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德银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多年以来,“中式英语”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困扰我国广大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的一大难题。“中式英语”,也叫“中国式英语”,即Chinglish,Pinkham把它定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1]邓炎昌,刘润清认为它是“受汉语的干扰或影响而产生的语言”;[2]李文中认为它是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在日常英语交际和写作中硬搬汉语句法和词汇而出现的汉语式畸形英语。[3]由此可见,“中式英语”带有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或表达习惯,是由汉语及英语组合而成的语言,因而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接受。董宏乐等[4]认为,Danesi[5]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能为解决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王牧群,朱卫红[6]通过研究也发现,概念流利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概念流利理论势必能为“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概念流利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
Lackoff 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渗透于语言中,而且还渗透于人的思维活动中。隐喻也叫概念隐喻,它是人类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7]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用自己熟悉的、有形的概念去思考或认识无形的、难以下定义的概念,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概念流利是概念隐喻的拓展和延伸,概念流利是指把目标语的概念底层结构与反映它们的表层结构,如,语法、词汇等匹配起来的能力,概念流利比语言流利更重要,概念流利应该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8]概念流利理论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一过程,学习者要学好另外一门语言就必须把握这门语言的概念系统,运用该语言时要学会使用基于这一概念系统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要真正掌握该语言还必须具备根据概念系统对语言表达进行编码的能力。学习者只有具备了目标语的概念化能力,才能真正获得语言交际能力。概念流利理论还认为,语言背后的概念系统不仅是语言的根本,而且也是认知的根本。外语学习者要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地道,就必须使用外语的概念系统来进行思维,并跟语言和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即目标语的底层概念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达到概念流利,学习者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概念重组,它分为同形概念重组、部分重叠概念重组、迥然不同概念重组三个类型。在概念重组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接纳一种新的概念结构,并将头脑中原有的概念用外语重新概念化,这时处于中介语状态的学习者就容易出现“概念错误”。“概念错误”是指外语学习者倾向于假设母语和目标语的概念结构在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是以一种类似的方式编码的,因而在学习外语时错误地生成了与母语相似的目标语单词、短语、结构等概念。[9]“概念错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被称为“巧合层”,在这一层面上,母语和目标语在概念系统上是重叠的,学习者在这个层面上产生的错误被称为“巧合层”概念错误;第二个层面是“结构调整层”,处于这一层面的学习者会产生一些简单的概念错误,这是因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概念系统并不像在第一层面上重叠得那么完整,学习者在这个层面出现的错误被称为“结构调整层”概念错误;第三个层面是“概念调整层”,处于这一层面的学习者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概念系统的差异,由此形成的错误就是概念调整层错误。[6]因此,从概念流利视角分析,“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跟“概念错误”密切相关,“中式英语”是“概念错误”的直接后果。
具体来说,“中式英语”是指处于中介语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并缺乏概念流利,在概念重组时产生了概念错误而形成的英语,即学习者运用英语来表达概念时却运用了汉语的概念系统来进行思维。当汉语的概念系统跟英语的概念系统建构方式不互相吻合时,学习者产出的语篇在语言形式和概念内容方面就显得不对称。[10]
“中式英语”的成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巧合层”概念错误而形成的“中式英语”,这种类型的英语明显地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可能带有或不带有语法编辑,但在语言形式上是正确的,至少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一名来自中国的学习者就读于一所双语学校,他在把“双语学校”翻译成英语时就说成了“double language school”,把学校里的“多功能厅”说成是“many function hall”。很显然,这种情况是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其实它们并不是“巧合”的,“双语学校”和“多功能厅”相对应的英语概念结构分别是“bilingual school”和“multifunction hall”。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结构调整层”概念错误而形成的“中式英语”,处于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者习惯性地按照汉语结构进行仿造,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概念系统并不像在第一层面上重叠得那么完整,这一类型的英语就会出现简单的概念错误。例如,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都知道,汉语中的“红”译成英语就是“red”,受此影响,英语学习者倾向于把汉语里的“红糖”“红茶”“红榜”“红运”分别译成英语则是:red sugar, red tea, red honor, red luck, 这些就是典型的由于“结构调整层”概念错误而形成的“中式英语”,它们相对应的英语表达分别是:brown sugar, black tea, honor roll, good luck。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概念调整层”错误而形成的“中式英语”,这一类型的“中式英语”不仅仅只是涉及到词汇替换错误的问题,而且涉及到英语和汉语更深层次的概念系统之间的差异。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如果学习者不顾英语的语法和句法规则,把汉语的句式生搬硬套到英语中去,就会出现这一类型的“中式英语”。例如,
* Nowadays find a good wor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该学习者显然受到了汉语概念系统的影响。由于动名词这一语法现象在汉语中是一个空白,该学习者不知道英语句子中作主语的动词要名词化;另外,英语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单数可数名词前面可以加不定冠词作为修饰语,而不可数名词前面则不可以加不定冠词作为修饰语,因此,前句中的“work”应该改为“job”才对,因为“work”做可数名词时就不是当“工作”之义讲了,它跟英语单词“job”表达的就不是同一概念。对于类似例句中出现的错误,学习者可以通过调整概念结构来加以矫正。因此,以上例子正确的英语表达是:
Nowadays finding a good job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由于在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民族看待和划分客观世界的方式也会存在差异,语言与语言之间更深层次的概念系统也会存在差异。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可能会用下面的英语句子来表达“那个男人壮得像头牛”这个概念:
* The man is as strong as a bull.
