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珍,董启良
(1.闽南理工学院 财务与会计系,福建 石狮 362700;2.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0000)
虽然我国经济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经济增长方式的仍表现为以粗放型为主,而粗放型增长方式会导致企业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而EVA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真正的价值。企业考核的最终目标是要以价值管理为重点,以资本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勾稽嵌套的业绩考核体系,使资产经营业绩考核方法与国际化和市场化接轨。运用EVA进行业绩评价,EVA值为正时,值越大,企业经营业绩越好,管理者应得到更多的奖励;EVA值为负,则说明企业业绩较差,需要改善。
近年来,部分企业资本加速扩张,然而资本使用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净利润指标依据会计报表信息,并且不扣除股权成本得出。然而,任何资本都是有成本的,股权成本体现为机会成本。此外,计算EVA的税后净营业利润是根据对稳健会计影响调整的目的进行调整的,能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现实。由此可见,EVA指标能更有效地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此外,EVA还具备选择和淘汰投资项目的能力,具有多方案选择时优先选择EVA高的投资项目。
企业老总任期内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其薪酬息息相关,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企业管理者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常常会放弃耗资大、耗时长但长期收益较高的项目,而优先选择耗资小、见效快的短期项目,或者,为了初期的高额回报不惜选择整体净现值很低的项目。EVA指标更倾向于长期激励,通过EVA评价方法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在EVA薪酬激励计划下,经营者只有为所有者创造财富,自己才能获得更高的薪酬,这使得经营者不断地追求更高的EVA,克服短期行为。
采用EVA指标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使得企业管理者们必须考虑股权成本,这必将促使管理者们在股权融资时衡量成本效益,有利于遏制企业盲目增资扩股。同时,采用EVA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可以促使国有上市公司建立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理念。对于资本成本持续大于投资回报率的企业,由于成本越来越高,而回报率为负,导致原有股东会大量退股,无法吸引新的投资者投入资金,这类企业最终将面临破产清算或者被低价收购的命运。这就使得企业管理者们像国资委那样去思考,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谨慎投资,避免风险投资的盲目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我国现行制度导致公司管理人员与公司股东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很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形成“内部人控制”后,企业管理者会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尽量摆脱国资委的控制,最终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EVA的引入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一方面,正如前所述,它使管理者意识到任何资金都是有成本的,对于资本成本持续大于投资回报率的企业,最终将面临破产清算或者被低价收购的命运;另一方面,实行EVA红利银行与他们的薪酬挂钩,
促使管理者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增加股东财富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上来,同时也将使得管理者获得较高的收入。所以说采用EVA业绩评价能有效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
众所周知,业绩评价是一个具有导向性的制度安排,EVA业绩评价的引入激励企业持续追求一种真正的财富增值。以知识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时代,使企业达到理想的EVA值高度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因此,EVA终将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EVA业绩评价体系下,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和员工需要同时确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统一愿景。这样管理层及员工和权益投资者的利益一致,管理层和员工对企业会抱有高度负责的态度,整个企业团队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主人翁。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对企业经济行为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规范企业经济行为。把EVA作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可以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单纯依靠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张现状。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增加值需要不断的通过研究开发降低成本,股东为了获得更大回报,需要通过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经济决策。综上所述,EVA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要使得业绩评价产生效果,就必须通过完善证券市场、调整企业管理结构、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EVA计算等途径,完善EVA业绩评价体系,真正能把EVA应用于实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高效益、低能耗转变,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田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1.
[2]田洁.EVA业绩评价方法在煤炭上市公司中的应用——以山西煤炭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 2012,(2):36~38.
[3]盛丰.生产效率、创新效率与国企改革——微观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 2012,(4) :37~46.