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真善美价值理念寓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2014-03-31 12:06张丽珠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求真真善美陶行知

张丽珠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真善美精神家园的内涵

如果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给“真善美”下个定义,那无疑是个庞大的学术工程,其涉及的是人的认识结构的知情意三部分,在文化中与之相对映的是真理、道德和审美三个部分,也即真善美。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理想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追求。陶行知在1949年的《创造宣言》简介中也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更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弘扬真善美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使大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思政课是一种思想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它是有目的地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和社会行为。在教学中只有努力地接近真善美、塑造真善美,并将这一追求融入实际教学中, 才能增强教学的美感和吸引力、感染力。但在思政课现实教学中却常常忽略了美!, 过于说教式的教学一味地急功近利。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学生心性修养的内化过程,没有色彩, 没有生气, 没有情趣是思政课的弊端,“灌输”理论在我们的思政课曾长期占据。学生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就不可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将真善美价值理念寓于高校思政课中,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触动,思想上得到启发和教育,开启智慧人生。从而达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让思政课唤醒大学生的真善美

1.思政课的真——求真、求是、求实。“真”应该内在包含着求真、求是、求实,即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行动轻口号,重实干而轻虚无,重人才而轻关系。这是思政课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得到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应继承与发扬光大。让思政课唤醒大学生的“真”。思政课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让大学生永远追求“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接近自然的本来面目。这种孜孜以求永不放弃的态度也正是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灵中留下的痕迹。同时,思政课给大学生的不仅仅只是自然真实的存在,更有追求真实自然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家园的支柱。也正是这一种精神,才是追求“真”的基石。

2.思政课的善——美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让思政课唤醒大学生的“善”。古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要引导我们的大学生形成爱家的良好美德。职业道德,要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让大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为荣。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每一个社会都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依据,形成衡量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教书者必先育人,育人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对受教育者“善”的唤醒。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已经积累的许许多多关于人性中“善”的成份,人性中也积淀了许多“善”的遗传因素,但这些隐性的“善”在每一位受大学生内心深处隐藏着,它们等待着我们的教育去唤醒,而在唤醒的同时更激发大学生产生新的“善”。

3.思政课的美——真与善的统一:美德、审美。美是哲学上最为抽象的一个概念,简单说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包涵了美德与审美。当人们达到真与善的统一境界,美的境界当然也达到了。当然,美还包涵着审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贡献为美,以天然为美,以有实力为美,让他们拥有一颗发现美、享受美的心。 让思政课唤醒大学生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更少不了人文、情感的熏陶。世界的美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边的自然、社会中存在着美好的事物,这种事物可能不能自现,但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高雅良好的审美观。因此,高校思政课也应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促进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得到启发,逐渐养成良好、健康、高雅的审美情绪,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着美的存在与价值;二是美好的情感在人类中涌动,这种美好不以事物为对象,而以事物为载体,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让学生去体验这个美好的存在。这更是思政课通过唤醒的方式让人们相互之间用心灵去碰撞,从而激发出更美好的事物。当我们把思政课看成是唤醒大学生沉睡的心灵时,我们的教育总是能挖掘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真善美。

三、真善美寓于思政课的方法

1.思政课要用情境美启发真,情境就是指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属于润物有声,无处不在的。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正如李楚材先生所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粹”。这些真理性的东西在教学中,不但不被学生重视,反而让学生有一种说教的感觉,容易让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体现不出真理的魅力。只有继承并发扬陶行知的“求真”教育思想,将教育内容隐身于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思政教学活动。经过优化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情的愉悦,选择美的环境、有意识的创造美的情境,体现思政课教学之“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感情丰富的青年学生,教学中不仅要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必须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真情去讲授理论知识,以真情去关爱学生,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以真挚的情感,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实际去开展教学,要把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知行统一,为学生解疑释惑、启迪智慧、引航指路。

2.用思政课内容之美启发善。 思政课内容之美就在于通过善德、善行与善心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是人文主义关怀,是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体现。培根说:“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他就成为一种自私的、比禽兽好不了多少的东西”。思政课通过对学生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灵活。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教学中必须避免照本宣科、僵化呆板的方法,要在教学中尤其凸显对学生健康成长目标的关注,即要重视社会的需要更要重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大限度地了解、关心、尊重学生的特点,这就是一种善。

3.让师者的人格魅力与素养散发美。 教师的人格美在思政课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树立身教典范。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和行为的理性导航员,是塑造学生灵魂和行为的工程师,除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形象,更需要教师以自己崇高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树立身教的典范。让广大思政者师能够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去引导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素养,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的直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教师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人格,用自身魅力来影响学生是思政课的职责所在。越是美的事物带给人的愉悦感就越强烈,因此,教师要善于塑造美、传递美、善用美,并挖掘思政课中的美,使思政课以美的形式进行传达,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真善美的实现,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高境界。求真,让广大学生都能够形成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向着真理的无穷奥妙发出挑战;向善,让我们的大学生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发现生活中的善,上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爱美,这里的美是一种抽象的美,是生活之美,是环境之美、是社会之美 ,是无处不在的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只有把思政课当成一种艺术舞台,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求真之热情、向善之美德、爱美之心,思政课才能改变被动局面,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回归。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 南京: 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何新译.培根随笔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求真真善美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张锦绣
阎生德
陶行知教育名录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