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2014-03-31 14:3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李 萍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综述

(一)小机关,多实体或小机关,大实体

该模式为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所采取,小机关指的是后勤处,多实体或大实体指组建成的后勤服务总集团或公司。后勤处作为小机关负责后勤管理职能的实现,大实体或多实体指学校相应的后勤资源与后勤人员与学校剥离后,组建成的为学校的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的后勤服务总公司或总集团,也有部分学校后勤剥离后,形成若干个小实体,各小实体与学校形成默契的约定,与学习建立关系并提供后勤服务。大实体的运作方式将对教师的管理和后勤员工的管理完全剥离,初步实现了高校绩效挂钩、按劳取酬的局面,多实体的显著优势在于实体效益、人员管理和成本核算方面。

(二)完全社会化模式

该模式指学校的后勤保障完全由社会提供,学校不再设置后勤服务机构及人员,如珠海的中山大学新校区、浙江的高教园区其后勤服务都是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有实力的、信誉高的社会性企业承担学校的后勤工作,该模式比较适宜新校区或新学校的需求,可以较为有效的选择校外生产资源提供后勤服务。

(三)托管模式

该种模式比较适宜规模属于中小型的高校,中小型院校可以通过将后勤服务项目托管于企业,以契约的方式按市场化的运作形式控制后勤服务提供的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以保障后勤服务在广大师生中的满意度,该模式是彻底实现高校后勤运行机制转变和后勤管理模式转型的新途径,为中小型高校实现后勤社会化提供了便利。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1.后勤服务市场化的阻碍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需要校内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校内后勤企业较高的社会能力和社会意识,只有这样高校后勤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但现实情况是校内后勤企业的员工在得知社会企业进入校内市场后,会认为社会企业给自己的经营带来的危机,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铁饭碗,学校后勤老职工会常常发出一些过激言行,甚至破坏社会企业在校内的正常经营,同时给学校管理人员施加压力;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意识不到位,常常认为社会企业进入高校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校内后勤企业属于自己的企业,比较服从领导,因此,社会企业进入学校面临着校内后勤职工和管理人员的多方阻力。

2.后勤管理较长时间采用行政管理方式

高校后勤管理属于高校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在管理体制方面难免会存在行政色彩过浓的现象,另外,由于高校后勤改革时间比较短,因此高校领导层习惯于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方式对后勤实体进行管理,将后勤实体看作自己的内部机构,因此无意中经常给予后勤实体一些指令性的安排,同时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整体环境属于行政事业环境,在此环境下人们的管理手段、管理知识和管理意识也常常受此影响,因此习惯于沿用行政管理方式,甚至有时行政管理比市场和经济管理更有效。

3.政府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限制了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

政府虽然极力提倡建立真正的后勤法人实体,要求高校后勤实体从高校中分离出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政府的扶持政策缺乏连续性,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因此后勤实体如果从高校分离出来,那么税收、产权问题等将面临着混乱,因此社会企业在进入高校后勤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制度化阻力重重,严重影响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4.垄断现象和部门分割仍然存在

学校后勤的管理机关是学校后勤处,因此在企业后勤实体进入高校后勤后,在竞争中难免因学校的各方面照顾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高校后勤实体存在事实上的垄断,因此高校后勤实体的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使后勤员工缺乏主动参与校外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意识,目前,高校后勤实体与社会企业携手在高校内进行自由、公平竞争,为消费者提供上乘服务质量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国外高校后勤服务情况及对我国后勤服务的借鉴

在发达国家,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可以分为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专门机构负责和高校直接参与等,在高校后勤服务的提供方面都严格针对学校、教职工和高校学生三类不同的主体进行配置。

(一)在发达国家,校内后勤服务实体公平参与社会化竞争,高校不对后勤机构提供任何政策上、经济上的优惠和帮助。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让广大教职工自主选择后勤机构提供的服务,同时有利于高校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学校的教学、研究方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二)对高校学生的后勤服务,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利益,将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要以物美价廉为原则,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同时积极吸取高校学生参与后勤服务的全过程,对后勤服务进行监督,并及时吸取高校学生提出的意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高校学生体会到后勤服务的艰辛,可以通过对后勤服务的管理了解后勤服务的具体运作,通过及时吸收和征集学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后勤服务质量,满足广大高校学生的需求。

