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锋,吴晨,周文静
(安徽大学 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9)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孙中锋,吴晨,周文静
(安徽大学 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9)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9个城市进行生态适度人口的分析。计算得出所有城市中马鞍山和铜陵生态赤字水平相比其他几个城市比较高。通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数据,计算出生态适度人口,再运用MAPGIS对数据结果进行空间分布。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的生态赤字水平和适度人口水平分布基本上符合“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特点,“轴心”和“双核”城市的生态赤字较高,适度人口容量较小;“两翼”城市生态赤字较低,适度人口容量较大。
生态足迹;生态赤字;适度人口;皖江城市带
为推进皖江城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 个县(市、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733.16亿元,占安徽省生产总值的66.91%,土地面积7.6万km2,占安徽省土地面积的54%。[1]研究皖江城市带的生态适度人口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对引导各城市人口合理分布,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和保持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显著意义。
生态足迹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与其学生Wackernagel提出并定义。[2]即“用生物或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度量一个区域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同时用该区域能够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表征生态承载力,即生态足迹供给。[3]
指标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等6大类,数据主要参考2010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皖江城市带各市2010统计年鉴。
表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足迹指标
(一)生态足迹计算
公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种生态足迹指标的人均生物量,Pi为i种生物量的平均生产能力,Ai为折算后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生态足迹指标的类型,EQi为均衡因子。均衡因子(权重)可以使生物生产面积具有可比较性。[4]
表2 皖江城市带9市人均生物量
注:人均生物量为Ci,Pi为全球平均产量。
表3 皖江城市带9市能源人均消费量
注:资料来源于皖江城市带各市2010年统计年鉴,*统计年鉴未统计;天然气、热力、电力折算为标准煤,折算标准煤系数:天然气1.33千克标准煤/ 立方米,热力0.03412千克标准煤/ 百万焦耳,电力0.1229千克标准煤/ 千瓦小时,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
表4 皖江城市带9市生态足迹EF
注:计算过程中的均衡因子资料来源于《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技术手册》,化石能源用地的均衡因子即为下文CO2吸收的均衡因子。
(二)生态承载力计算
EC=N×ec=Ng∑RjAjYj
公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a/ 人) ,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即EQi。Yj为产量因子,指某国家或区域的j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平均生产力比值。将各城市各种生物生产面积乘以相对应的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就可以得到各个生物生产性面积的生态承载力,在这些生物生产性面积总和基础上,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即得到实际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5]
表5 皖江城市带9市人均生物生产面积
注:由于草地面积各市统计年鉴未统计,草地为安徽省人均草地面积。
表6 皖江城市带9市生态足迹产量因子
注:均衡因子资料来源于《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技术手册》;耕地产量因子根据皖江各市耕地作物产量与耕地播种面积比值除以全球平均耕地生物量估算得出,其他产量由于年鉴数据的缺失不能估算得出,故只能参考其他文献的估算结果。[6]
表7 皖江城市带9市生态承载力EC
(三)生态赤字分析
ED=EF-EC=N(ef-ec)
上式表明: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表现为生态赤字;当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时,表现为负生态赤字,即生态盈余。
从图1可以看出,生态赤字问题在皖江城市带中以马鞍山和铜陵2个工矿城市最为突出。具体原因为两市工业消费能源相较其他城市更大,生态承载面积更小,从而导致总生态足迹比较高,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弱。
图1 皖江城市带9市生态赤字
(四)生态适度人口分析
P=EC/ef=N×ec/ef
上式中,P为适度人口,EC、N、ef、ec意义同上。依据计算公式获得各市的适度人口数,进而将适度人口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详见表8。[7]
表8 皖江城市带9市适度人口
根据MAPGIS软件对适度人口分类数据进行空间分布表达,详见图2。以长江为轴的沿江城市,适度人口从长江上游向长江下游递减。一方面,上游城市生态承载力可承载更大人口规模。另一方面,下游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发达,消费大于承载,故导致适度人口承载能力的减小。
图2 皖江城市带适度人口空间分布图
作为皖江城市带的“两翼”滁州和宣城,适度人口在80万人到100人之间。“双核”城市合肥和芜湖的适度人口与实际人口的比值都在1∶10左右,如果进一步加大核心城市圈,适度人口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减小。
总体上,皖江城市带适度人口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以长江为轴,上游城市承载人口能力大于下游城市,城市带两翼的适度人口相对于轴心城市较大。
皖江城市带作为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以“一轴双核两翼”作为该地区产业布局,在产业转移中发挥较好的结构化作用。但通过上文生态足迹分析,皖江城市带的生态赤字水平、适度人口水平分布和产业布局都基本上符合“一轴双核两翼”的特点,“轴心”和“双核”城市的生态赤字较高,适度人口容量较小;“两翼”城市生态赤字较低,适度人口容量较大。
基于以上结论,皖江城市带在进行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生物量资源和工业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调节,力求实现资源、生态、劳动力人口的区域性调节互补,特别是要注重对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四个城市的人口的合理分布的引导。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市巢湖市,通过行政区划使得合肥、芜湖、马鞍山行政区域面积变大,行政区划增大也提高了合肥、芜湖、马鞍山生态承载力水平,这就为“轴心”和“双核”城市提供了更多的产业发展的生态和人口空间。皖江各城市要在一定生态承载力和适度人口水平下,有序地承接东部和中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道路。
[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甘蓉蓉,陈娜姿.人口预测的方法比较——以生态足迹法、灰色模型法及回归分析法为例[J].西北人口,2010,31(1):57.
[3]李文慧,李振国,李朝奎,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性评价——以湖南省韶山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00.
[4]韩申山.基于生态足迹的咸阳市适度人口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240.
[5]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2.
[6]程晓昀,郭跃,朱芳,等.江苏省1999~2007年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0(2):69.
[7]陈勇,茆长宝,程琳.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561.
ResearchontheEco-optimumPopulationBasedonEcologicalFootprint——TakingtheCity-clusterAlongtheYangtzeRiverinAnhuiforExample
SUN Zhong-feng,WU Chen,ZHOU Wen-jing
(ResearchCenterforSocialDevelopmentinRuralAreas/InstituteofPopulationResearch,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9,China)
By u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eco-optimum population in the nine main citie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region of the city-cluste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Throug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each city's ecological deficit is calculate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level of Maanshan city and Tongling city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ities. Based on the data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optimum population is calculated, and comprehensive data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done by MAPGIS software. The ecological deficit level and eco-optimum population of the city-cluster accord with industry layout characteristics like"One axis, two dual-core,and two wings". The "One axis and two dual-core" cities have the higher ecological deficit level and the smaller eco-optimum population capacity. The "two wings" cities have the lower ecological deficit level and the larger eco-optimum population capacity.
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deficit;Optimum population; The city-cluste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2014-07-10
孙中锋(1972-),男(汉),安徽蒙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社会发展、人口地理学方面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11BRK003)
C922
A
1671-816X(2014)12-1193-05
(编辑:佘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