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梅
河南宁陵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宁陵 476700
剖宫产术下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不缝合临床观察
刘春梅
河南宁陵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宁陵 476700
目的总结应用改进缝合技术对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腹部横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将148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8例)和观察组(n=80例)两组,对照组患者手术缝合实施皮肤及皮下脂肪全层缝合,观察组实施横切口皮内缝合而不缝合脂肪层的改良技术。对两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等指标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平均缝合时间、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3个月随访,对照组9例腹壁切口瘢痕较大,见针眼瘢痕或有蜈蚣脚样瘢痕,无腹壁疝发生。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均无无红肿及硬结,皮肤切口平整,仅留一条粉红色细线状疤痕,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改良缝合技术可有效降低脂肪液化发生率,愈合好,值得临床推广。
下腹部横切口;脂肪层;皮内缝合
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并发症之一,是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细胞破裂后脂滴溢出,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的液态脂肪,形成较多渗液,从而影响切口愈合[1]。2011-01-2013-01,我们对80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切口实施不缝合脂肪层的皮内缝合改良技术,切口愈合良好,脂肪液化发生率低,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妇产科病房收治进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48例,年龄22~38岁,平均(26.4±5.22)岁。均为足月分娩,其中急诊行剖宫产120例,择期行剖宫产28例,均符合剖宫产有关手术指征。随机按手术切口缝合的方法分为对照组(n=68例)和观察组(n=80例)两组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手术均采取下腹部横切口,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腹壁横切口缝合。胎儿娩出后认真清理皮下脂肪层的积血和渗液,有活动出血者压迫止血或用1号线结扎,用2/0可吸收线做筋膜层和脂肪层连续缝合,两侧角不单独缝合。最后皮肤用4/0可吸收线缝合皮肤缝合皮下埋线,打结在皮肤外观察组切口应用改良缝合技术:常规缝合腹膜及前鞘,不缝合脂肪层,应用3-0可吸收线从切口一侧真皮层进针打结后,缝针从皮肤切缘真皮层下进针,未达脂肪层,呈连续褥式缝合,对合左右两侧皮肤达另一端后,返回3~4针,剪断。针距为6 mm。做腹部伤口加压包扎。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平均缝合时间(5.91±1.12)min明显低于对照组(9.21±2.02)min,对照组有2例发生(2.91%)脂肪液化,经对症处理延期愈合。观察组无脂肪液化发生,术后1~3个月随访,对照组9例腹壁切口瘢痕较大,见针眼瘢痕或有蜈蚣脚样瘢痕,无腹壁疝发生。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均无无红肿及硬结,皮肤切口平整,仅留一条粉红色细线状疤痕,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我国剖宫产率呈逐递增趋势,下腹部横切口缝合已是妇产科医生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2],传统的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采取全层缝合。皮下脂肪切开后破坏局部血运;术中机械刺激,大块钳夹结扎,止血不彻底,切口暴露时间长,加之皮下脂肪组织很容易受到缝线压迫、切割,脂肪组织破坏,致使脂肪脱落、缺血和坏死。与传统缝合相比,不缝合脂肪层的新式缝合法具有明显的优点。(1)减少常规缝合后的局部组织缺血及线结的异物反应。该切口不缝皮下脂肪层,伤口渗出少,可减少肉芽组织增生[3]。(2)皮下脂肪层未缝合,局部无死腔形成,加之术后局部的不加压,适当的体位等有利于局部的充分引流,使部分腹腔渗液、受刺激、牵拉的脂肪组织细胞的损伤以及局部线结反应、炎症反应等引起的渗液(多为淡红色水样)得以充分引流至切口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愈合[4]。同时应注意:(1)术后12~2 h后取头高(至少不低于30°)足低位,使产妇上腹自然松弛下坠,切口上下脂肪层自然接触,促进愈合,亦利于恶露排出。(2)脂肪液化可能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缝合技术可能是发生脂肪液化影响切口愈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手术因素、合并肥胖、糖尿病、贫血、妊娠水肿等多因素可引起,除与局部缝合技巧关系密切外,积极提高手术熟练度、术前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围术期规范抗生素使用、合理膳食及切口护理等均在预防或减少发生脂肪液化亦起到重要作用。
妇产科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不缝合具有手术时间短,脂肪液化低,切口疤痕呈线条型,平整美观,住院时间短,适合各个年龄段患者,不受身高、体重、腹部脂肪厚度、切口长度等限制,深受广大患者和医生的青睐,值得临床推广。
[1]崔兆清,苗瑞政,姜言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治疗[J].腹部外科,2004,17(2):101-102.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83-985.
[3]田丽君,高建华,蒋慧君.腹部横切口剖腹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与腹膜层68例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1):50-51.
[4]安余松.腹部横切口剖腹产术不缝合皮下脂肪层腹膜层20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4):180-181.
R619
B
1007-8991(2014)02-0102-02
(收稿 201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