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霞+钟建珍
作者简介:李桂霞(1960-),女,教育学教授,现任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课程论等研究。
钟建珍(1979-),女,实习研究员,现任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员。主要从事教学基本建设研究与管理工作。
摘 要: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技术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结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本文在分析了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共同知识类课程”和“专业知识类课程”组成的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提出了课程设置上构建功能各异的课程群,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技术知识为主体,在课程实施上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协同完成。
关键词:高职;应用型本科;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12-04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专科(以下简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在教育内涵与属性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关联,包括类型定位的同质性、层次定位的承接性、规格定位的实用性、培养模式的二元性、服务定位的区域性等内在特征,以及两者在区域教育系统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共生协调关系,正是这些共性与关联,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技术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结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否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自身的发展,关键在于其是否能真正培养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较强的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与本科衔接虽然有多种模式,如:专升本模式、合作培养模式、专本一体化等模式,但在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有效衔接方面尚不清晰,课程模式尚未形成。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果能在纵向上实现办学(学历)层次的衔接,在横向上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类型贯通,以形成相对完整的高职教育类型,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现实选择,既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教育发展趋势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课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依据经济、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提出的要求,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分析等,在正确处理学科与职业、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技术与技能、研究与应用等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具有技术特征的教学体系和与之对应的课程群,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征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最大区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比较公认的人才类型分为学术型或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在应用型人才中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类。工程型人才主要掌握理论知识,将原理转化为设计、规划等,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承担着将设计、规划转化为具体产品或实际工程的任务,但技术型人才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技能型人才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它们之间不仅有不同的层次系列,且各类型人才与层次之间具有交叉和重叠的现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人才类型的交叉与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其交叉重叠之处在逐渐加宽,尽管如此,但仍不能等同,三类不同的人才对应三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围绕着技术型人才来培养的,这种人才类型既不同于工程型人才,也不同于技能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两端各有交叉的“中间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一定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与高职教育相比在学制、时间和实施条件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不具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良好基础和途径。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协同,通过系统化、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最有效、最简洁的途径,能较好地培养技术层次的人才,是其它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
·前沿理念·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究
2.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须达到两方面的要求,既要达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又必须是应用型的,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需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定“性”在技术上,主要从事技术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实现技术的转化;
二是定“向”在行业一线上,现代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及改造主要集中在行业企业生产的第一线,面向行业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是其主要任务;
三是定“格”在复合上,技术和科学相似,自身在发展中,一方面急剧分化,其内容越来越专,另一方面又相互综合,这种发展趋势都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因此,技术型人才应该是通才基础上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四是定“点”在实践上,不仅应具备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掌握一定的经验技术,学习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此外,定点在实践上,不仅体现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也体现在教师的来源和应用技术研究的项目来源上,教师的来源既来自高校,还要有来自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用技术项目的来源也应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endprint
三、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
1.构建具有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由于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本科工程教育相比有同“级”但有“类”差,与高职教育相比有同“类”但有“级”差。因此,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求其课程体系既不能照搬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也不能照搬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性,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性,且这里的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必须是以技术定向的。主要包括两大类别课程:一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共同知识类课程,二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
“共同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素质类的政治理论、体育、大学英语、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平台课程,各专业或部分专业都需要的科学和技术类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以及素质拓展类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某些专业(群)都需要的科学和技术类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实践实训类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等。“共同知识类课程”与“专业知识类课程”是互补和关联的,其中的课程类型可多样化,课程性质包括必修和选修,各种类型课程构成梯次递进、内容衔接、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详见图1。
2.专业课程设置上构建功能各异的多种课程群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构建具有技术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对应的课程群,具有技术应用性的校内外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与之对应的课程群。也可采取综合化课程模块,将技术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不明显划分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形式,每个模块不仅包含相近的
若干门课程,而且都有对应的具体应用领域的对象,按照应用能力确定课程群。通过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群,
满足学生不同专业发展需求,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图1
3.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技术知识为主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首先要明确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课程内容的重组。从本体来看,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是在技术实践中直接用于控制技术活动过程的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是被技术同化了的科学知识。从其依赖的技术活动载体来看,对应于技术操作、技术维护、技术发明这三种最基本的技术活动,技术知识包括技术操作知识、技术维护知识、技术发明知识三个层次,在每个技术活动的实现过程中又包含特定的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的逻辑构成决不排斥科学知识的存在,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技术知识是科学知识演绎而成的,进而把科学知识置于核心地位。从技术知识依赖的技术活动来看,不同专业对技术知识的要求各有侧重,要视具体情况而论。技术知识的特性决定了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独特性,课程内容应以选择技术知识为重点,尽管工程教育也重视技术知识与实践的作用,但是无法与以技术知识为核心课程内容、以培养技术与整合能力为目标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相比,虽然技能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也较为注重实践教学,但是其课程内容在理论上较为肤浅,远不能满足高级技术人才的工作要求。因此,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以技术知识为主体,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并重,这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4.在课程实施上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协同完成
