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教育思想述略

2014-04-03 12:34:59闫志敏李卫朝
关键词:孔祥熙办学学校

闫志敏,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孔祥熙教育思想述略

闫志敏,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近代以来,一些仁人志士选择了从教育入手来实现救国救民的人生抱负,提出了“教育救国”思想。孔祥熙受其影响,创办了铭贤学校,并在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如中西融会贯通的办学思想;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服务乡村社会的实践精神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孔祥熙;教育思想;铭贤学校

对于孔祥熙,人们熟知的多是他实业家和政治家的称号,但对其投入的教育事业却少有人关注。纵观孔祥熙一生,他直接从事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终身重视教育,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我们以其创办的山西太谷铭贤学校为背景来进行梳理。

孔祥熙投身教育创办学校主要是受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如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宣扬的“教育救国”思潮影响,他认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富强,以及能否适存于现在之世界,是以文明程度是否发达以为衡。而文明之启发,则系于教育之振兴,故教育实为国家民族生命之根本。”[1]因之,他在留美归国后毅然决然投身教育事业,提出了“振兴教育”的口号,决心通过教育来开启民智、开通民风、改良社会。

一、中西融会贯通的办学思想

孔祥熙的办学思想中西合璧,既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借鉴了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是二者的有机结合。铭贤学校校训——“学以事人” (Learning for Service)即是中西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学以事人”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强调“经世致用”,“学”是为了“事”人,学习时必须考虑“致用”,不能为学而学。同时,孔祥熙又将欧柏林造福人类、服务大众的精神融入其中,丰富了其内涵。“学以事人”校训充分体现了铭贤学校培养“博爱济公、服务社会的人”的办学宗旨,是孔祥熙办学思想的集中反映。之后,孔祥熙也多次重申这一办学思想,在《铭贤学校三十年新刊发刊词》中再次强调“孔子之学,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泉,微言大义流衍数千年而泽化不衰。耶稣教之传播,尤足沟通中西文化启示人生真谛,养成牺牲、服务、积极为善之精神。铭贤之教育宗旨,实以孔学为经,耶道为纬,融会贯通,使青年学子循循然沉潜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范畴中,而不出乎规矩准绳。”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会通西方教育思想的好学、牺牲、服务精神熔铸而成了铭贤学校的办学思想。

不仅如此,这一中西融会贯通的办学思想贯穿了铭贤学校44年的办学历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孔祥熙对中国传统的私塾学校教育进行了改造,精心设计了小学课程。当时铭贤学校的课程既有语言(演讲)、读书、珠算、作文、写字、历史等科目,也有英文、地理、自然、数学、卫生、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中西兼备涵盖面广。为了保证教学达到育人目的,还为每门课程制定了教授原则、教授方法、培养目标等内容。在教学方面,孔祥熙学习和借鉴了西方通才教育模式。铭贤中学时期就推行了分科、分班、分级教学,并用学分制来考核学生,这一考核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方面,孔祥熙认为“……实习工作,是求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必经的阶段”,“要达到‘教育所以教人以为人之道’的目的……除在功课上灌以新的知识外,同时要利用种种场合,做实习上的工作。”[1]因之,他将中国传统的“学以致用”思想和西方近代教育所倡导的实践教学理念相融合,根据教学课程安排建立了各种实验室、实验工厂、实验农场供学生实践操作。另将实践科目计入总学分进行考核,学校规定“各种学科,每学期凡每周讲授一小时者为一学分,实验及实习工作以二小时至三小时为一学分。”而且在整个课程的学分统计中,实验和实习的学分要占到总学分的17%~23%,若完不成不准升级。可见,孔祥熙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

孔祥熙的这些举措既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契合了当时盛行的“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等思想,还将西方注重实践的理念融入其中,彰显了铭贤学校中西结合及教育要面向社会的办学精神。