(三)政府在对大学生的后勤服务中承担公益的角色,通过财政补贴以及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来提高后勤实体对大学生的服务质量。

(四)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共同的做法是更多的利用社会资源生产而不是对学校后勤资源进行配置。

总之,发达国家高校的后勤服务实体根据不同的消费对象进行了有本质区别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对教职工的服务融入了市场和社会,这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类别充分体现了分工经济的优点和特点,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后勤服务不采取放任的市场竞争,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通过学校政府社会三螺旋合作,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监督和扶持进行管理。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及对策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

我国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方面从其发展趋势和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归纳出以下趋势:

1.高校后勤生产专业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高校后勤服务的重要特征是后勤生产领域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后勤生产的服务体系从高校各项后勤服务项目中脱离,并在社会企业的重组中成长,专业化就是以实现后勤消费市场为枢纽的联合,吸引社会资源在高校的配置为目标,打破学校与社会及学校与学校间的阻隔。

2.高校后勤服务商品化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断增强,而且更加直接的表现为商品即后勤服务的特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实现“福利性”到“经营型”的转变,以后勤服务商品化为目的,从无偿提供服务到有偿提供服务,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从而健全高校成本分担机制。

3.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是将社会企业和社会资源吸引到高校后勤服务,将后勤服务组织发展成为社会性企业,因此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要求以市场为主要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优胜劣汰、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使后勤服务主体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策略

1.加强政府的公关指导和政策扶植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消费者自主选择生产资源的权利越来越多,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开性和竞争性则是以消费者自主选择为基础,但是基于高校后勤生产资源配置的特殊性,消费者不可能完全自主的选择生产资源。政府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制定的政策对社会中每位公民的影响十分深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政府依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陕西和上海等省市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对于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推动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同时可以通过对资金来源、补贴幅度和范围进行规范来督促和落实。

政府在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1)方向指引。政府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可以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指明方向。(2)政策建设。制定建设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学校后勤服务的健康发展。(3)政府投入。政府可以通过对学校后勤设施修缮和建设费用以及维持费用等进行补贴的方式通过学校支出增加政府补贴。

2.高校后勤实体规范发展

高校后勤实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同时具备“三服务和两育人”的教育属性,基于高校后勤实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后勤服务提供是一般企业的经济组织所无法替代的。后勤实体目前一直面临着三大矛盾:(1)后勤实体与高校权益关系模糊。该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高校为后勤实体无偿提供学校资产,后勤实体为学校安置正式员工,这种权益关系模糊不清,存在权责利的矛盾。(2)社会企业与后勤实体的矛盾。社会企业与后勤实体间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矛盾,后勤实体受到学校的政策倾斜和优惠照顾较多,因此员工工资高,待遇好,与社会性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3)后勤实体内部矛盾。该矛盾主要是指后勤实体内部权益关系的不平衡,存在多种用工制度,因此存在合同工工作量大但报酬较少,正式工工作量少,而工资高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在这矛盾的三个方面中,主要矛盾是学校与后勤实体的权益关系模糊不清,权责利不明确,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后勤实体为学校安置正式工。如果改变原后勤职工的正式工身份,后勤实体一直面临的三大矛盾将迎刃而解,因此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高校后勤实体只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才能实现市场化和社会化,应该逐渐从高校的行政管理方式中脱离,拥有法人权利,这既是实现后勤社会化的内在需要,也是保障高校后勤实体在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的需要。

3.引导社会资本科学化投入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作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后勤服务的代价就是付费,由于高校后勤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仅靠校内的生产资源进行后勤服务的提供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因此社会资源的进入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道路,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过程中,为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节约高校教育经费,高校应当以多种形式将社会资源吸引到本校,参与后勤服务的提供。社会资金可以理解为非学校财政投入的资金,其来源方式有兼并和产权、租赁、收购、控股、参股、入股、独资、捐助、银行贷款等不同的种类。目前,公寓建设、商贸服务和餐饮服务普遍采取引入社会力量对组织内部的后勤服务项目进行经营和投资,这些项目建设在引入社会资金后,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组织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高校后勤实体与社会企业的竞争可以促进本校后勤实体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曾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2]刘改焕.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4).

[3]赵跃花.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3,(1).

[4]黄益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12,(2).

[5]董玉梅.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