对于设置的多种课程模块(群),可由多路径多渠道通过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方式来实施。要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优势,完成素质类公共平台课程模块(群)、科学与技术类公共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群)的教学,侧重素质和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实践教学优势,完成专业技能类和专业方向类课程模块(群)的教学,侧重技术实践知识的教学。充分发挥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自优势,完成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群)的教学。充分发挥合作企业资源优势,引入项目教学,高职协同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实训课程模块(群)的教学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在具体实施方式和途径上,学生可分段在高职、本科院校和深度合作的企业集中完成不同类型课程(群)的学习任务。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将是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有效路经,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学习地点,便于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使企业以多种形式全方位深入参与教学,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真实的“职场情景”,进而感受真实职场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形式上,以企业实习为主,兼有项目形式的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由企业出题目,学生通过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来解决,企业可以通过接收学生实训实习扩大影响,又可以在学生实训实习中挑选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水平专门技术人才为自身服务。两类院校及企业交叉的课程可由各方任课教师到学生学习的地方完成相关的课程教学任务,详见表1。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高职协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合作企业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共同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表1 两类院校及企业交叉的课程教学任务
5.在课程建设上突出技术教育特色
按照应用能力确定课程模块(群)的思想指导下,从单门课程建设转向课程群建设,加强面向技术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群)的建设。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着力打造“双师结构”的课程团队,制定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并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标准,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及基地,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55.
[2]夏建国.技术教育: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类型[J].职教论坛,2011(14).
[3]夏建国.课程体系改革:技术本科教育一道绕不过的坎[J].职教论坛,2011(13).
[4]夏建国.构建技术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论依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责任编辑 陈春阳endprint
三、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
1.构建具有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由于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本科工程教育相比有同“级”但有“类”差,与高职教育相比有同“类”但有“级”差。因此,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求其课程体系既不能照搬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也不能照搬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性,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性,且这里的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必须是以技术定向的。主要包括两大类别课程:一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共同知识类课程,二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
“共同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素质类的政治理论、体育、大学英语、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平台课程,各专业或部分专业都需要的科学和技术类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以及素质拓展类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某些专业(群)都需要的科学和技术类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实践实训类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等。“共同知识类课程”与“专业知识类课程”是互补和关联的,其中的课程类型可多样化,课程性质包括必修和选修,各种类型课程构成梯次递进、内容衔接、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详见图1。
2.专业课程设置上构建功能各异的多种课程群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构建具有技术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对应的课程群,具有技术应用性的校内外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与之对应的课程群。也可采取综合化课程模块,将技术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不明显划分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形式,每个模块不仅包含相近的
若干门课程,而且都有对应的具体应用领域的对象,按照应用能力确定课程群。通过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群,
满足学生不同专业发展需求,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图1
3.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技术知识为主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首先要明确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课程内容的重组。从本体来看,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是在技术实践中直接用于控制技术活动过程的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是被技术同化了的科学知识。从其依赖的技术活动载体来看,对应于技术操作、技术维护、技术发明这三种最基本的技术活动,技术知识包括技术操作知识、技术维护知识、技术发明知识三个层次,在每个技术活动的实现过程中又包含特定的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的逻辑构成决不排斥科学知识的存在,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技术知识是科学知识演绎而成的,进而把科学知识置于核心地位。从技术知识依赖的技术活动来看,不同专业对技术知识的要求各有侧重,要视具体情况而论。技术知识的特性决定了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独特性,课程内容应以选择技术知识为重点,尽管工程教育也重视技术知识与实践的作用,但是无法与以技术知识为核心课程内容、以培养技术与整合能力为目标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相比,虽然技能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也较为注重实践教学,但是其课程内容在理论上较为肤浅,远不能满足高级技术人才的工作要求。因此,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以技术知识为主体,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并重,这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4.在课程实施上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协同完成
对于设置的多种课程模块(群),可由多路径多渠道通过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方式来实施。要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优势,完成素质类公共平台课程模块(群)、科学与技术类公共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群)的教学,侧重素质和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实践教学优势,完成专业技能类和专业方向类课程模块(群)的教学,侧重技术实践知识的教学。充分发挥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自优势,完成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群)的教学。充分发挥合作企业资源优势,引入项目教学,高职协同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实训课程模块(群)的教学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在具体实施方式和途径上,学生可分段在高职、本科院校和深度合作的企业集中完成不同类型课程(群)的学习任务。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将是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有效路经,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学习地点,便于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使企业以多种形式全方位深入参与教学,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真实的“职场情景”,进而感受真实职场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形式上,以企业实习为主,兼有项目形式的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由企业出题目,学生通过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来解决,企业可以通过接收学生实训实习扩大影响,又可以在学生实训实习中挑选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水平专门技术人才为自身服务。两类院校及企业交叉的课程可由各方任课教师到学生学习的地方完成相关的课程教学任务,详见表1。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高职协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合作企业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共同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表1 两类院校及企业交叉的课程教学任务
5.在课程建设上突出技术教育特色
按照应用能力确定课程模块(群)的思想指导下,从单门课程建设转向课程群建设,加强面向技术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群)的建设。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着力打造“双师结构”的课程团队,制定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并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标准,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及基地,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55.