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办学理念

“教授治校”是西方大学管理的基本模式,近代以来由教育家蔡元培等人引进,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成功实践,随后在其它各大学推行。孔祥熙作为当时留美归国兴办教育的著名人士之一,自然对“教授治校”这一办学理念深有感触,他认为“办学之有无成效,并非仅视校舍之如何宏丽,设备之如何完备,而尤视主持学校者及一般教员有何高尚的德行,以及其服务精神是否充分以为断。”[1]为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孔祥熙引进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者来校教学并参与学校管理。铭贤学校教员名单里既有国学功底深厚的儒生,如国文教员候之麟、赵昌燮、吴连城等,古文知识渊博且专意治学;也有留学归来的现代教育人士,如校长贾麟炳、代理校长梅贻宝、校务长吴克明、农科主任杨蔚、工科主任李海文(李廷魁)、会计主任刘恩俊、事务主任兼乡村服务部主任武寿铭等,都曾留学海外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他们阅历丰富又淡泊名利,视教育为终身事业。为了贯彻“教授治校”这一理念,铭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山西私立铭贤学校校董会组织大纲》(民国十七年六月通过民国二十四年正月修订)规定校董会成员的确定由铭贤学校校长、铭贤毕业生代表三人、欧柏林大学毕业生代表三人、特约校董四至六人共同组成。而校长的人选依《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校董会简章》由校董会选任,一旦确认,学校的行政事务通由校长负责,校董会不得直接参与。学校行政机构的三大系统,即教务处、训育处、总务处的主任人选依《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组织大纲》规定,均由校长聘请本校教授兼任。可以看出,铭贤学校组织机构的用人制度做到了选贤任能,且机构间层级清晰,权责明确,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管理理念。另外,铭贤学校还成立了教学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教授组成,只要是有关教学和学术方面的决策,校董会都会尊重教委会的决议案。这种民主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了教授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提高了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

在铭贤学校,学生自治是另一大办学理念。所谓学生自治,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定义“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2]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学校鼓励学生成立各类团体进行尝试,目的是培养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铭贤校内设有学生自治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有 “‘学术研究、书刊出版及艺术表演事项’、‘卫生及体育活动事项’、‘新生活规律之实践及秩序与纪律之促进事项’、‘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及生产劳动事项’”[3]等门类不同的活动。这种开放式的管理方式使得铭贤学校社团林立,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学术性社团,如国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会、宗教研究会、文艺研究会、语言练习会、科学社等;有文学社团,如海涛社、晨曦社、半夜钟社、火花社、呓语社等;有文艺社团,如体育会、新剧表演团、音乐团等;有社会服务社团,如童子军、团契、国耻运动纪念会、平民教育宣传会等。另外,为方便师生探讨学术、记录日常生活和校内要事,铭贤学校相继创办了《铭贤校刊》、《铭贤周刊》、《铭贤学报》等校内刊物供师生刊发,且题材面广、可选余地大。如《铭贤校刊》就有言论、时评、研究、记述、调查、文苑、批评、校闻、译著、通讯、杂俎等多个板块。这样一种包容开放的管理方式不仅激发了师生的研究及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生活,同时这一过程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孔祥熙“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办学理念为铭贤学校师生营造了一种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管理者和优秀学子。

三、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

孔祥熙一直倡导全面的人才培养思想。早在1916年,孔祥熙就对铭贤学生提出“诸君都是有为青年,德、智、体三育需兼并进,一项不可落后。要振奋迈进,则务使三育平行进展而后矣!”[4]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智识全面、体魄强健才能将所学奉献社会,服务民众。

在学生德智体三育中,孔祥熙首重德育,从创校之始就一再强调要注重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要“以德行为先”,不过早期他的德育思想主要偏向于基督教教义的宣讲,后期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才又回到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1939年,孔祥熙发表了《孔子遗教与民族前途》的演讲,认为:“我国文化的发扬,民族精神的培养,社会人心的维系,以及一切治国安邦的理论与方法无不导源于孔子遗教。”他倡导恢复我国传统的道德,希望铭贤师生“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立国之经,以礼义廉耻为救国之方,以智、仁、勇为建国之用,表里相应,体用兼赅。”[1]在铭贤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在尊师重道,孔祥熙认为“尊师重道的观念……对于民族道德的陶冶,学术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1]这种教育思想在铭贤逐渐形成了“家庭式的人际关系”,养成了师生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再有,孔祥熙对德育教育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铭贤学校规定“德育就是学生的操行,不及格的学生不能参与毕业考试”。为此,铭贤学校先后设立了“训育部”和“训导处”来管理和考核学生的德育情况。这一职能机构综理全校学生操行,指导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健康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发挥了积极作用。

