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书颖,高 爽
(西藏大学 师范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杜威在不同的著作中曾多次论述了“思维”的含义。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杜威在第一章就阐述了“什么是思维”。杜威将传统意义的思维和反思性思维进行了对比。杜威指出,《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所谈的思维,是这样一种思想活动,即由观察到的事物推断出别的事物,将前者作为对后者的信念的依据或基础。这种思维就是反思性思维,它具有教育意义,意味着有了一种见解以后在探究的过程中先将它搁置一下;这种搁置可能是辛苦的。杜威认为,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思性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1]反思过程包括两个次级过程:(1)一种困惑、怀疑和犹豫的状态;(2)一番考察或调查研究,查清事实去证实或否定所想到的信念。[2](P9)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论述了从活动、语言、观察、讲课等方面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
(一)活动和思维训练。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会练习抓取看到的实物,杜威认为这些有意识地选择和安排活动的作用构成了思维的初步形式。这种控制身体器官进行的活动,为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训练。对于儿童而言,成人的活动为儿童的反应提供直接的刺激,使得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更高层次的材料和问题上。 杜威指出:“成人的活动在儿童心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人活动给世界上的自然刺激加进了新的刺激,这些新加入的刺激更准确地适应于人类的需要,它们更丰富,有更好的组织,范围更复杂,允许有更灵活的适应,能引起更新奇的反应。[2](P132)儿童运用方法应对这些刺激的过程训练了思维。杜威提倡通过游戏、工作及类似的活动形式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如何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儿童设想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并且学会选择安排活动的技巧,即进行思维的训练,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杜威还指出,现在学校大体上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出于教育的目的,开设了手工训练的课程——园艺、绘图艺术等等,而学校教育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如何组织这些学科,培养儿童机警的一致的理智的习惯——即儿童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训练反思性思维并获得确定的知识体系。
(二)语言和思维训练。杜威认为,尽管语言不是思维,但是语言对于交流思想和思维本身而言都是必须的。[2](P140)正如人类传递意义需要符号,语言则是思维的必要的工具。我们的母语为我们创建了主要的理智的分类,这是思维活动的有效的资本。[2](P145)语言有多种用途:(1)影响别人的行为;(2)与人进行社会交往;(3)有意识地表达思想。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语言并不一定用于思维,杜威认为教育者有责任指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帮助学生将语言变成有意识地传播知识、帮助思维的工具。为此,杜威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学生思维的松弛可能是由于词汇量的局限导致的;如果将词汇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类,杜威在这里强调的是儿童通过主动的活动,运用文字意义,增加能够运用的主动的词汇量。[2](P148~150)第二,更精确地表达词汇的含义;教育者了解词汇意义在语言历史上的变化,更易于理解学生理智发展中的变化。杜威以小学生学习几何学中的线、面等名词的狭义和广义概念为例,狭义概念是指几何论证中的精确意义。[2](P150~153)第三,养成连贯的口语表达的习惯。杜威认为,现在学校教师在课堂上的垄断叙述、琐碎的提问、过度强调学生语法表达的错误等都不利于学生连贯的口语表达。[2](P153~154)
(三)观察、知识和思维训练。杜威认为,人们通常不能察觉思维习惯会直接受到观察方法和传授知识方法的影响。如果观察和知识传授进行适当的话,逻辑训练就成功了一半。[2](P155)学校教育进入的误区是将观察同思维分离,把观察独立于问题之外。科学的观察应当与问题相关,观察本身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获取资料、验证某一观念或计划、解答某一难题以及指导继之而来的思维的方法。[2](P158)学校中使用的良好的观察方法有:(1)观察活动应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过程,观察是探索,不是机械认识;(2)观察材料的选择要适当,方可引起学生对观察的渴望,使得观察更精密;(3)观察应具有科学的性质,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为了实际目的的观察,去达到发现疑难问题、验证观念等理智的目的。[3](P209)
杜威认为观察具有局限性,我们应该将学校传授的知识作为反省思维的材料。杜威指出:(1)传授的材料(知识)应当是学生通过观察所不易获得的;批判了教师灌输给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的填鸭式教学易于造成学生心智的奴隶性。(2)传授的材料(知识)是一种刺激,能够引起学生对于问题探讨的兴趣并产生反复深思;(3)传授的材料(知识)应当与儿童经验中的紧要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教材提供的知识必须适合儿童自身经验已经激发出来的兴趣,才能深入儿童思维的过程。[3](P211~212)
(四)讲课和思维训练。杜威认为,讲课(recitation)是刺激、指导儿童思维的场所和时间。[3](P213)杜威在新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新增关于讲课的作用。为了帮助儿童进行反思性思维训练,杜威对于讲课提出几点要求:(1)通过讲课刺激学生理智的热情,教师对知识的热情会激起学生探究的渴望,教师应当在讲课中恰当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通过教科书引出问题并提供解答问题的知识,而不是受制于教科书,让其成为阻碍学生思维的障碍。(2)教师通过讲课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是一种反省思维活动,这一活动特别重视口头和书面语言所提供的材料。如果教师深知讲课中“提问的艺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就可以帮助他们养成探索的习惯。(3)讲课应检查已经获得的知识。其重要性在于培养儿童的好奇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虚心诚实的态度等。[3](P214~219)