[2]夏建国.技术教育: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类型[J].职教论坛,2011(14).
[3]夏建国.课程体系改革:技术本科教育一道绕不过的坎[J].职教论坛,2011(13).
[4]夏建国.构建技术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论依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责任编辑 陈春阳endprint
三、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
1.构建具有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由于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本科工程教育相比有同“级”但有“类”差,与高职教育相比有同“类”但有“级”差。因此,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求其课程体系既不能照搬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也不能照搬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性,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性,且这里的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必须是以技术定向的。主要包括两大类别课程:一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共同知识类课程,二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
“共同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素质类的政治理论、体育、大学英语、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平台课程,各专业或部分专业都需要的科学和技术类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以及素质拓展类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某些专业(群)都需要的科学和技术类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实践实训类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等。“共同知识类课程”与“专业知识类课程”是互补和关联的,其中的课程类型可多样化,课程性质包括必修和选修,各种类型课程构成梯次递进、内容衔接、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详见图1。
2.专业课程设置上构建功能各异的多种课程群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构建具有技术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对应的课程群,具有技术应用性的校内外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与之对应的课程群。也可采取综合化课程模块,将技术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不明显划分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形式,每个模块不仅包含相近的
若干门课程,而且都有对应的具体应用领域的对象,按照应用能力确定课程群。通过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群,
满足学生不同专业发展需求,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图1
3.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技术知识为主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首先要明确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课程内容的重组。从本体来看,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是在技术实践中直接用于控制技术活动过程的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是被技术同化了的科学知识。从其依赖的技术活动载体来看,对应于技术操作、技术维护、技术发明这三种最基本的技术活动,技术知识包括技术操作知识、技术维护知识、技术发明知识三个层次,在每个技术活动的实现过程中又包含特定的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的逻辑构成决不排斥科学知识的存在,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技术知识是科学知识演绎而成的,进而把科学知识置于核心地位。从技术知识依赖的技术活动来看,不同专业对技术知识的要求各有侧重,要视具体情况而论。技术知识的特性决定了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独特性,课程内容应以选择技术知识为重点,尽管工程教育也重视技术知识与实践的作用,但是无法与以技术知识为核心课程内容、以培养技术与整合能力为目标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相比,虽然技能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也较为注重实践教学,但是其课程内容在理论上较为肤浅,远不能满足高级技术人才的工作要求。因此,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以技术知识为主体,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并重,这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4.在课程实施上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协同完成
对于设置的多种课程模块(群),可由多路径多渠道通过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方式来实施。要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优势,完成素质类公共平台课程模块(群)、科学与技术类公共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群)的教学,侧重素质和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实践教学优势,完成专业技能类和专业方向类课程模块(群)的教学,侧重技术实践知识的教学。充分发挥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自优势,完成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群)的教学。充分发挥合作企业资源优势,引入项目教学,高职协同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实训课程模块(群)的教学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在具体实施方式和途径上,学生可分段在高职、本科院校和深度合作的企业集中完成不同类型课程(群)的学习任务。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将是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有效路经,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学习地点,便于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使企业以多种形式全方位深入参与教学,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真实的“职场情景”,进而感受真实职场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形式上,以企业实习为主,兼有项目形式的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由企业出题目,学生通过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来解决,企业可以通过接收学生实训实习扩大影响,又可以在学生实训实习中挑选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水平专门技术人才为自身服务。两类院校及企业交叉的课程可由各方任课教师到学生学习的地方完成相关的课程教学任务,详见表1。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高职协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合作企业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共同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表1 两类院校及企业交叉的课程教学任务
5.在课程建设上突出技术教育特色
按照应用能力确定课程模块(群)的思想指导下,从单门课程建设转向课程群建设,加强面向技术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群)的建设。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着力打造“双师结构”的课程团队,制定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并以技术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标准,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及基地,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55.
[2]夏建国.技术教育: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类型[J].职教论坛,2011(14).
[3]夏建国.课程体系改革:技术本科教育一道绕不过的坎[J].职教论坛,2011(13).
[4]夏建国.构建技术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论依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责任编辑 陈春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