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手法在雷祖威《爱的痛苦》中的运用

2014-04-01 03:42:23陆晶菁
关键词:阿伟居所阿曼

陆晶菁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一 引言

华裔美国作家雷祖威 (David Wong Louie 1954—)是当代华裔美国小说界的“七大台柱”之一,与谭恩美、任碧莲、李建孙被评论界合称为“四人帮”。他首部短篇小说集《爱的痛苦》发表于1991年,由11篇互为独立的短篇小说构成。该小说集一经发表,就风靡全美,赢得了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被洛杉矶时报评为“1991年度最佳小说”。尽管满载盛誉,国内对其研究却大致局限于总体介绍与人物分析上,与同时代掀起的华裔女作家批评热潮形成鲜明反差。本文试图以其艺术特点为着眼点,具体分析象征主义手法在其标题篇小说“爱的痛苦”中的巧妙运用。通过探讨作者在居所、人物以及物件三个方面作者的象征手法,发掘其深层含义和文章主旨,以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这一优秀华裔文学作品。

文学意义上的象征是利用词语、意象、背景、事件等具体形式来暗示并深化作品主旨。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诗歌界,目的在于反对法国传统诗歌中限制诗歌主题的陈规和枷锁,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作品。在《象征主义与阐释》一书中,托多洛夫评论道,“在对文本或语段进行一番阐释后, 能从中发现其间接含蓄的含义时, 该文本或语段就有了象征意义”。(Tavetan 19)象征主义者们坚信,艺术应该追求真实,而作品只能通过间接手法以特定形象来传达真实。

这种着重间接,强调委婉的手法与中国传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华裔作家受到东西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够达到独有魅力的艺术效果。华裔美国作家对象征主义的突出贡献在于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意象融入文本,更好地架接起东西文化,如《喜福会》中的“麻将”,《接骨师的女儿》中的“龙骨”等。但随着族裔化的逐渐减弱,作家不再刻意讲述神秘东方故事以博取关注。他们将着眼点重新回归于普通移民,通过普世的意象展示这一群体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而雷祖威的“爱的痛苦”正是这类小说中的佼佼之作。

二 居所彰显生存之境

居所,通俗说来,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屋。作为衣食住行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居所不仅意味着地理意义中生活居住的地方,更表达着人类内心对美满家庭、安定生活的深切渴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就将建筑的起因归结为人类寻找心灵家园的目的,而非简单满足居住需要。(卡斯藤哈里斯 194)

在“爱的痛苦”一文中,母亲庞太太和大儿子阿伟居住在唐人街,而小儿子比利生活在纽约长岛。居所地理位置上的巨大差异其实隐含了诸多深层含义。例如,唐人街给人的感觉是脏乱差,生活于此的大都是被边缘化的华裔群体。庞太太和阿伟的房子还是由政府补贴的高层,进一步暗示主人公们拮据的经济状况和艰难的生存状态。另一边,纽约长岛是富人区的象征,提到长岛就会自然而然联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类富贵堂皇,极度奢华的别墅群。小儿子比利是商业美术家,在长岛拥有自己的房子,暗示其在经济层面已经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描绘比利的居所时,作者特别强调白色,“房屋是白色的,甚至连橡木地板也给刷白了……连白沙发都那么整洁”。(雷祖威 13)白色正是美国人的代名词,比利在居所上大量使用白色物品恰恰体现其内心迫切希冀完全白化,真正成为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一员的梦想。当庞太太带的烤鸭酱汁滴在白色座椅上时,比利顿时火冒三丈,和朋友们立刻围剿酱汁的痕迹。在这小插曲中,烤鸭酱汁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比利的强烈过激反应透露出其一心追求和守护西方文化,同时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努力消除中国文化在自身留下的痕迹,试图成为纯粹的美国白人的价值观。

庞太太和阿伟虽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母子两人却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世界。故事一开头,庞太太观看电视喜剧节目,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大笑,讽刺的是,她根本听不懂英语,也不能理解节目的笑点所在。儿子阿伟在旁边阅读当天的报纸,世界上发生的战争,暴力和灾难等现实惨况都让他忧心忡忡,而身边单纯无知的母亲关心的只有一天三餐和儿子们的婚事,对外面的世界熟视无睹。语言的障碍,加之迥异的世界观价值观,导致母子两人虽同处一室,心灵的距离却是无比遥远。这样的居所,带给两人的不是家庭的温馨和家人的体贴,而是满满的孤独,痛苦和疏远感。

