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舜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大舜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湖南 长沙 410007)
内科杂病验案选释(十二)
陈大舜1,2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大舜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湖南 长沙 410007)
盆腔积液;脘胁胀痛;泄泻;暴泻
李某某,女,26岁。2012年8月13日初诊。胃脘两胁胀痛3月余,患者曾于2012年6月8日在长沙市某医院做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同时做肝胆B超示:餐后胆囊内多个稍强回声光斑,拟诊为胆囊多发息肉样病变,建议空腹后复查。2012年8月8日又在同一医院做妇科B超检查示:盆腔积液最深处达45 mm×30 mm。并查白带常规,发现脓细胞及白细胞(+)。刻诊:脘胁胀痛,牵连腰背及下腹部亦隐隐作痛,时有恶心,无呕吐,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口腔易生溃疡,纳差,神疲,寐可,大便2~3次/d,有时成形,有时不成形,小便黄,白带量较多,月经对期,量中等,色黯红,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沉细弦带滑。
辨证:湿热内蕴,心肝火旺,脾虚失运,气不化津。治法:清热化湿,清心降火,健脾理气。方药:连朴饮、导赤散、香砂六君子汤合方化裁。黄连10 g,厚朴 10 g,栀子 10 g,黄柏 10 g,生地黄 10 g,通草10 g,茯苓15 g,白术10 g,党参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广木香6 g,砂仁6 g,灯芯草10 g。5剂,每日1剂,煎服2次。
2012年9月3日二诊:上方服5剂后见效,患者又加服12剂,症状明显好转,脘胁胀痛及下腹部疼痛均减轻,复查B超显示:盆腔积液最深处已减少至35 mm×20 mm,但患者仍感心烦易怒,自觉舌尖与舌根部疼痛,大便2次/d,尿仍黄,舌苔仍黄腻,脉细弦。遂修改处方为丹栀逍遥散合导赤散加减:牡丹皮 10 g,栀子 10 g,当归 10 g,白芍 10 g,柴胡10 g,茯苓 10 g,白术 10 g,甘草 3 g,薄荷 6 g,知母 15 g,黄柏 15 g,灯芯草 5 g,青皮 6 g。 7剂。
2012年9月16日三诊:前方共服12剂,症状继续缓解,守原方增减,去白术、青皮、甘草、薄荷,加莲子芯、茵陈、土茯苓、川木通、淡竹叶,7剂。
2012年9月23日四诊:近期逢月经来潮,痛经、量多、色黯、夹块,并感冒不适,恶风,鼻塞,舌苔薄黄,舌边尖痛,脉弦细数。守前法参以辛凉解表、活血化瘀。处方:牡丹皮10 g,栀子10 g,当归10 g,茯苓 15 g,赤芍 10 g,川芎 15 g,桃仁 10 g,红花 10 g,桑叶 10 g,菊花 10 g,金银花 15 g,连翘15 g,淡竹叶 10 g。 7剂。
2012年10月4日五诊:复查B超,示盆腔积液最深处已减少至20 mm×15 mm;胆囊多发息肉也已明显缩小,各种症情均显著好转,尿黄,大便可,1~2次/d,舌苔薄黄,脉象弦细。处方调整如下:厚朴10 g,黄连 6 g,栀子 10 g,柴胡 10 g,黄芩 10 g,茯苓 15 g,赤芍 15 g,牡丹皮 10 g,栀子 10 g,桃仁10 g,红花 10 g,金银花 15 g,土茯苓 15 g,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莲15 g,泽泻10 g。先开7剂,并嘱患者,该方可服用20~30剂,至盆腔积液完全消除为止。
释义:本案证情复杂,西医诊断有3个病:一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二是盆腔积液(积液性质未定,多由慢性盆腔炎引起);三是拟诊为胆囊多发息肉样病变。中医辨证也较复杂,既有湿热内蕴,心肝火旺的一面,病人有舌苔黄腻舌质红,心烦易怒,口腔易生溃疡,口干口苦等;但也虑及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的一面,病人有纳差,神疲,恶心,大便次数较多,白带较多,盆腔积液等,故初诊以连朴饮清化湿热,以导赤散清心肝火旺,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理气运化水湿。药后症情虽有明显好转,但病人热象不减反增,出现舌尖舌根疼痛,恐香砂六君略嫌温燥,故二诊起去之不用,并逐步增加清热解毒之品,病人虽有可能虚实夹杂,但目前肯定是以实证为主,暂不必运用带有温燥性质之补法。四诊、五诊又加活血化瘀泻水之药,更利于病情进一步缓解,10月4日五诊时,B超复查,盆腔积液已减少大半,胆囊多发息肉也已明显缩小,疗效是肯定的。只要坚持服药至盆腔积液全部吸收,才可算痊愈。
李某某,男,6岁,2012年6月3日初诊。腹泻1周,3~5次/d,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稀薄,色黄而臭,并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无粘冻,肛门有灼热感,无寒热,近1周纳差,口干,舌苔薄黄微腻舌质红,脉细弦。经询问,家长否认有饮食不洁与不节病因。