体育也是孔祥熙所重视的。孔祥熙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没有康强健壮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绝对不会发挥出大量的创造力量,更经不起任何摧折磨难。”[5]因之,他大力提倡体育教育,认为这是甩掉“东亚病夫”帽子的前提,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础。铭贤学校创始之初,孔祥熙就开体教的先河,在当时没有体育课本的条件下,参照美国步兵操典编了一套体操课程教学生练习,要求学生每天下午4时至6时必须参加课余文体活动。之后又最早在山西开设了体育课,成立了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体操队、武术队等团体,并派这些团体代表铭贤学校参加各种体育赛事。1915年的山西省第一次中学以上运动会以及1919年华北七省区运动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让孔祥熙和铭贤学校享誉全国。另外,孔祥熙对中国的武术也大力传扬,曾聘请了太谷著名形意名师布学宽先生担任铭贤学校的国术教员,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铭贤学生武朝相、李英昂都是布先生的徒弟,他们曾把形意拳传播到了巴西、危地马拉等地,扩大了铭贤学校的影响。进入抗战年代后,应当时国民政府的要求,军事化训练也是铭贤学生的必修科目。

关于智育,孔祥熙有一套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智育“不仅限于选授的几种课本,凡向吾人接触的一切环境事物,都是知识的科目,这里所应注意的,不是知识的范围太小与其程度的太浅,而是知识的内容是否合乎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5]首先,孔祥熙要求课程内容文理兼顾,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并重。铭贤学校大学预科阶段,课程设置里既有党义、国文、英文、历史、体育等公共必修课,同时又根据课程性质分门别类设置有各科组的必修课程,如《铭贤集览·学程一览》中记载:教育组必修课程有普通心理、教育概论、农业要义、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史、农业要义、农业改良、农村社会学化学、教学法、教育哲学、农业改良、农村经济、农业推广等。其次,孔祥熙强调智育教育要反映社会需求,要能“致用”。铭贤学校的学科设置应不同时代要求均有相应调整。1916年铭贤增设大学预科,分师范、文理、工商、教育四科。1923年取消大学预科,设高中部,有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师范、家事等科。1940年,因“胜利在望,国家建设万端,在在需人”,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准予成立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开设垦殖、畜牧、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六科,专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农工高级技术人才。1943年成立私立铭贤学院,由专科升为本科,学科相应变为3科8系,即农学科、工学科、商学科,着重于为社会培养使用的技术人才。最后,为构筑一个“事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孔祥熙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课,拓展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视野宽阔、内容全面且富实践性的智育教育。

至于美育和劳育,孔祥熙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但在铭贤学校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有所贯彻,是德智体三育的一个重要补充。美育,即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孔祥熙在铭贤创校之始就将音乐、美术、工艺等科目引入课堂,目的就在陶冶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铭贤集览·课程纲要》中曾这样记载: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是为陶淑学生心神并发展其音乐之技术才能;利用音乐之和谐以转移社会之恶浊风化;涵养学生之美感,以振刷乐群的精神及欣赏文艺的乐趣。这在当时守旧意识浓厚的环境下不可谓是一项创举。关于劳育,铭贤学校最早开设了劳动课程,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周都要参加劳动课,场所为校园、校办工厂或农场。而劳动课开设之目的,在于“以实地练习服务人群之习惯,冀养成艰苦卓绝遗大投艰之精神。”[1]因此铭贤学校创办以来,“完全采取自立自助之平民化态度,校中洒扫劳作诸杂役,纯由学生自任之”,[1]这种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教学做”合一原则。

由此观之,孔祥熙的人才培养思想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完备的体系,包含了以优秀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培养为核心的德育教育;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智育教育;以体操与军事训练为主的体育教育;以音乐、美术为主的美育教育;以劳作为主的劳育教育,五个层面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统一协调发展。

四、服务乡村社会的实践精神

孔祥熙提出的校训“学以事人”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为民众服务,他一直鼓励铭贤师生要学习欧柏林“开设学校,改进农业,改良畜种,服务民众”的牺牲、服务精神,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培育优良品种、制造农业机械,进而推广农业技术,服务农民。

