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轶博
(河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强调协同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要求“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等学校具有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等学校要自觉按照十八大的要求,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篇提到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一直以来,教育人才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河南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打造人力资源高地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为了大力培养、吸引人才,采取了多种措施,投入也逐年增大。“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与团队支持计划 ”“河南省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计划和工程的实施为建设河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高校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外部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后又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它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推动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教育部公布了“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河南的部分高校首批入围,这在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围绕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河南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有优势,坚持长期积累,协同各方优势,努力构建平台,通过开展全面的协同创新,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发展建设的政策措施,争取把大学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河南高水平人才总量显著增长,人才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人才结构分配比例趋于优化,尤其是高等院校聚集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这都为河南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在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制约着河南高校人才队伍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和深入化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河南高校的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名差强人意,虽然高校众多,但真正入围“211工程”的高校仅有一所,这极大限制了河南高校的全方位综合性发展,也造成了省内不同院校之间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由于城市综合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相应的工资待遇和一些个人发展条件与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很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充足的事业发展机会和空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南高校高端人才资源的流失,同时也制约着河南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广泛性发展。
首先,河南高校人才发展普遍存在着对内自我封闭、人才分布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的情况。高校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较少,同一研究领域的人才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不高。其次,高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还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不多,支撑人才成长的基础性条件也还比较薄弱,人才梯队建设不能很好地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有组织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高校人才培养的对外重点和突破点难以聚焦,学科壁垒、部门壁垒制约了学术的发展和创新,缺乏聚合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河南高校现行学科制度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和封闭,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彼此之间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不能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更谈不上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学科壁垒、部门壁垒制约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阻碍了研究人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有机组合和资源共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术的知识创新活力,也导致了人才协同创新无法深入开展。
河南高校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又要注重“软实力”的提高。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特色,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善于利用外来资金,完善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周边环境。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努力办好大学科技园和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加强河南高校与省内各高新科技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密切联系,使他们成为河南拔尖人才培养、培训、引进和使用的重要基地,成为拔尖人才的重要汇聚地。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政府新政策,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新体系,加大用人制度和激励分配制度改革,为高校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留住更多的人才。只有“软硬一起抓”才能全面提升河南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河南高校应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抓好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年龄结构合理、进出动态平衡的学科梯队。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与此同时,河南各高校也要大力开发当前国家社会经济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各类人才队伍的统筹协调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使学科之间、高校之间、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以及高校内部之间有效协同。河南高校要大力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和封闭,走人才、科技和产业相结合的路子,支持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研究人员跨学科跨部门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鼓励高校以骨干教师为代表的创新高层次人才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或生产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高层次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建立人才价值市场化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人才的创造活力,引导更多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新华社,2011-3.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2).
[3]夏红云.河南省高校人才发展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J].企业经济,2010(6).
[4]季晶.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服务能力[J].科教导刊,2011(12).
[5]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