辨证:脾胃不和,湿热内蕴,肠腑传化失司。治法:清热利湿,和胃止泻。方药:葛根芩连汤、左金丸、藿朴夏苓汤合方加减。葛根20 g,黄芩10 g,黄连 6 g,吴茱萸 5 g,藿香 10 g,川朴 6 g,法半夏10 g,茯苓 10 g,陈皮 5 g,秦皮 10 g,甘草 3 g。 7剂,每天1剂,煎服2次。并嘱近期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忌肥腻、腥发、辛温香燥之品。
2012年6月10日复诊:药后腹泻已止,大便转为正常,1~2次/d,成形,唯食欲较差,舌苔薄白微腻,脉细弦。拟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化湿助消化以善其后。处方:太子参10 g,莲子10 g,茯苓10 g,白术 10 g,白扁豆 10 g,山药 10 g,砂仁 3 g,薏苡仁 15 g,陈皮 5 g,藿香梗 10 g,紫苏梗 10 g,鸡内金10 g,山楂10 g。14剂,每天1剂,煎服2次。如食欲好转仍可服完。对患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释义:儿童泄泻,病因相对比较单纯,或为外感风、寒、暑、湿、热,其中尤以湿邪最为多见,中医有“无湿不成泻”之说;或为饮食不节不洁,伤及脾胃肠而成。其他病因亦有,如情志因素、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较为少见。本案即属脾胃不和,湿热内蕴所致,这是从症状反映,辨证分析得出的结果。虽然询问病史,家长并不承认有饮食不洁不节病因,但儿童一般很难做到符合要求的饮食卫生,故审证求因,首先考虑到饮食因素与湿热病机,用清热利湿、和胃止泻的方药肯定会有效果。复诊泻止纳差,乃患儿泻后伤及脾胃,故用药性平和的参苓白术散,既可健脾化湿助消化,又可进一步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复发。
王某某,男,34岁,2014年3月30日初诊。腹泻2 d,昨晚至今天上午已腹泻10余次,粪质稀薄,有时泻出黄水,无黏冻,腹痛隐隐,时而干呕,患者自述与昨天中午吃鱼头火锅可能有关,尿黄量少,睡眠多梦,舌苔薄腻舌质带紫,脉细弦略数。
辨证: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鱼腥,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盛热蕴而为泻。治法:利湿清热,运脾止泻。方药:葛根芩连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葛根30 g,黄芩 10 g,黄连 10 g,厚朴 10 g,藿香 10 g,法半夏 10 g,茯苓 20 g,防风 10 g,广木香 6 g,紫苏10 g,白头翁15 g,车前子10 g。7剂,前2天每日1剂半,日服3次,以后每天1剂,煎服2次。
该患者直到2014年6月22日来诊,才得知3月份服药7剂后泄泻痊愈,未再来复诊。近日又发现大便稀溏,2~3次/d,唯恐上次泄泻复发,故来求诊,并否认有饮食不节不洁病因,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多汗,胸脘痞痛,食欲尚可,小便正常,无寒热,舌苔薄,脉细弦。属脾虚湿滞,肝胃不和。拟用香砂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玉屏风散化裁:党参10 g,茯苓 15 g,白术 10 g,炙甘草 5 g,广木香 6 g,砂仁6 g,法半夏 10 g,陈皮 10 g,黄芪 15 g,防风 15 g,白芍 15 g,薏苡仁 15 g,苍术 15 g,郁金 15 g。先开7剂,每天1剂,健脾疏肝、和胃化湿,以观后效。
释义:暴泻发病急剧,病程较短,属急性泄泻,常以湿盛为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胜则濡泻。”故治泻当以利湿为先,既可兼寒,兼热,也可兼表,本案当属兼热为主,遂用葛根芩连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而愈。方中加用紫苏、防风,有二层含义:一是暴泄虽以湿盛为主,但病势较急,恐兼夹风邪,虽辨证无寒热表证,用之有防范之意;二是紫苏可解鱼虾之毒。病人前后两次来诊,病情、辨证均有变化,前一次属湿热暴泄,当为实证;后一次属脾虚湿滞便溏,也可能与第一次泄泻痊愈后未加调理有关,当为虚实夹杂。故两次选方用药均不同,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全文完)
(本文由唐现莉协助整理)
(本文编辑 李路丹)
Interpretation of Selected Proven Case of Internal Medical Diseases(XII)
CHEN Dashun1,2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2.The Inheritance Studio of Chen Dashun,Famous TCM Expert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pelvic effusion;gastral and flank swelling pain;diarrhea;acute diarrhea
R249.1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4.11.009.032.03
2014-10-2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资助项目。
陈大舜,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及中医内科病证结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