文中人物的不同居所一方面体现出人物各自的居住环境,生存境况和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也深层次地表达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裔渴望认同,渴望身份,渴望家庭的共同心灵需求。

三 人物蕴含文化之魂

小说中出场了三位人物,分别是庞太太、阿伟和阿曼达。他们三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处事,思考模式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再是简单的三个个体,而代表着一类文化或者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抑或融合。

1.庞太太: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庞太太是第一代华裔移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因为多年生活在中国,她骨子里已被深深地刻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大到思想意识形态,小到餐饮着装,她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思想在她身上展露无遗,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她对家庭和婚姻的态度和看法。她每天亲自照料一家人的饮食,关心孩子的婚事和未来。婚姻在她看来,意味着责任和付出,而非西方人理解的浪漫爱情。她告诉阿伟,“喜欢?喜欢是什么意思?我和你父亲过了那么多年了,谁在乎哪个喜欢哪个?”。(雷祖威 20)

移民对于庞太太而言,是一种错置,她被错误地放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而她选择固守自己原本的身份。在美国四十多年,她固执地拒绝学习英语,语言上的障碍导致其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更不用说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导致庞太太无法接受美国文化,“文化休克”使她断然拒绝西方文化的一切,始终保持着传统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思考模式。丧夫之后,她又被移至唐人街的居所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但巨大的代沟和语言的障碍使母子间摩擦不断,两人都生活在痛苦的煎熬中。“痛苦”(Pang)和庞太太一家的姓氏“庞”(Pang)相暗合,双关的用法不仅象征了人物心中的苦涩,更暗含了此种痛苦会像姓氏一般,代代流传,无法消除。

2.阿伟:东西文化的冲突矛盾。

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主人公的阿伟,体现的是东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矛盾,集中表现于他支离破碎的人际关系和荒芜挣扎的心理状态。

作为第二代移民的典型,他生长在美国,对中国的印象不过是一个遥远而朦胧的国度。经过多年的西方教育和环境影响,他已经逐渐形成了美国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一个“香蕉人”,虽然有着黄皮肤黑眼睛,他骨子里却是十足的美国人,过着美国式生活也有着美国式思维模式。但是,针对少数族裔的种族偏见,加上深入人心的白人至上观念,无情地将他阻隔在白人主流社会之外。在他发觉自己身处社会边缘后,曾经试图抹去身上带有的中国性,却是无功而返。另一方面,阿伟不可避免地又会受到中国文化的牵绊。例如,在美国,孩子成年后就必须和父母分开居住,继续和父母住在一起会被视为软弱无能。文中的阿伟虽然和母亲矛盾不断多有怨言,却还是愿意和母亲住在一块儿,这多少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孝道的影响。

东西文化的冲突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痛苦和悲伤。在家庭方面,因为语言障碍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阿伟和母亲无法正常沟通,催生了一系列矛盾和争执,两人皆是郁郁寡欢。在爱情方面,阿伟试图通过和白人女性恋爱结婚以融入主流社会,而短暂的浪漫和女方的移情别恋加剧了他内心的苦涩。在工作方面,阿伟也受到了种族歧视的影响,每次老板见到他时,总会“审视一番,从头上扫视到脚底,还要左看右瞧一阵子”。(雷祖威 5)各方面的不顺心不如意汇集在一起,塑造出了内心苦痛挣扎,象征两种文化冲突矛盾的主人公形象。

3.阿曼达:东西文化的融合共生。

作为叙述者阿伟的前女友,阿曼达的存在如同黑暗中的一点光亮,代表的是一种希望,东西文化能够成功融合的希望,跨文化交流也能真正实现的希望。

阿曼达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姑娘,但她却成功地连接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为是汉语专业的研究生,她在语言方面运用自如,可以和庞太太进行正常的交流,当语言交流不畅的时候,阿曼达选择写纸条的方式来保障沟通的顺畅。除了拥有共同语言,阿曼达以开阔的胸怀尊重并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她和庞太太一起策划过中国节日,做各式各样的中式点心和菜肴,赢得了庞太太的青睐和信任。打破两种文化之间长久的对立状态,阿曼达凭借互相理解,互相借鉴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积极意识,成功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虽然阿曼达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读者只有通过庞太太和阿伟对她的回忆和评价才慢慢了解认识阿曼达这一形象。但从两人的所思所言看来,阿曼达成功地俘获了母子两人的真心,真正做到了跨越文化障碍,实现了文化融合。

