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爱红
河南安阳钢铁集团总医院 安阳 455004
高压氧治疗(HBOT)是临床救治颅脑外伤的重要措施之一,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既能在脑血流量减少的情况下改善供氧,又能降低颅内压和缺血灶炎症反应程度[1]减轻脑水肿,对于能降低的该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作用。2008 -01—2013 -01,我们对本院收治的10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行高压氧治疗(HBOT)期间施行个性化综合护理措施,患者均顺利地完成HBOT,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14~68 岁,平均(46 ±5.2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l~9h,平均(2.20 ±1.47)h。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入院Glasgow 昏迷量表(GCS)评定≤8 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 或核磁共振确诊。其中广泛性脑挫裂伤29例,颅内血肿22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19例,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
1.2 治疗方法 临床均予以脑细胞营养剂、能量合剂、脱水剂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的同时辅以高压氧治疗,采用空气加压舱型高压氧舱治疗,缓慢加压15 min,使治疗压力达到0.5ATA,给患者戴面罩吸纯氧,昏迷或气管切开患者改用急救吸氧头罩直接供氧。继续加压10~20 min,治疗压力达到2.0ATA,稳压吸氧30 min,然后在30 min 内减压缓慢减压出舱,总吸氧时间控制在60~80 min,1 次/d,10 d 为1 疗程,视病情一般行2~4个疗程,如连续3个疗程后休息7~10 天再做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休息2周,共行疗程3~5个,平均4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神经功能损伤明显改善;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缺损基本恢复;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明显,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无效: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2.1 入舱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因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缺乏了解,易造成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部分患者甚至拒绝配合治疗,护理人员积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诉求,并针对产生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沟通和疏导,说明治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消除患者内心各种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2.1.2 基础护理 入舱前以2%含氯消毒液擦拭舱壁、床垫,舱内喷射消毒液,紫外线照射消毒30 min,防止发生交叉感染[2],同时应详细询问病史,排除活动性内出血等治疗禁忌证患者。并遵医嘱合理控制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监测患者呼吸、意识、瞳孔等变化。妥善固定各种导管。对使用气管套管(带气囊)的患者,入舱前应抽出气囊内气体,注入4~5ml 生理盐水。检查及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材。严格检查入舱人员是否有携带打火机、BP 机、手机、火柴等违禁物品。
2.2 入舱后护理
2.2.1 升压时护理 升压速度均匀缓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出汗、耳疼、面色苍白,神色紧张等症状,应停止加压,检查原因,采取措施。在患者适应情况下,嘱神志清醒患者多做咀嚼、吞咽、捏鼻鼓气等调压动作,以尽快适应加压时不适感。加压阶段可嘱意识清醒患者吞咽动作或捏鼻鼓气动作,平衡中耳内外压力,防止中耳气压伤;患者如出现烦躁、出汗严重时等,排除舱温过高及升压过快后依然缓解不明显,多提示为高热,应停止治疗并缓慢减压出舱。出舱后及时对症处理。昏迷患者及气管切开患者应严密呼吸道是否通畅及气体交换是否良好,如出现呼吸急促、呛咳、痰液从气管套管中喷出等现象,此时立即停止加压,待患者完全适应后再继续缓慢加压,同时给患者经口喂少量温开水。防止气压伤。
2.2.2 稳压中护理 检查患者佩戴面罩时注意面罩应与面颊部贴紧,以免空气漏入而影响治疗效果。对昏迷及气管切开患者应密切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同时观察患者有无面部肌肉抽搐等情况,排查氧中毒先驱症状。
2.2.3 减压时护理 匀速减压。减压过程中嘱患者不可用力屏气、咳嗽等,避免发生肺内气压伤,因减压气体膨胀吸热使舱温下降,故应注意保暖,并注意调节空气,避免舱内雾化现象产生[3]。及时开放患者身上各种引流管,防止减压过程中气体膨胀,造成危害。观察气管切开患者有无皮下气肿或血肿,协助患者出舱,对行动不便者应给予帮助。出舱后告知下一次治疗时间及注意事项。嘱患者注意合理膳食摄人,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本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高压氧治疗。痊愈30例。显效22例,有效4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00%. 未出现导管脱落、窒息、减压病、氧中毒等不良反应病例。
针对患者不同病情护理人员合理实施入舱前个性化心理沟通,规范高压氧舱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综合护理措施,可促进高压氧顺利完成和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1]王仕忠,王秋莎,张平,等.高压氧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1):26 -27.
[2]丁新华.吴润兰.李敏,等.高压氧治疗的不同时机对重度颅脑损伤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7):421 -423
[3]田利琴,陈小艳,张蓉. 脑外伤后综合征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现代康复[J]2001,5(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