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模式探索

2014-03-31 17:44:22李春青姜桂娟许纪发
关键词:中职院校高职

李春青,姜桂娟,许纪发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然而当前黑龙江省的农村实用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人们对涉农专业的旧有观念,致使涉农专业吸引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急需通过对涉农类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系统培养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和可行策略。如何在已有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涉农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涉农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应该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当前涉农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

1.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模式,主要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直接招收初中起点毕业生入学,在高职院校连续学习五年,学生入学后先完成两至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然后再接受三年或两年的高职教育。或先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三年,后两年必须在高职院校再学习两年。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这种模式学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职业岗位变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开发课程,整体设计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强化课程的综合化、实用化、职业化,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2.分段衔接模式。

分段衔接模式,是指学生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任务后,通过对口升学、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等多种选拔方式,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口升学是指学生在完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任务后,通过考试或推荐入学的方式,进入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学院再学习两至三年,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的中高职衔接形式;自主招生是指高职院校自主选拔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二至三年的中高职衔接模式;高考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高考,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衔接模式。

3.园区化发展模式。

工业产业需要园区化,农业产业同样需要园区化。建立职业教育园区,吸引中高职院校进入教育园区,形成职业教育教学链、行业链、利益链、信息链、就业链的全面融合。目前可以利用新建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等吸引中高职院校的加入。通过对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需求,优化涉农专业结构布局。围绕绿色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建立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但这单靠个别院校的意愿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政府来推动。

4.直通制模式。

直通制模式是指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衔接模式。此模式是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成绩合格者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①

二 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高职衔接起步较早,但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中职毕业生开展高职教育的试点,所以中高职衔接的起步是要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强劲,而中职招生规模迅速下降。特别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涉农专业的误解,涉农中高职衔接并不是出于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衔接模式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导致中高职衔接生命力不强。

2.隶属不同部门管理,不利于中高职的统筹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致使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制度上更多地是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并有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倾斜,这就更加增大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难度。虽然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经统一归口教育部职成司,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分部门管理导致中高职衔接仅仅是停留在制度层面。

3.中高职教育深层次的衔接尚未实现。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而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有学者认为制度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标”,而课程衔接才是中高职衔接的“本”。[1]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现象。虽然中高职院校进行衔接,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不愿意改变原有的各自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而在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时又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因而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往往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有数据统计显示,中高职院校专业课内容重复率高达30%,这不仅导致中高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二是文化基础课脱节。中职学校的学生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以“必要、够用”为原则,而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以高中为参照系,所以中职学生到高职院校后,学习文化基础课普遍感到比较吃力。[2]三是技能训练简单重复甚至倒挂。高职院校在设备、师资、技能训练方法上与中职学校相比并没有突显出优势,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期间相差不多,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三 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模式探索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拥有耕地2.1亿亩,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黑龙江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被冠以“中华大粮仓”的美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急需通过涉农类中高职衔接研究实践,探索出系统培养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和可行策略,为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提供落地人才保障。

在充分借鉴五年一贯制模式、分段衔接模式和直通制模式的基础上,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的通知》(黑教联2013[19]号)《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先行在农林牧渔类专业进行试点,由六所涉农职教集团牵头高职院校负责,遴选集团内相关中职学校,合作开展八个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由贯通培养试点学校组织统一报名、统一填报志愿、统一录取。采取二三分段培养模式,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中高职衔接涉农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模式为适应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建立中高职衔接生源储备基地制度,开展涉农人才教育衔接试点,打破不同教育层次贯通的壁垒,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健全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机制,设立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制度并设立专项资金,用规范的制度保障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在六所涉农职教集团牵头的高职院校及合作企业联合成立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专门负责招生、录取及制定相应的教学文件,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设备的配备及学生管理及成绩的考核。设立专项资金可为专业调研、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及资源建设等提供保障。

2.提高涉农专业生源的数量与质量,扩大涉农专业招生范围。招生群体不仅仅局限于初、高中及中职学校学生,还可将一部分有接受教育意愿的农民纳入到贯通培养的计划中来。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贯通培养可以为农民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将探索学历教育同农民职业培训相融合的教育培训机制,构建农业初级培训和专项培训,不断探索农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齐全的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实村实用人才缺乏的问题。还可实行涉农专业减免学费制度,尝试建立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保送升学制度,增加涉农专业吸引力,解决农业生产一线实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发挥集团优势。农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农业类职业教育集团,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整合的极大优势。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联手共同调研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构建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校合作、校企联手,基于人才培养全程管理的八合作,即合作定标准、合作招生、合作建基地、合作育师资、合作建课程、合作出教材、合作教学、合作就业,实现中高职衔接的贯通培养。

这种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模式的优势较为明显:一是能够切实发挥优质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试点探索形成中高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利于发挥集团内职业教育资源、企业资源、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实施管理,利于实现中高职涉农专业内涵发展上的有效衔接,尤其是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深度衔接。

注释

①摘自《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第一组专题研究报告)》[R].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706101614439&cata_id=n148.

[1]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2011(33).

[2]左婧楠.浅析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东盟博览,2013(6).

猜你喜欢
中职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57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