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雨潇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自古以来,箫这种乐器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文人骚客更是对其青睐有加。词人借箫抒情,以箫述志,也用箫来比喻自己的知己和理想。在词的意境之中,词人或借箫书写盛世华章,或以箫叹儿女情长,或借箫抒忧思惆怅;在感情基调方面,箫声悲凉幽咽,多表达凄怆哀怨的心理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箫仅仅是作为一种乐器,词人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思,箫充当着一种载体的角色。
1.从箫的形状方面来看,宋词中的箫有如下的名称:“凤箫”“箫凤”“双凤箫”“洞箫”“短箫”等等。相传箫为舜所造,因其形状参差而像凤翼,故有“凤箫”之称,[1]而诸如“凤凰箫”“箫凤”“双凤箫”之类的名称,当为“凤箫”名称之衍生。“洞箫”“短箫”则是就其形制而言的。
关于“凤箫”,如柳永的“扬州曾是追游地,酒台花径仍存。凤箫依旧月中闻”(《临江仙 鸣珂碎撼都门晓》);关于“箫凤”,如吴文英的“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解语花 门横皱碧》);关于“洞箫”,如刘克庄的“忆坡公、洞箫听罢,划然长啸”(《贺新郎 行乐尤宜少》)。
2.从箫的材质方面来看,宋词中的箫有如下的名称:“玉箫”“紫玉箫”“琼箫”“紫箫”“玉参差”等等。其中,“玉箫”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大,这或许是因为古人以玉比德,以高贵的玉和古雅的箫相配,更添一种高远古朴的意境。
关于“玉箫”,如张炎的“无限羁愁分付、玉箫寒”(《虞美人 黄金谁解教歌舞》);关于“紫玉箫”,如苏轼的“明朝酒醒知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鹧鸪天 笑拈红梅亸翠翘》);关于“琼箫”,如蒋捷的“琼箫夜夜挟愁吹。梅花知不知”(《阮郎归 雪飞灯背雁声低》);关于“紫箫”,如贺铸的“紫箫闲捻度新声,有人偷倚阑干掐”(《江南曲·踏莎行 小苑浴兰》);关于“玉参差”,如卢祖皋的“双笼金约腕,独把玉参差”(《临江仙 洞府堂深花气满)。
在这种情况下,“箫”就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乐器,而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象来帮助造成一定的意境。关于这一点,又可以从用典和寄予情思两方面来分析。
1.从用典方面来看,宋词中的箫有如下的名称:“文箫”“鸾箫”“箫侣”等。其中,“文箫”又写作“文萧”,是传奇中的人名,而“鸾箫”“箫侣”当为“文箫”这一名称的衍生。传说唐代大和年间﹐有一书生名叫文箫,他中秋日游锺陵西山的时候﹐偶遇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吟诗道:“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兼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然后双方彼此倾慕﹐然而有仙童到来宣布天判:“吴彩鸾以私欲而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两人结成夫妇﹐后来双双成仙。此典故见于唐代裴铏的《传奇·文箫》。另一个关于“箫”的典故便是箫史和弄玉的爱情佳话。
关于“文箫”,如张孝祥的“杨柳依依。何日文箫共驾归”(《丑奴儿·采桑子 无双谁似黄郎子》);关于“鸾箫”,如吴文英的“一曲鸾箫别彩云。燕钗尘涩镜华昏”(《浣溪沙 一曲鸾箫别彩云》);关于“箫侣”,如蔡伸的“念去年曾共吹箫侣,同赏蓬瀛”(《忆瑶姬 微雨初晴》)。
由此可见,“箫”在文人的作品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此处以李清照的《孤雁儿·御街行》[2]为例: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词的上阕写的是初春的早上,词人在藤床纸帐中醒来,却并没有什么好的心绪,玉炉中的沉香再没有续,早已经熄灭,伴着初春的阵阵寒气,词人的情怀也是这般的似水一样冰冷。不知是谁在吹奏《梅花三弄》的笛曲,那哀伤的曲调不知又吹开了多少梅花,佳春已至,而词人却幽思依然。
词的下阕抒发怅然哀戚之感。帘外疏雨萧萧,就如同词人这无尽的愁思一样绵密悠远,帘内佳人独坐,自怜自伤,泪眼婆娑。君已不在,这俊梅佳景,又有谁还能陪词人倚栏共赏呢?折下一枝梅花,却发现早已朦胧了双眼,试问这人间天上,又有谁可以让词人以梅相赠?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在这里,“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易安在这里以“吹箫人”喻赵明诚,指自己的夫君已逝,自己失去了唯一的知音。
2.从寄予的情思方面来看,“箫”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总的方面来说,文人们借“箫”所抒发的情思所构成的意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浑阔厚重之境。