1917年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村政改革”时,孔祥熙就曾发动铭贤师生大力宣传“六政”(即水利、种树、养蚕、禁烟、剪发、天足),在寒暑假期里安排他们深入农村,向家乡父老宣传、讲解“六政”,对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风气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契因随后促使孔祥熙将铭贤学校的办学方向向重农方面转变。1928年,铭贤学校开始筹办农科,聘请了欧柏林学院的志愿者穆懿尔任主任,研究推广作物优良品种以提高农业产量;1931年又聘任李海文筹办工科,设计制造和改良农机具,为农业服务,这两项活动极大改善了山西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民众欢迎。而提及筹办之因,孔祥熙之后讲过“盖以为我国需要之人才,并非仅尚理论,尤须着重实行,造就合于实用和能负实际责任的人才,乃属当务之急……”[1]“余鉴于时势之需求,知职业教育之不可少也,故创设农工专科,以为之倡。”[6]可见,铭贤学校早期的乡村服务工作主要是通过办学为农村培养农工高级技术人才。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铭贤学校的乡村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入,通过直接在农村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办实验区来进行。一方面是将其作为教学研究和实习基地,实践“学以致用”原则,为教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直接服务农民和乡村社会,改善农村环境,拯救日渐凋敝的农村。1935年秋,铭贤学校成立乡村服务部,设主任干事一人,干事三人,负责办理社会服务事项,目的就是服务社会,全面改善农村的社会面貌。1936年乡村服务部选定太谷县南部20个村为实验区,设办事处于贯家堡村,另设总务、经济、教育、娱乐、卫生等股具体操办。经济上,建立生产信用等合作社,开展民众小本借贷等社会服务,并积极推广农牧业生产技术,在每年适当时间,举办一次农产品展览会,推广良种优畜,对推广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娱乐、卫生上,开展卫生保健、改变婚丧旧俗等活动,分别办理民众妇女等识字班及托儿所,组织保健室、图书馆、兴歌咏、管弦、棋类等社团,为期两年,成效显著;民众教育上,专门成立了普及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该项工作,成员由办事处与贯家堡的村政人员组成。该委员会根据当时农村的实情,制定了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传递式教育等三种教育方式,人员涵盖了全村的男女老少。据统计,仅1935年,参加各类学习的人数就达183人。[3]此外,还针对当时农村实情开展拒毒工作,于村公所成立拒毒会,附设戒毒所,凡沾染毒品嗜好者,不论男女,一律强迫入所戒除。即使是在抗战时期,铭贤学校从事民众教育及乡村建设的服务工作也一直继续。1939年铭贤学校定址在四川省金堂县姚家渡一个名为曾家寨的地方,稍作整顿后成立了社会服务部,继续在当地开展农村服务工作。1944年铭贤学院成立周年纪念特刊上记载,入川以来开展的服务工作涉及“办理民众书报阅览室、发动学生下乡工作、设立保健室,免费诊疗、办理小本贷款、慰问征属并为其服务、协助路政整顿市容、提倡民教,扫除文盲、宣传政令,灌输常识、筹集捐款,办理拯务、举办农产展览会”等多项内容。可见,孔祥熙一直都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注重“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综观以上,孔祥熙将中西融会贯通的办学思想融入铭贤学校的办学过程,在“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最后将其付诸实践,服务于乡村社会,应和了铭贤学校“学以事人”的办学精神,可见这些教育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当然,孔祥熙的教育思想还不止如此,譬如它对女子教育和社会事业的重视等,而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孔祥熙教育思想所要继续探讨的。

[1]刘振东.孔庸之先生演讲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61年:618,561,620,122,563,642,642,615.

[2]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J].新教育,1919,2(2):28.

[3]信德俭,温永峰,方亮,等.学以事人 真知力行——山西铭贤学校办学评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5,108.

[4]赵荣达.孔祥熙述评[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114.

[5]孔祥熙.孔董事长训词[J].铭贤周刊,中华民国30年,9(10):2,3.

[6]孔祥熙.铭贤学校三十年新刊发刊词[J].铭贤周刊,中华民国30年,9(1):4.

OntheEducationalThoughtofHsiang-hsiKung

YAN Zhi-min,LI Wei-chao

(CollegeofMarxism,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Shanxi030801,China)

Since the modern times,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have depended on education to save the n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saving the nation by education". Influenced by the thought, Hsiang-hsi Kung founded 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 and implemented some valuable educational ideas in the management, such as the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by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s,the school-running concept of "faculty governance,students self-government", cultivating all-round talent thoughts, the practice spirit of servicing rural areas. These, even for today's school education still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Hsiang-hsi Kung; Education thought; 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

2014-09-22

闫志敏(1981-),女(汉),山西长治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

李卫朝,副教授。E-mail:sxauliweichao2013@163.com

K25

A

1671-816X(2014)12-1314-05

(编辑:佘小宁)

猜你喜欢
孔祥熙办学学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孔祥熙如何成为孔子后裔
孔祥熙如何成为孔子后裔
百家讲坛(2017年13期)2017-07-29 12:05:44
孔祥熙的“养生之道”
爱你(2016年23期)2016-11-26 02:54:48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孔祥熙的“养生之道”
奇妙学校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