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军
聋校传统课堂教学处于封闭、僵化、孤立的状态,不能给聋生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不利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借鉴普通学校课程改革经验,结合聋生特点,从开放教学方式方法、开放学习空间、开放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开展了开放型教学的试验与研究,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以开放的心态建立起以聋生为中心,以聋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促进了聋生自主发展。
开放型教学聋生自主发展所谓“开放”,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学封闭、僵化、孤立的状态,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联系,强调书本知识与客观事物、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更多地挖掘课程资源,解放教師,解放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以开放的心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动态的教学过程。
开放型课堂教学,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聋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活力,不断引导聋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着力培养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给聋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使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把开放型教学方式方法作为聋生自主发展的切入口
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以往的知识接受过程,实际是“填鸭式”、僵化的、封闭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简单的知识接受,已无法满足聋生的需求。只有真正实现以“聋生为主体”的教育,充分调动聋生的参与积极性,才能激活聋生思维,从而使聋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教学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能固守一种方式或方法,令聋生厌倦,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聋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多种形式和方法有机结合,使聋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增强参与意识。如在班级授课时采用“互动互助学习法”或“合作学习法”。双休日是聋生“减负”的主阵地。然而,“减负”不是让聋生在双休日里无所事事,或者随意进游戏厅、音像厅。学校为了规范和丰富聋生的双休日自主活动的质量,编写了双休日自主活动手册。该手册共分7个项目:特长活动,读书活动,手工制作,社会活动,家务活动,电视节目观看,家长意见。要求聋生简要记录双休日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同时要求家长对聋生双休日活动情况做出评论。聋生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些看似“玩”的活动却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直接经验获得的过程,是聋生既长知识又长能力的过程。
二、把开放学习空间作为聋生自主发展的突破口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人、小组、班级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其次,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营造一个开放的、现代的、视听结合的、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第三,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教室,可以让聋生置身于大自然或社会之中,走进更为广阔的课堂,使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聋生接受更多更新鲜的知识。拓展学习空间,有利于创设广阔的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
马克思说过“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开放型课堂教学主张为儿童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以下空间的开放。
1.教学空间的开放。开放教学空间,强调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横向联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互动的,聋生在多边交流中学到新知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然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更与新知识、新经验相联系。因此,当下课铃响起,聋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并没有结束,它要延伸下去;聋生的思维、情感等并没有中断,教师应引导聋生进行开放型的学习。如我校的语文、数学科的创造性作业,拓展了聋生的学习空间。随着现代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活力,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的融形、声、光、画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人——机——人”立体交叉的多向学习活动的环境,扩大了聋生的视野,学习的环境得以延伸。
2.思维空间的开放。“学贵有疑”,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开放教学要设置置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鼓励聋生不断生疑,大胆发言,为聋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大舞台,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如《草船借箭》一文,当船的一面受满了箭,调转船头的时候,图画中船中的人已看不见了,我抓住机会为聋生提供思维的空间:“这时候船里的人会怎么样?(分析鲁肃和诸葛亮的动作、表情)”。聋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大胆想象,在内心体验中正确地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了聋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教学时间的开放。在教学环节上不固守传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调整授课时间。上课铃响前,教学活动便开始了,聋生根据预习尽情地搜集与本课知识相关的资料。下课铃响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使课结束时仍敞着口,创设悬念,留给聋生继续思考的内容。
4.活动空间的开放。开放型课堂教学提倡多纬度多层次的活动化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大有可为。第一,充分感知,让聋生看得见。我们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师授生受”的格局,走出了聋生囿于书本“死读书”的局面。特别重视聋生的亲身感受。如讲《琥珀》一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在炎炎的夏日里,在户外久立,你身上会有什么状况发生?”“对的,松树和你一样,它也会出汗的。不过呀,它出的汗是松脂。松脂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些提问唤起聋生具体生活经验的回忆,进而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再现情境,丰富聋生的感受。第二,角色扮演,让聋生“够得着”。通过角色扮演培养聋生驾驭课文的能力,进一步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第三,启发思维,让聋生“摘得下”。教学相长,只有老师注重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聋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圆满发展,也才能摘得下悬在头顶的知识锦囊。
三、把开放教学评价作为聋生自主发展的升华点
教学评价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中的航标。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聋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更好地鼓励聋生主动学习和在其它方面得到发展,有必要实行教学评价的开放。
开放的教学评价,要求获得多角度的反馈信息,从他评转移到自评,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价主体由教师转为聋生自身,积极采用自评,发展聋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学评价决不能一个模式,一个方法,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评价置身于社会大环境,注重采取聋生评价、课堂观察、批改作业、专题分析、个案调查等综合评价手段,注意听取家长及社会反映。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灵活多样的方法,不要僵化守旧的信条;要活泼善思的学生,不要呆读死记的机械人。”这是我们实行开放型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教育活动和实际生活结合,才能解放聋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和大脑,扩大聋生的视野,造就出新时代敢立潮头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