在这样的意境中,箫多以“箫鼓”这一意象出现,给人一种很热闹很喜庆的感觉,烘托了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同时,又不乏壮观、宏大的气势。[3]如柳永的“醮台清夜洞天严,公宴凌晨箫鼓沸”。(《玉楼春 凤楼郁郁呈嘉瑞》)张先的“飞槛倚,斗牛近,响箫鼓、远破重云”。(《泛清苕 绿净无痕》)等等。在这里以晏几道的《鹧鸪天》[2]为例:
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开昨夜风。 罗幕翠,锦筵红。钗头罗胜写宜冬。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
这是一首描写冬至的词,词人通过写人们庆祝冬至的欢快场面,来表达对春天的向往和憧憬,抒发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冬至日后,太阳北移,白昼渐长,宋代的人习惯称冬至为“长至”,故年年冬至的时候,都有这“迎长”的庆典活动,是为“晓日迎长岁岁同”;庆典上的活动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迎神赛会,箫鼓阵阵,歌声袅袅。
在这一年中夜最长、天最冷的冬至日,古老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诚然,既然到了最冷的一天,那也就意味着这一天过后,气候开始转暖,春天的脚步一天天接近,希望近在眼前。“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
(2)怅然哀戚之境。
箫声呜咽,如泣如诉,故多寄托哀婉凄怨之情思,这在文人用箫声寄予情怀的词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柳永的“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笛家弄·笛家 花发西园》),陆游的“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蝶恋花 陌上箫声寒食近》)等。在这里,以赵长卿的《清平乐》[2]为例:
紫箫声断。窗底春愁乱。试著春衫羞自看。窄似年时一半。 一春长病厌厌。新来愁病重添。香冷倦熏金鸭,日高不卷珠帘。
赵长卿的这首词哀怨悱恻,凄清悠远,让人怅然若有所思。词的开头以“紫箫声断”起句,一种哀怨怅惘之感直击人胸怀。箫声悠扬,撩人情思,如今却境已迁,情已往,箫声绝。词人独自伫立于窗前,这窗外的绝好春光,却只能让人更加哀伤,这满腔的春愁,不觉已在窗前凌乱。
词人观春自伤,试着着上春衫,好让自己也感受到哪怕一丁点儿春的气息,穿上之后,却连自己都不敢看,“试著春衫羞自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窄似年时一半”。一个“羞”字,写尽了词人内心的酸楚和凄凉。词人苦于自己“长病厌厌”,这新的一年,本来是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而自己却“愁病重添”。词人由春及人,触景生情,自怜自伤,感人至深。这首词的开头便用“紫箫声断”来营造一种怅然哀戚的意境,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整体的氛围,也给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3)离愁别苦之境。
箫声幽怨凄美,多传离情别绪,这不仅指的是宴会之乐,还发生在有情人之间。众人相聚,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然而,世上本没有不散之欢宴,席间的箫声更添离别之愁绪;与佳人相约竹林月下,望月吹箫,或是在金屋珠帘内琴箫合奏,那又是何等雅致的风流韵事。但生活中总是聚少离多,每每思忖月夜吹箫,昔日情境,却时过境迁,玉箫声断,徒添伤感。
关于此情此境,如晏几道的“碧箫度曲留人醉,昨夜归迟。短恨凭谁”(《采桑子 春风不负年年信》),又如张炎的“十二小红楼,人与玉箫何处”(《如梦令 隐隐烟痕轻注》)等。此处以晏几道的《浣溪沙 翠阁朱阑倚处危》[2]为例:
翠阁朱阑倚处危。夜凉闲捻彩箫吹。曲中双凤已分飞。绿酒细倾消别恨,红笺小写问归期。月华风意似当时。
夜凉如水,词人在翠阁上倚栏而望,百无聊赖,便拿出彩箫吹奏一曲,以寄相思别情,吹一曲《双凤》吧,却吹着吹着,箫声呜咽,难以继续。那曲中的双凤是不是也别离分飞了,就如同你我的分离一样?把酒独酌,举杯消愁,或许这玉液琼浆可以消解我些许的惆怅和憾恨。“绿酒细倾消别恨,红笺小写问归期。”在醉眼迷蒙中,我摊开红笺,想问问你何时才是归期。此情此境,“月华风意似当时”。
词是箫声最好的归宿,那沉醉在宋词中的箫声,即便是在今天,依然给予我们无限的暇思和美的享受。它凄美、哀怨的感情基调,也成为千古以来文人情怀的一部分,是文人精神寄托中重要的生命元素。
[1]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M].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38.
[2]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99.
[3]吉联抗,辑译.隋唐五代音乐史料[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63-65..
[4]杨栎模.试论宋词中的箫意象[J].开封大学学报,2010(3).
[5]王光祁.中国音乐史[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