通过阿曼达这一形象,作者表达出他内心的真实渴望,渴望有一天,各国人民可以超越种族的差异和制约,共创和谐人际关系的美好场景。

四 物件暗藏作者之忧

“爱的痛苦”主人公阿伟是一位化学芳香剂的技师,他工作的公司生产形形色色的合成品,“从低焦油含量香烟中的烟香味儿,喷雾罐里的松香味儿,到新式的薄荷型牙膏等等”。(雷祖威 2)因为工作的缘故,阿伟对于气味和味道非常得敏感,故事中也出现了好几种化学合成品,对它们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1.麝香:男性的危机。

麝香是男子汉气概的代名词,正是这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气概,才能赢得女性的崇拜和青睐。文中的838型麝香,是阿伟公司产生出来的一种合成香料,由野生鹿香料和水貂香料混合而成,并掺有薄荷成分。838型麝香是阿伟和前女友阿曼达的爱情象征。“它曾经是,将来也是我们的特殊香料”。(雷祖威 6)当阿伟第一次将838型麝香带回家的时候,他和阿曼达共进晚餐,度过了甜蜜温馨的一晚,尽管热恋使两人的智商退化,互相做着幼稚的事情,却是傻得可爱傻得幸福。同时,内服838型麝香会对阿曼达产生催情的效果,因此,为了维持和阿曼达的恋情,阿伟就常常向食物和饮料中添加838型麝香。令人悲伤的是,阿伟和阿曼达的恋情居然建立在这样的合成香料上,而这种香料的使用从侧面发映出阿伟男性气质的缺失。最后,阿曼达移情别恋,转而投向一个日本男子的怀抱,进一步应验了男性危机的严重性,而阿伟失恋后也陷入一种伤感忧郁的情绪。更糟糕的是,阿伟的老板命令阿伟更换掉838型麝香,理由是“光激发男子气的麝香已经不行了”。(雷祖威 7)麝香的停止使用不仅暗示着阿伟和阿曼达最后一丝联系的结束,也强调了全文男性危机的主题。

2.糖片:和解的幻灭。

在故事的结尾部分,主人公阿伟给在座的各位分发糖片,包括庞太太,比利,他的同性恋伙伴以及德博拉。这种阿伟公司研制出来的糖片,只需在口中溶化后,就能够遮盖之前饮用或者食用的任何苦涩之味。主人公希望,“我们嘴里原来的苦味儿会被忘掉,随后说出的话就会甜蜜了”。(雷祖威 23)事实上,味觉上的苦味暗含的是人物内心中的痛楚和忧伤。此种痛楚并不是一时忽起的,而是经年累月积攒而成的,来自小家庭和大社会,来自外在人际关系和内在精神状态。表面上,主人公提供了一种减轻此种痛苦的办法,这种神奇的小糖片能够化苦为甜,消融长久伫立在不同种族以及文化之间的隔阂,创建出一个普天同乐的和祥氛围。但实际上,这种实验室研制出来的小糖片,只是一种人工合成产品,其魔力是转瞬即逝的。最终,海市蜃楼会消失,人们终会回到残酷冰冷的现实,而和解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注定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美好期待。主人公在无望的境况中寻找希望,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悲剧的色彩,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但表面的欢乐背后,问题依旧存在,矛盾依旧尖锐,巧妙地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与感悟。

五 结论

从上述居所,人物以及物件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中,不难看出作家雷祖威非常擅于运用丰富多彩各个层次的象征,细致入微地揭示出美籍华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灵追求,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三个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物形象,画龙点睛地揭示了男性危机意识和文化共生之不易,

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雷祖威通过描绘美籍华人无声的爱和无尽的痛苦,流露出他对移民这一群体生活情况以及内心情感的深切关注。

[1]Todorov, Tavetan. Symbolism and Interpretation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2:19

[2]雷祖威.爱的痛苦[M].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23

[3][美]卡斯藤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94.

猜你喜欢
阿伟居所阿曼
揭秘2020楼市密码! 为什么是她能成为高端买家的终极居所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48
阿曼的糖果罐
English Clause Syntax
西部论丛(2018年4期)2018-08-25 09:42:22
与自然共生的多代居居所
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 02:51:38
金山(2016年1期)2016-08-17 21:53:15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监督工作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三月三(2015年11期)2015-11-16 16:47:55
徜徉云河
阿曼达:一个战地女记者的以德报怨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