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新境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根据当时的国情,实行的主要是差异化战略,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有快有慢地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梯度性地推进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群体先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成就辉煌,但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时至今日,各行业相互支撑、各领域相互协调、各环节相互衔接、各群体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需要科学合理的国家治理体系,要求极强的国家治理能力。为此必须从全局上加以谋划、制度上加强建设、整体上加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回应了这种紧迫需求,从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整体性制度建设谋篇布局,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内有助于全面调动各方面各地域各群体的积极性,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有助于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健康形象,必将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对于国家治理的关注,要求我们把视野由科学地认识世界更多地转向合理地改造世界,这正是马克思的墓志铭所提出的要求,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当前中国国家治理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价值多元化的挑战,我们学习借鉴了世界现代化的几乎所有模式,但并不是简单的原样照搬,而是吸收其某些要素,并获得了红利,但这些要素原来是在不同的体系里面的,刚刚引进时比较弱小,可以和平相处,发挥出积极作用,现在各自都长大了,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制度,这就造成了体系的内部冲突,呈现为发展而又尖锐的矛盾与冲突,这就要求体制性解决。国家治理不得不提上紧迫的议事日程。
研究国家治理,最大的难点也许是如何做到三种视界的融合:治理者的视界、被治理者的视界、研究者的视界。这三种角色与身份各有其价值要求,研究国家治理也许最为重要的是打破他们之间的隔离,把治理变成自理,促进视界的融合,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识,让所有成员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化治理于无形,这就是“善治”,“善治”就是无为而治,是中国治理思想和实践的最高境界。
第一层面,学理上的概念辨析。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每个概念都需要进行学理辨析,譬如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治理”?什么是“现代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什么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学理层面的概念和原理如果不搞清楚,后面应用层面的研究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
第二层面,治理的历史研究。所有现行的治理体系、政策、措施、办法都是历史生成的,绝对不是简单链结,都一定有因果关系。不能用一种比较线性的方式来考虑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治理研究一定要有历史感,不仅要研究中国传统治理的经验,也要研究西方文明史中的国家治理。对于已经形成的一些经验,需要认真加以总结。比如,就中国传统治理而言,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超稳态结构,这个根就是中国治理的核心价值。就西方国家而言,为何协商民主在西方国家近年来这么热,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要追溯其历史,因为选举民主不能恰当地解决西方社会的问题。
第三层面,中国当前治理现状评估。中国当前治理状况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理想还是不理想,成功还是不成功,需要做出理性的评估。就中国当前的治理状况而言,总体来说还是成功的,否则不可能解释中国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进步,能够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恰恰是治理体系不够自觉、不够清晰、不够有效,甚至治理的合法性都成了问题,这就需要在这个体系内部协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最大的成就就是从局部出发再走向全局,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全局性的、统摄性的一个治理体系还没有形成。
第四层面,中国国家治理的价值依据。根据什么来治理?往哪个方向治理?这就属于国家治理的价值依据问题。国家治理体系看起来是一个制度化、规范化、方法化的东西,其实内在的核心是价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的统领。价值体系是国家治理之魂、国家治理之基,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方向。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其价值体系。国家治理体系是价值体系的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既包括制度体系也包括价值体系。
第五层面,中国当前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复杂关系。中国当前国家治理结构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复杂关系。从国家宏观的角度看:(1)各个地域之间的关系;(2)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3)党和政府、企业等之间的关系,等等。从内在微观的角度看:(1)授权与受权的关系;(2)集权与分权的关系;(3)强制性与自主性的关系;(4)治理与自治的关系;(5)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6)利益与正义的关系;(7)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第六层面,各个具体领域的治理问题。现在中国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在总体框架里如何让这个制度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复杂性时代把治理变得更加自觉,如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针对各个具体领域的治理问题,既要从学科出发,又要超越学科,要以问题来带动综合协同研究;另外,还需要学会一套研究治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国家治理问题的提出有一个重大的背景,那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为此应当紧密围绕“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集中关注中国未来发展所需的国家内部治理结构和国际关系与环境问题。
在国家内部治理结构方面,从全面深化改革和民族伟大复兴高度看中国道路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问题,凸显以下视域:一是发达国家的治理道路与治理经验及其中国启示;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治理理论及其中国意义;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四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与教训解析;五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探析;六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手段现代化;七是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民族素养与公民教育,等等。
在国家治理问题研究中要凸显以下重点问题:一是注意两岸四地的协同治理与未来良性健康和平发展道路,加速祖国和平统一,为伟大复兴提供内在前提;二是注意建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之间的良性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三是注意中国各地域发展协调战略,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四是注意政党与政府、中央与地方、计划与市场、企业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地方与军队等多元力量的有机整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注意法制中国与司法文明建设;六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与中国长治久安之道;七是湖北区域治理中的特殊问题,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治理需要良好的国际关系和外部环境。我们应当努力拓展国际视野,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尤其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国际治理和国际善治及其中国意义;二是中国和平发展所需的新型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日、俄、欧盟五角关系,探索以中国和平发展为轴心的大国间良性健康、互动共治模型;三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周边国家关系治理,探索南海与东海问题治理的合理前景;四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海洋强国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海上丝绸之路”。
现代国家治理是具有现代视野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支撑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大体包含以下子系统。
子系统之一:国家治理的理论和价值体系。目标在于厘清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等核心概念,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探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和措施,并广泛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治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和国家治理的实践体系。
子系统之二:国家治理体系与政策系统。目标在于解决国家治理体系的正当性和有效性问题。所谓正当性问题,即国家治理体系在客观上要经过科学论证而具有合理性,在主观上要得到普遍认同而具有合法性;所谓有效性问题,即国家治理主体在能力上是否具有完成国家治理目标的手段及其绩效问题。本子系统的功能目标在于建构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的价值体系、方法体系以及合理而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
子系统之三:国家治理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善治”的标准,从正当性与有效性两个方面设计一套国家治理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这一体系既力图体现从政治学和法学的应然视角对于中国治理状况的评价指标,从正当性的视角反映在中国价值体系下价值的“善”,也力图包容对国家治理基础能力实然要素的强调,反映能力的有效性。
子系统之四:国家治理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本子系统将深入研究建立国家治理综合评估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建立国家治理综合评估数据库在技术、方法以及设备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证。在前期研究成果“国家治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尝试性地采集各类评估指标数据,建立国家治理综合评估数据库,并尝试性地对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预评估,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库信息。
子系统之五: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本子系统将重点解决建立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建立政府决策支持系统在技术、方法及设备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证,并在已建立的国家治理综合评估指标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实验性地开展专项决策建模,不断修订和完善,最后建成系统完备、功能强大的政府决策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