改兴趣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一交了事,有的教师抱着学生作文做红笔满篇的精批细改,但作文发还学生后,学生往往不怎么看,有的只是看一下评语,有的只是改一下错别字,就塞进书包,极少有学生能去好好领会和揣摩评语,更少学生能总结经验教训,修改或重写。叶圣陶先生曾痛心地说过:“教师作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这可以说是对传统作文教学弊端的正确反思。传统的观念需要变一变,如何变呢?叶老主张,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上,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
一、激发自改兴趣,引导学生乐于修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如,我国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精雕细琢的故事,王安石数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等。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结合班队会,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也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故事,开故事会。这样,就把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融于这些故事之中,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激发起来的兴趣,如果不注意保持下去,学生往往会觉得偶尔修改自己的作文蛮有意思的,过后又把自主修改忘到脑后,甚至不再问津,针对小学生持久性差的弱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不断保持和增进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兴趣。如,开办“名医诊所”让学生们充当“小王安石”“小贾岛”,对同学作文中出现的毛病列出清单,并开出“处方”——即修改意见,再让其自己“对症下药”——修改。有时,针对某篇毛病较多的学生习作,就让全班学生都来当一当“名医”,来个“群医会诊”,开出“小马虎病历卡”——习作中各种应修改之处。还有寻找“小老师”的活动,设立“文章病员”专栏,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修改、编辑板报、广播稿、队活动串词等等。如此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角色的乐趣,领略到修改作文的必要,修改作文的兴趣就会不断持续,更趋高涨。
二、教给自改方法,指导学生尝试修改
以往的作文教学流程一般是“老师指导——学生写——老师批改——老师讲评”。在这一过程中,是以老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代替了。而现在作文教学提倡以人为本,重实践,重过程,重视写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教会孩子主动自改作文的方法,并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
1.示范修改
学生初学修改作文,必须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我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利用多媒体投影,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删、添、改、调、换,进行修改示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过程,看懂每个修改符号的意思,使他们在今后自己修改和互相批改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讲评试改
即老师梳理出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评。这种讲评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抓审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这样,学生具体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悟出我该怎样改的道理。这种讲评,给学生指明了修改的方向,为学生修改作文铺好路,架好橋。
3.师生同改
课前,教师可选择一篇或几篇拟作修改的“病文”印发给每个学生,先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做好修改准备。上课时教师执棒,有学生提出建议,讨论修改,要求自圆其说,讲出这样修改的理由。教师则顺水推舟,引导点拨。师生同改,是为了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富有趣味性。在互相交流中,学生渐渐领悟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受到启发,及时总结经验。
三、掌握修改方法,养成主动修改习惯
作文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需要反复练习。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对这些方法有了切身的体验,才能真正掌握修改之术。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往前走,即放手让学生修改。
1.分组阅读批改,相互取长补短
互改时,可以是同桌双方交换修改,也可以是数人为一组共同讨论修改,还可以是组与组之间互相修改。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均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自己的力量;让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也能相应地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
2.重视修改过程,鼓励评议作文
评议比修改又深化一层,难度更大,但评议是修改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采用全班集体评议的方法,其程序如下:
(1)读文。让学生到讲台上朗读作文,并按如下标准予以量化:言语规范、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自然流畅并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可加适当的手势,读出语感。这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锻炼了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心理素质。
(2)听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台上高声读,台下认真听,并且边听边悟边记,对所读作文进行局面赏析(可以只记要点,表达时临时发挥)。可从六个方面有所选择地进行:评判习作的内容及生活体验;欣赏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笔录共鸣的情感与熏陶历程;抒写思维的启迪和联想想象;对其朗读情况品头论足;对所读作品提点儿合理化建议。这是一次集听话、思维、写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语文学习,又是进行评议的基础。
(3)评议。评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有所发现——发现自己写作的优势和个性;有所鼓励——鼓励自己树立写作的自信心;有所提高——博取众人之长,领悟写作真谛,自我改变,自我提高。评议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妙用情感效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还要授之以法,施之以范,指导学生会说善说,出口成章,启发他们对不同的观点开展必要的争鸣,允许作者阐明自己的体会和观点,允许评者做必要的补充和更改。事后整理自己的“评后记”。这既是对听、记、思的信息反馈,更是学生据理力争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过程。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之下乐于修改,在具体的方法指导下尝试修改,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自改习惯,成了修改作文的主人。学生改得主动了,教师批得也就轻松了,小学生的作文园地就会不断出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