在中国文化里,“牛”是用来耕地的,“牛”是勤劳、朴实的象征,于是便有了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说,以此来颂扬勤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有“力大如牛”一说,以此来形容力气非常大,用“壮得像头牛”来表达“非常强壮”这一概念。在英语里,“as strong as a bull”不被广泛接受,更倾向于用“as strong as a horse”来表达“非常强壮”这一概念,这是因为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英美等国家习惯用马而不是用牛来耕地,因此,“那个男人壮得像头牛”相对应的英语表达应该是:
The man is as strong as a horse.
由此可见,从概念流利理论视角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可能是由于“巧合层”概念错误、“结构调整层”概念错误或者“概念调整层”错误引起的,这三种情况既有可能单独出现,也有可能一起出现,“中式英语”最明显的标记是缺乏概念流利。在言语交际中如果交际者缺乏概念流利,轻则会造成概念意义的误解,重则会导致言语交际失败,[11]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矫正“中式英语”。
概念流利理论认为,概念重组并不是简单地用一种语言的概念系统代替另外一种语言的概念系统,而是将两种概念系统所表达的意义同时纳入学习者现有的概念系统中,并运用外语文化恰当的方式重新组合。外语学习者真正的困难不在于词汇或语法学习,而在于运用外语对外部世界重新概念化或重新组合以达到概念流利。[12]因此,根据概念流利理论的观点,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矫正“中式英语”。
概念流利理论认为,要培养学习者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流利,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概念流利。[8]因此,要矫正学习者的“中式英语”,就必须设法让学习者达到概念流利,弥补概念流利缺乏,让学习者广泛地接触英语语料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广泛地阅读英语语篇,学习者即可受到大量的文本熏陶,在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学习者还可以更加深刻、透切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精髓,学习者语言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可以弥补其概念流利的缺乏。同时,学习者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做大量的英语视听练习。广泛地让学习者接触英语语料是促进学习者概念流利的发展、弥补概念流利缺乏、矫正“中式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式英语”的形成也跟学习者不会运用英语思维模式来进行思维从而习惯性地运用汉语思维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关。语言和思维是同一过程,学习者要想使英语表达地道化,就必须运用英语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思维,从而系统有序地掌握英语文化本身所固有的概念结构。学习者学会了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就增强了根据自己的结构和概念系统灵活地对英语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能力,就能将英语和英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将英语的概念底层结构与反映它们的表层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通过建构学习者的英语思维模式是矫正“中式英语”的重要策略之一。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不是语言问题,而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涉及到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系统地映射。[7]概念隐喻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也是概念流利的深层结构。[11]如果学习者没有较强的概念隐喻能力,就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不能理解一些习以为常的英语表达。也只有当英语学习者具备了较强的概念隐喻能力后,才有可能获得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从而达到概念流利。因此,增强学习者的概念隐喻能力是一种有效地矫正“中式英语”的策略。
汉语和英语在形式和语用等方面的差异不仅仅只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却是概念层面的问题。通过比较汉语与英语概念之间的差异,学习者可以排除来自汉语和英语概念系统的干扰,以及概念系统内部的相互干扰。排除这些干扰后,学习者可以有效地进行概念重组,避免概念错误的产生,真正做到概念流利,从而有效地矫正“中式英语”。例如,在汉语文化中“蝴蝶”是美丽的化身,在中国有的英语学习者用下面的英语句子来表达“她像一只蝴蝶那么漂亮”这一概念:She is as beautiful as a butterfly。在英语里“蝴蝶”含有轻浮的涵义,因此,前面的英语表达不为英语为母语的人所接受,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如果我们把这个英语句子改为:She is as beautiful as a fairy,那么英语为母语的人就更容易接受它,因为在英语中,“fairy”的意思是“仙女”,“漂亮的姑娘”。同样,英语单词owl除了在英语和汉语中同指“猫头鹰”这一动物以外,在英语文化里它还象征“智慧”,而在汉语文化里却预示着“凶兆”。[4]因此,比较汉语与英语概念之间的差异,并排除汉语和英语概念系统内部的相互干扰是一种有效地矫正“中式英语”的策略。
本文尝试从概念流利理论视角分析了“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希望能对今后的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要让概念流利理念深入英语课堂,并让英语学习者真正达到“概念流利”而不再出现“中式英语”,仍需学界以及广大的英语教师和学习者为此努力地奋斗。除了概念错误以外,“中式英语”还存在“基于语言形式的错误”(form-based errors),这也许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1]Pinkham, J.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8: 1.
[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106.
[3]李文中.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18-24.
[4]董宏乐, 徐健, 梁育全. 外语教学中的概念流利[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140-144.
[5]Danesi, M. 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s: The role of conceptual fluenc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5(1):3-20.
[6]王牧群, 朱卫红. 二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理论的发展[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6): 40-43.
[7]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7-9.
[8]Danesi, M.Semiotics in Language Education[M].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 70,42.
[9]Danesi, M. Conceptual errors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8(9): 231.
[10]Danesi, M.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 neglected dimension [A]. In J. Alatis (e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C].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3: 490.
[11]刘云飞,雷卿. 交际过程中概念流利缺乏和多样性缺乏的隐喻性分析[J]. 三峡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8-102.
[12]李毅. 隐喻能力与概念流利[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6):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