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

2014-04-02 05:32任永刚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律诗

任永刚

摘 要:《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突出地体现为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领悟“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不仅有利于对《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理解,也有利于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怀古诗的理解,进而可以对怀古诗的鉴赏和研究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其意义和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思想内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42-02

方回(1227-1307)是宋末元初著名诗评家,诗人,他编选了唐宋五七言律诗著名选本《瀛奎律髓》,该选本集诗选、诗注、诗评于一体,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方回把《瀛奎律髓》中的律诗分为49类,共3 014首,因重出22首,实为2 992首。“怀古类”律诗选入110首,远远超过了每一类选入律诗的平均值。

《瀛奎律髓》体现出方回的唐宋律诗观,他的诗学思想也在其律诗批评语句中得到充分体现,这49类律诗的编选,都有其相应的原因和目的。方回的诗评中不仅传达了他的诗学思想,甚至也流露出其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要真正地理解透彻方回的诗歌批评,就必然离不开对他所选入律诗的理解。而“怀古类”律诗往往思想厚重、格调深沉,更容易寄托诗评家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根本看法与观点,也就成为理解方回诗歌批评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因此,本文就试着来阐述一下《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基本情况,并重点来谈一谈其思想内容。

一、《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概说

“怀古类”律诗作为《瀛奎律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了“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方面的特色。理解其思想内容,对于理解方回如何选诗和评诗都是有助益的。因此,本文就来阐述一下《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

《瀛奎律髓》“怀古类”的110首律诗中,五言律诗32首,七言律诗78首。诗人包括陈子昂等共计35位。此类律诗中,梅圣俞和罗隐的作品被选入最多,各占8首。从题材方面看,描写金陵的“怀古类”律诗最多,达13首。

另外,《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题目特征十分鲜明,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题目中含有“怀古”二字,包括《白帝怀古》等17首。

2.题目中含有“旧”、“故”、“古”、“废”等含有怀古意味的词,包括《经故人旧居》等18首。

3.题目中点明怀古之人名、地名或者朝代名。包括《送康绍归建邺》等75首。

当然,《瀛奎律髓》的“怀古类”律诗不仅在题目上有自己的个性,在其他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比如,“怀古类”律诗常常是诗人因某一古迹或者某一古人,而追溯当时的相关人、事、物。当直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眼前情境之时,激发出抚今追昔的无限感慨,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艺术手法上常用典故和对比。

我们知道,思想内容是诗歌所蕴含的主旨和所传达的感情。如果说,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要完美结合在一起的,那么,《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更突出地体现了律诗的思想内涵。这110首“怀古类”律诗中的思想内容方面也有很多可以论述的方面,有的诗歌是因怀古而思乡,有的诗歌因怀古而伤己,有的诗歌是因怀古而忧国等等。而其中最突出的特色有两个: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阐释一下《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

二、《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之一:忧患意识

方回在《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卷首说:“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可以为法而不之法,可以为戒而不之戒,则又以悲夫后人也。”[1]78可见,怀古类律诗主要是通过追念古人、古事、古迹等来表达对历史之是非、成败、兴衰的思考和态度,并以此来吊古伤今、借古喻今、托古讽今。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文化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了体现忧患的诗句,如《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2]。《孟子·告子下》中则提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3]。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思想[4]。可以说,历代士大夫都展示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唐宋诗人也不例外。

比如,在《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中,陈子昂的《岘山怀古》[1]79描述了诗人登岘山,望襄阳,自然而然地怀想到晋朝之羊祜和蜀汉之孔明,而陈子昂亦希望这样的良将贤臣能在朝廷中涌现不绝。进而怀古讽今,在“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躇”四句诗中,诗人含蓄地表达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刘禹锡的《金陵怀古》[1]80颈联曰:“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诗人从金陵看六朝,认为国家之兴亡不能依靠地形险要,而要仰仗自身努力。这样就自然引出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这两句诗暗示唐朝皇帝若不能吸取历史教训,就会如同六朝一样造成国亡主灭的严重后果,表达出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忧患意识。《咸阳城东楼》[1]109的作者许浑是晚唐人,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名存实亡。在本诗中,诗人第一句就直抒胸臆:“一上高城万里愁”,接着颔联和颈联融情入景,这日薄西山、雨来风满,正是日渐衰微的唐王朝的真实写照。历代多少兴亡往事,如今只剩下鸟叫蝉鸣。而令诗人伤感和悲怆的是,夕阳西下的唐王朝已经积重难返,没有人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于是就有了尾联的借古伤今:“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可见,诗人的忧患意识有多么深重,而对国势又是多么无可奈何。

简而言之,《瀛奎律髓》中的“怀古类”律诗往往体现出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成为“怀古类”律诗的重要思想内容。它表达出诗人心系国家、情系民族、主动思考、自觉担当、充满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精神状态。

三、《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之二:批判精神

《毛诗序》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5]这句话强调注重用委婉的言辞来劝谏,而不是直言过失。这里体现出对人、事、物之中的是非的批判精神,而这种批判往往是委婉的,非直接的,这在“怀古类”律诗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比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1]102本诗所讲的事情是,西晋的王■率领水军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尽管吴主孙皓,以铁链锁江,但却没能挡住晋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的势头,最终东吴灭亡了。相对于西晋,东吴代表了割据势力。刘禹锡所处的“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国家本来已经趋向统一,但后来有些地方又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诗人既是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又是抨击割据势力,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方向,无人能挡。

比如李商隐《隋宫》,诗曰:“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1]105诗从隋宫写起,由隋宫而想到隋炀帝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诗人甚至假设,如果不是唐高祖李渊灭掉了隋朝,那么隋炀帝可能会游遍天涯海角。面对昔盛今衰的扬州,诗人用一个反问句揭示出帝王荒淫终将造成误国、亡国的严重后果,可以说是对诗人当时所处时代的一种警示,也是对当时皇帝的一种提醒,希望皇帝可以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再如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1]107此诗所讲之事与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类似。诗的大意是,唐玄宗李隆基空闻海外有杨贵妃死后所登临的仙境,来世如何无从知道,但此生李、杨的爱情却终结了。想当年,皇宫报时的宫人和后来逃亡蜀地的军队打更,真是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啊。今天发生了马嵬之变,但从前七夕之时,李、杨二人曾觉得牛郎织女不像他们那样可以长相厮守。贵为天子的李隆基竟然不能保护自己的宠妃,使得杨贵妃都不如普通人家的女人幸福。从诗歌的内容,尤其是“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可以体悟到诗人对唐玄宗李隆基含蓄委婉的批评。

除了上述几首诗,《瀛奎律髓》“怀古类”中仍有许多带有批判精神的诗篇,反映出怀古诗的一大特色,也奠定了整个诗篇的情感基调。可以说,要深入鉴赏和研究怀古诗,批判精神是不能忽略的。

综上所述,《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突出地体现为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领悟“怀古类”律诗的思想内容,不仅有利于对《瀛奎律髓》“怀古类”律诗的理解,也有利于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怀古诗的理解,进而可以对怀古诗的鉴赏和研究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其意义和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元]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刘松来.诗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44.

[3]刘兆伟.孟子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1:378.

[4]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94.

[5]夏传才.古文论译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5.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律诗
律诗的开合结构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古诗歌教学的反思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曹操诗歌的内容与思想
课外阅读走出“零散”困境的路径
律诗园地
律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