在讲课的过程中,作为指导儿童或学生进行反思性思维的教师需要掌握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知识以便应对儿童或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另外教师在讲课前应当对具体学科作特殊准备,选择合适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早在春秋时期也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思考反思的意思。孔子认为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尽管地域时空存在差别,伟大的人物在相似问题上总是心灵相通,英雄所见略同。
杜威强调,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反思性思维。柏拉图和福禄培尔都认为,游戏是儿童幼年时期主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方式。[3](P173)幼儿时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而游戏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发育。今天中国的各类幼儿园,或许称作学前班更为合适。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课程主要是小学低年级要讲授的语文、算术等科目。即便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有游戏的安排,这些游戏的科学合理性也不确定。更有很多家长为孩子报了心算班、外语班等各类兴趣班,声称要让他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儿童的幼儿教育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游戏有助于儿童的成长,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家长和教师要摈弃把游戏仅仅看作娱乐活动的观念。在儿童做游戏的过程中更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使好奇心上升到智力的层面,成为促进儿童思维的积极力量。例如在玩积木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在摆放积木的过程中认识长方形、圆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并且和生活中的实物相联系,耐心地为儿童解惑答疑,不要轻易否定儿童的问题,保护儿童的智力好奇心,让儿童通过游戏进行心智的练习。
中国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把教师看作绝对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地位,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能力受到抑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在的中小学课堂都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导向。然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动摇教师在课堂的领导地位。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成熟的经验,这种知识和经验决定了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身份。现在很多中小学要求教师一节课只讲15分钟,剩余时间安排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教师甚至成了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对于中小学的学生而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课堂上教师参与的程度过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展示和讲解的太少,不能刺激学生的反省思维。[3](P220)如何寻找到这两点之间的平衡是重要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课堂的学习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注意的是不要限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和贡献,在学生经验有限的情况下,提供必需的材料。
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为我国大学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的学者们非常重视并研究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理论。[4]大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不重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受到很多学者的批判。一些学者提出希望通过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5]杜威强调学生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思维训练,强调通过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假设、推断等方式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使得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有一定的可能。如果大学生能够树立反思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及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反思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大学教学效率,教师树立反思意识也很重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意识对提高教学效率同样重要。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和意义,养成分析、反思、总结的习惯,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杜威的反思性思维观对于当今中国各个阶段的教育实践和改革都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我们研究杜威的“反思性思维观”,希望能够洋为中用,对教学实践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J.Dewey.How We Think.D.C.Health and Company.Boston,1933.3.
[2]约翰·杜威著,伍中友译.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单中惠.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理论浅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55~62.
[5]杨晰.大学教学新理念:基于反思性教学的视角[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