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登鹳雀楼》五种翻译评析
——从翻译功能理论出发

2014-03-31 14:37董玉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许先生译诗原诗

董玉芳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翻译学派提出了翻译功能理论。以莱斯和弗密尔为代表的功能派认为,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性。翻译本身作为一种行为,也有其目的性。弗密尔认为,受众是决定翻译这一行为的目的或功能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翻译目的又决定着翻译过程,决定着翻译这一过程中翻译策略的运用。在翻译功能理论框架下,译文与受众位置得到彰显,而原文则是“信息提供者”。因此,翻译过程便是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翻译功能理论为指导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译文的目的或功能的一个“解构”过程。

一、唐诗《登鹳雀楼》翻译之受众与预期功能解析

1.受众解析

对中国古代诗歌感兴趣的莫过于国外研究学者,这些人倾其一生研究中国诗歌,其中不乏对中国诗歌在国外受到关注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如Ezra Pound,其翻译的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虽在风格与意境上与原诗大有出入,但让国外受众明白原来诗歌可以这样优美。正是由于这些人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中国古代诗歌正日渐走出国门,为不同译入语读者所熟悉并喜爱。

2.预期功能解析

这是一首在国内是人人皆能吟诵的诗,构建了一幅自然景象与人文励志的画面:“太阳西下”、“黄河”、“登高才能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要表达的并不是字面意义,也并不是简单的登上一层楼而已。因此,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应该考虑作者的用意,即通过自然来抒发胸怀,运用恰当的方式将其深层含义传达给译入语受众。

二、 五种翻译评析

选取的五种翻译分别来自国内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孙大雨、裘小龙、任治稷和余正以及王玉书之手,其译文如下:

(1)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许渊冲,2006.

(2)

Ascending the Stork Tower

Behind the mounts daylight doth glow and fail,

The Luteous River to the sea doth flow.

The view of a thousand li to command,

Up a storey higher thou should now go.

孙大雨,1981.

(3)

The Guanque Pavilion

The white sun setting

Against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running

Into the oceans, you have

To clime even higher

To see further …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To the horizon.

裘小龙,2006.

(4)

Ascending Guanque Tower

The white sun behind the mountain falls,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seas flows.

In order to take in a boundless view,

Ascend another floor.

任治稷,余正,2006.

(5)

Climbing the Stork Tower

The whitish sun shines as far as where mountains end;

The Yellow River flows as far as to the sea.

If your eyesight a thousand li is to extend,

One storey higher up you have to climb to see.

王玉书,2004.

1.标题的翻译

就标题的翻译来看,五种译文里分别使用了介词短语、名词短语以及现在分词短语。原诗标题虽为汉语中常见的动词短语,但从整首诗来看,此诗并不是一味强调“登楼”这一动作,而是登上楼之后发出的感想,因此许译更胜一筹。而裘译只简单地将其译为“The Guanque Pavilion”,与原诗意境多少有点不太相符。至于“鹳雀楼”的翻译,从以上五种译文中可以看出,译者对这一名称的理解也不太相同,有的将其音译,有的将其直译。据可查资料,“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因此将其直译为“stork tower”更能体现其渊源。

纵观以上四种译文,以许先生的译文最为妥当,但作者认为,介词“on”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诗的动态意境,虽然作者此前说过这首诗重点并不在于“登楼”,但从前后两节诗中仍然可以看出诗人是一层一层登上去的。因此,作者建议将介词“on”改为“up”,或许更好。

2.正文的翻译

选取的译文中除许先生的译文和孙教授的译文外,其余三种均将第一句中的“白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white sun”。这儿暂且不说太阳是不是白的,但根据后文“依山尽”,我们也知道这时候的太阳应该是“夕阳”了,给人肉眼留下的颜色绝非白色。因此作者更赞同许先生的译法,将其弱化为太阳“the sun”即可,而孙教授的译文重点强调了“日光”而非“太阳”,稍与原诗有些出入,让读者想到的是光线而不是太阳或夕阳。

孙大雨先生将“黄河”译为“the Luteous River”,遵循的是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让他们以为这条河是“luteous” (黄中带绿的)。而其他四位译者均将其翻译为“the Yellow River”, 这是目前国内外较普遍的译法。

裘译和任、余译将“黄河入海流”的“海”分别译为“oceans”和“seas”,这让人以为“黄河”最终会流入多处海洋。据可查资料,此处的海指“渤海”,因此应为单数。

孙译、裘译和王译中均将“千里”译为实际的“a thousand li”或“thousands of miles away”。事实上,人的肉眼无法看到千里之外,因此这儿的千里只不过是一个虚数而已,不宜将其实体化。其他两位译者均采用了虚化的手段,分别将其译为“a grander sight”、“ a boundless view”,效果更好。

对于原诗最后两句的翻译,裘译并未遵循原来的表达顺序,而是先将“更上一层楼”译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遵循译入语表达习惯——英语中通常先有结果后有原因或目的。但这样做,在作者看来,显然违背了原诗的意愿,容易让读者产生误会,误以为原诗是先表达“更上一层楼”而后有“欲穷千里目”。

3.对原诗格律与意境的移植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原诗的格律。这首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其声调与格律如下:

声调标记 格律

Baí rì yī shān jìn, 平仄平平仄

Huáng hé rù haǐ liú. 平平仄仄平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仄平平仄仄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仄仄平平平

全诗在格律上对仗非常工整。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要翻译这样的一首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语语言中的诗歌在惠特曼之前讲究韵律与节奏,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采用“ababcdcdefefgg”这样的韵脚。

我们再来看看以上几位译者是如何处理原诗的格律的。

许译:每节中包括8个音节,这8个音节一轻一重,属于英文诗歌里典型的抑扬格(Iamb),因此整首诗的韵律为四音步抑扬格(Iambic tetrameter)。第一节、第二节押相同的尾韵[uz],第三节、第四节押相同的尾韵[ait]。

孙译:每节中包括10个音节,在节奏上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抑扬格,但总体上仍属于抑扬格。译文韵律为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在尾韵上也不算太严格,第一行、第三行尾韵不同,第二行、第四行押相同的尾韵[u]。

裘译:与前面两位译者不同,裘小龙采用自由体(free verse)翻译此诗,这一诗歌形式自惠特曼以来受到追捧。这种形式的诗歌不受节奏与韵律的影响,且在段数、行数与字数均没有固定的章法。

任、余译:既不属于格律诗,也不是自由体。译诗虽和原诗在行数上相同,但在节奏与韵律上相对较乱,似乎也没有固定的节奏与音步。王译:每节中包含12个音节,属六音步,尾韵形式为“abab”,但在节奏上不太严谨。

综上,选取的英译版本中以许渊冲先生的译诗最为达意与传神。许先生曾说过,译诗是要一字一句明明白白与原文对照的,要做到“以诗译诗,以韵律译韵律”,译出来的诗歌要达到“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三、结束语

古诗该如何翻译,在国内翻译界从未有过定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比如,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的译者主张以保存内容为主,有的则注重形式的保存。而许先生认为,形式与内容可以统一,但以神似优先。笔者以为,中国古诗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是不能随便译之的,我们为何译诗,为了什么目的而译诗,这些在我们动手翻译诗歌之前都应想清楚。笔者以为,中国古诗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是将这一文体的美尽最大可能地传达给受众,因此并不赞同以散文译诗,因为散文的美并不等同于诗歌的美。许先生提出并在译诗中践行的“三美”是中国古诗之幸也!

猜你喜欢
许先生译诗原诗
峨眉山月歌
开在心里的花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攀爬的姿态
听他吟她的《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