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凡
(红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 蒙自 661100)
在“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地区性的用工需求和劳动力结构性失衡加剧,再加上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投资、出口、外贸的恶化,使国内高校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当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提升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与职业观教育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上都有内在契合,因此承担起对学生职业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教育部在1995 年颁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指出:“建议在高等学校三年级或四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该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作为选修课试行”,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职业观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改革思路。
职业观指根据社会的发展、自身兴趣、需要而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等的较稳定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催生了多元的价值观、道德观,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在职业领域出现了唯利是图、短斤少两、腐败、收受贿赂等诚信散失、道德下滑的现象,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所呈现内容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由此很容易产生种种困惑,在就业时也呈现出市场化和功利化的趋向,反过来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陷入困境。因而,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成为解答学生在新形势下产生种种困惑的一项急迫的任务。
在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实现成功就业、创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业观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
1.开展职业锚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施恩教授提出“职业锚理论”,是 “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1]职业锚在职业观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学生职业的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独立、富有创造性、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的特征对学生进行职业锚理论教育,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价值追求、对待职业的态度以及自身的能力,紧密结合国家的需要、劳动力需求结构的现状整合职业的决策,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种类和职业领域,在此基础上对职业进行规划。
2.开展职业动机教育。
职业动机是个体在职业需要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支配职业行为,并为实现职业目标维持职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属于职业动力系统。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环境的直接反应。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和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环境较差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动机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功利性,较为关注职业的福利、薪资、待遇、职位、发展前景等,出现情愿去挤城市“独木桥”,也不愿意去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偏远农村地区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结合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国家的就业政策,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把握好大学生满足其追求自身价值的需要的小局和国家、地方、社会需求的大局的关系,大学生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社会利益的关系以及职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就业形势,角度考虑就业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理性的职业动机。
3.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就业成就的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超前反映,大学生职业理想既是学生在职业上的奋斗目标,也是一种职业境界,在大学生就业和从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和强烈的激励、调节作用,是学生、家庭、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网络开放的今天,西方思想持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各种影响,个人价值观、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也渗透进校园,对大学生在树立正确职业理想产生种种负面影响。职业理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把国家的荣辱观教育纳入职业理想教育,要在教育过程中整合好职业观的三个基本要素,做到维持生活、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的高度统一;做到职业理想教育与学生的专业、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特点、思想品质的统一;做到职业理想教育内容与时代特征、社会需要的统一。
4.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进行的, 在履行其职责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随着社会转型,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剧烈影响,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化的特征,道德标准、观念、价值观等发生了巨大变迁,这些对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把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集体意识、服务社会等主要方面进行教育;同时这也顺应了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既适应社会对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同事也可以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5.开展职业法律法规教育。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不良思想在随着社会转型不断侵蚀校园,经济领域的制假造假、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以及所谓的“道德滑坡”等言论比较容易迷惑学生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时有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在毕业准备就业时也会出现简历造假等现象,在职业生涯中容易出现欺诈、商业违规甚至于违法等现象,这些都显示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职业法律法规教育上较为滞后,为了规范、约束大学生,使其将来能够严格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从事职业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除了“思修”课程,其余课程也应拓宽视野,结合课程内容拓展职业法律法规教育。
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职业观教育的内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思路。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渗透职业观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应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拓展教育内容,主要有两个途径:在国家规定的四门必修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渗透国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法律法规、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要结合历史,让学生领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立志要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回报社会,进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现在的就业环境、形势、国家政策进行分析,从而把自己就业期望和现实能力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兴趣取向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让学生详细了解党和国家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理性就业,规范就业,为国家分忧解难,用所学知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则可以以案例出现的形式,从道德与法律角度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同时,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多开设诸如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框架下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调试等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
2.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途径,强化职业观教育。
目前国内高校都在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模式、方案,为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实践中能结合学生自身比较关注的职业问题设计实践方案,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和职业观教育的双赢局面。实践基地、目的地的选择上,应走出革命纪念地、革命老区、烈士陵墓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局限,结合当地实际往政府、工厂、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基层单位走,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让学生从“象牙塔”走出去,在更接“地气”的基层实践中锤炼出吃苦耐劳、勤学苦干的拼搏精神以及有担当、有交代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对职业特征、社会的结构性需求以及自己的职业诉求都有更深的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也是一种提升,增强实践活动的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实践活动的时代感和适用性。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观教育水平。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观教育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观念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把学生引导成一名合格的职业工作者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职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不是两个没有交集的内容,反而可以在教育实践中相辅相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形成进行职业观教育的自觉性,从教育客体的自身关注的职业问题切入,进行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观、职业素养、职业理想等的教育;第二,从职业观教育技能上看,学校应定期组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就业形势、就业资讯、职业观培训、法律法规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和讲座,提升他们的职业观教育的教育效果;第三,从教育内容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在“两课”的课堂上,教材内容不是僵死不变的,是可以依据形势变化进行不断拓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应结合最新的就业形势、就业资讯等来阐述课程中的理论、观点。
4.围绕职业观教育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方法。
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弊端。在把职业观教育纳入“两课”教育内容的同时,应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革新,例如应跳出教材的束缚,多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职业观教育,课题的选取应紧密结合形势,具有时代感,增强学生兴趣和自觉参与度,最后再回到教材的理论框架进行理论概括,帮学生进行理论升华;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多提问,启发学生多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从掌握理论知识到自觉运用理论、观点、方法来指导职业实践;多采用“知识实践”方式,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职业道德、就业形势、面试技巧等问题展开辩论、讨论和分析,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甚至于产生“外溢效应”,课后能够结合课堂讨论主题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拓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该利用qq、微信、微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对学生关注的职业问题的进行解答,强化职业观教育的效果。
综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赋予更多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职业观教育,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实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以及做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双赢局面。
[1]梁迪.构建职业观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