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玲玲,贾 芳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同物质和能源一起组成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三大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信息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主要关键因素之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帮助人们思考、计算和决策的有利工具。各个行业都要求其专业技术人员既要熟悉本专业领域知识,又要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计算机跟语言一样,已是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与数学、英语等基础课同等重要。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指标之一。高职院校经过数年的教学工作,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和考试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必要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的来源不同,其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来自较发达地区,其计算机应有能力相应较高,而有些学生来自较偏远地区,对计算机基本一窍不通。并且许多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对网络的操作看似非常熟练,其实他们对网络的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对一些办公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也极低。
某些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要么与专业无关,要么理论性太强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有些内容与初高中阶段所学内容重复,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校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不能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造成整个教学不能按计划推进,总出现到后期赶计划的现象,这样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总时数偏少,在这么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难度较大。
按照高职课程设置要求,一般理论与实训课课时比例为1∶1或1∶2。但由于学生较多,机房资源有限,有的学校达不到这样的比例要求,往往理论讲得多,而实际操作机会少,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会对枯燥的理论学习产生厌倦,对计算机学习失去兴趣。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优势所在,在分析教学策略时,不能把它丢掉。但若从始自终只采用讲授法,又不能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个缺点,可以把讲授法和其它的教学策略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它与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设备时,边讲解边演示,并让学生实际动手练一练。(1)介绍主机。主机由中央处理器和内部存储器组成。介绍中央处理器并拿出实物,介绍它的组成,强调它是电脑的核心部件,计算机所有的运算和处理都靠它完成,就相当于人的大脑。介绍内部存储器时说明它是计算机的数据记忆装置,简称内存,并拿出实物,说明它分二类(RAM和ROM),并分别介绍RAM和ROM以及它们的区别。(2)介绍外部设备。拿出一个常见的外部存储器(硬盘),说明它是一个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设备,断电和系统关闭后硬盘上存储的信息不会丢失。列举几种常见的外存储器(光盘、软盘存储器,还有移动存储器等)。再简要的介绍一下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以及它们的功能。(3)把学生分二组进行实践操作,组装一台计算机。在学生连接时边看边指导:主板、显卡、内存条、硬盘、电源、电源线和数据线等。嘱咐学生要轻拿轻放,要戴防静电手套,所有部件都有防反插设计等。
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学习基础知识“数制的转换”中,我们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6人,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
先给出问题“常见几种数制的特点”和“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先进行组内学习交流,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组内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组间交流可以采用指定发言式,让一位学生代替整个小组发言。
各小组汇报情况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或者是学生进一步看书学习,从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总之,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查看、指导和调控,最终把之前提出的问题圆满地解决。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这说明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
实施方法:(1)制定计划,把教学内容分几个学时完成,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学习。(2)确立目标,把每部分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确,有利于学习中的坚持。(3)确定范围,从所用的教材到知识面要先确定下来。(4)注重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可以让学生一起开展学习上的比赛,让学习的环境活起来。(5)自我检查。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它是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桥梁,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和有关规范来操作和管理计算机。由于这部分内容学生以前都接触过,且简单易学,特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先明确以下学习目标:(1)窗口的基本操作。(2)桌面的设置。(3)资源管理器的使用。(4)对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5)控制面板的操作。(6)系统维护与性能优化。(7)附件的使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对学习基础不好,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要重点帮助。还必须提供练习素材供学生使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实施方法:(1)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习新知识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2)确定问题(任务):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对Word 2003和PowerPoint 2003的教学,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Word 2003时,(1)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利用讲授法让学生熟悉Word 2003的基本操作。(2)明确任务。利用Word 2003制作一篇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要求包含以下元素:表格、艺术字、图片、文本框、图形、页眉和页码、超链接、项目符号和编号、宋体、五号字体。(3)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完成电子文档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也可向教师请教,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多个学时才能完成。又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 2003时,(1)让学生熟悉Power-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掌握演示文稿的设计、编辑及排版。(2)讲述制作幻灯片的最简单流程。(3)明确任务。利用PowerPoint 2003制作一篇图文并茂的介绍某一主题的演示文稿,要求包含以下元素:表格、艺术字、图片、文本框、图形、页眉和页码、超链接、项目符号和编号、动作按钮、动画效果、幻灯片切换效果和背景。(4)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
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确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们选择两个各方面都差不多的班级,一个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另一个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同一内容的掌握程度,还是整个学期的成绩,采用多种有效教学策略的班级掌握程度明显好于只采用传统讲授法的班级。
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坚持让学生多动手去操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孙传庆.《office办公高级应用》[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2.20-22.
[2]马宁,马才学.《office高级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1 -3.160 -166.
[3]王移芝,罗四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